马 晔,池启睦,孔祥锋,黄琼珠,林爱清,李 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增加以及急性心血管疾病生存率的提高,高龄老年心衰患者发病率和再入院比例将进一步增加。长期以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醛固酮拮抗剂和β受体拮抗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3大基石。相关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在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日益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高龄老年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1对象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4月入住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仓山院区老年科的老年心衰患者,所有数据由信息中心通过医院电子病历数据采集系统,按病历首页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I50.906。共采集716例心力衰竭患者,然后提取需要的数据建立中心数据库,再通过心脏彩超检查进一步筛选研究对象,最终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共128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48例,年龄66~95岁,平均年龄(76.03±2.16)岁。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性43例,女性21例,年龄68~95岁,平均年龄(75.53±1.88)岁;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龄66~93岁,平均年龄(76.45±1.67)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例(%)]
纳入标准:年龄>60岁,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LVEF 40%~49%,利钠肽升高,并符合左室肥厚和/或左心室扩大,心脏舒张功能异常[1]。慢性心功能不全按美国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失代偿期按Forrester法心功能分级≥Ⅲ级者,经标准化治疗无法完全纠正心衰。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血管神经性水肿病史;双侧肾动脉严重狭窄;症状性低血压;心脏瓣膜病变,扩张性及限制性心肌病;起搏器植入后相关性心衰;急性肺栓塞;严重感染;重度肝损害(Child-Pugh分级C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和胆汁淤积,已知对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或ARNI过敏,血肌酐>221μmol/L;血钾>5.4 mmol/L,肾功能不全、急性脑血管意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机械通气及各种原因不能配合者。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常规限盐、强心、利尿、扩血管以及控制血糖、血压等标准化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标准化基础上若使用ACEI/ARB转为ARNI前血压需稳定,且停用ACEI 36 h,再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国药准字J20190002)100 mg,2次/d,疗程8周。
1.3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 治疗前后采用德国西门子S2000超声仪,探头频率2.5~4.6 MHz,沿着胸骨长轴面,于左室腱索水平作为标准测量区进行测量左房内径,左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以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LVEF值,LVEF值以50%~70%为参考值。采用NIHON KOHDEN SYS105电脑心电图多导联心电图机记录常规12导心电图,数据上传至PACS图像系统分析V1导联P波终末负性波的振幅和时间的乘积(PtfV1),阳性标准:PtfV1≤-0.03 mm·s;阴性标准:PtfV1>0.02 mm·s。
1.4NT-ProBNP及生化检测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均空腹抽静脉血3 ml各3管置于EDTA-Na抗凝管中。以离心半径6.0 cm、3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采用日本三菱公司CLEIA PATHFSAT型仪器及PATHFSATTM NT-proBNP配套试剂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年龄<75岁者<125 pg/ml,年龄≥75岁者<450 pg/ml为正常,该试剂检测范围10~30 000 pg/ml。急性失代偿期NT-proBNP根据年龄和肾功能分层:50岁以下的患者NT-proBNP<450 ng/L,50岁以上的NT-proBNP>900 ng/L,75岁以上>1 800 ng/L,肾功能不全(肾小球率过率<60 ml/min)时应该>1 200 ng/L[2-3]。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AU720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及电解质等。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3.1医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1例患者用药后8 d出现高钾血症,经对症处置后,血钾维持在正常水平;其余患者临床未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肝肾功能恶化者;对照组1例植入CRT治疗后,心衰症状改善较为显著。治疗组患者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后,在改善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方面优势显著,1周内最大降幅为23 000 pg/ml,且8周内治疗组因心衰再入院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4.06%vs.29.69%)。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脏彩超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经彩超评估发现,治疗组除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改善不明显之外,其余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HR、LVEF、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老年心衰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彩超资料(±s)
表2 两组老年心衰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彩超资料(±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同指标比较,b P<0.05
项目 治疗组(n=64)治疗前HR(次/min) 78.87±5.16 LAD(mm) 39.25±2.71 LVEDD(mm) 49.32±2.48 LVEF(%) 46.07±3.36 CO(L/min) 3.01±0.45 CI(L/min·m2) 3.06±0.68治疗后67.60±6.04ab 36.48±3.15a 46.40±3.83a 53.92±3.52ab 4.46±0.53ab 3.91±0.52ab对照组(n=64)治疗前 治疗后80.73±6.29 74.53±5.84a 40.61±2.69 39.12±2.73 50.53±3.08 48.40±3.24 45.53±3.27 50.41±2.47a 3.03±0.48 3.72±0.40 2.93±0.46 3.17±0.54a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抗心衰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血清NTproBNP水平、尿量和PtfV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在血压及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改善方面也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低钠的发生率及心衰再入院率较治疗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老年心衰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资料比较[例(%),±s]
表3 两组老年心衰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资料比较[例(%),±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同指标比较,b P<0.05
组别 例数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血尿酸(umol/L) 血肌酐(umol/L)治疗组 64治疗前 122.75±14.32 64.28±4.62 13.60±5.60 69.54±16.73治疗后 136.03±11.25a 69.75±5.36a 13.8±5.12 68.79±17.61对照组 64治疗前 125.39±13.28 64.15±4.79 12.87±2.99 71.63±16.57血尿素氮(mmol/L)9.52±3.45 8.64±3.37 9.81±3.05治疗后 130.65±10.03 66.27±5.68 14.13±2.88 69.85±17.72 9.07±3.61组别 例数 血钠(mmol/L) NT-proBNP(pg/ml) PtfV1(mm.s) 尿量(ml/24 h) 再入院率(%)治疗组 64治疗前 143.52±12.68 2562±495.24 -0.025±0.001 3 1076.04±282.13治疗后 133.73±11.54a 648±218.46ab 0.012±0.004 7ab 1 535.62±310.65ab 9(14.06)对照组 64治疗前 144.17±13.72 2485±597.38 -0.024±0.002 8 984.27±306.83治疗后 140.24±12.13 1 163±411.92a -0.021±0.004 6 1 183.19±296.42a 19(29.69)b
我国老年心衰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80岁以上的人群心衰患病率近12%[4]。而且老年心衰患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特殊性,40%~80%以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为主,且常合并冠心病[5]。中国住院心衰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研究发现,住院心衰患者80岁以上高龄患者占21.8%,住院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9岁,较China-HF研究的64.8岁更高[6-7]。本研究心衰患者平均年龄(76.03±2.16)岁,且大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近年,国内外心衰指南依据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出了一种新的心衰分类,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1,8]。HFmrEF在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合并症、治疗与预后等方面介于HFrEF和HFpEF,可以动态过渡到HFpEF和HFrEF,这表明其为HF的过渡状态,而非独立表型[6]。ALARM-HF研究中,25%有左室射血分数记录的患者被诊断为HFmrEF,全因住院死亡率或30 d死亡率显著低于HFrEF,与HFpEF相似[9]。但是,HFmrEF为心衰分类中新增的一类,其临床特征、病理生理特点和治疗策略还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HFmrEF的病理生理基础尚不清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可能改善HFmrEF患者的预后。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的同时还可以抑制利钠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抗心衰药物。动物研究证实该药物较单独使用缬沙坦更有效阻止HFpEF患者心功能的恶化[10]。PARADIGM-HF试验显示,与依那普利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使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降低20%,包括心脏性猝死减少20%[11]。
本研究HFmrEF占心衰患者的17.89%,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接近[6,9]。其中,治疗组老年HFmrEF患者服用该药8周后,经心脏彩超评估两组患者心功能,治疗组内及组间比较发现HR、LVEF、CO、CI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血压及NYHA心功能改善方面也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顺应性,改善其收缩和舒张功能,调节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对照组心衰再入院率较治疗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可能与本研究治疗组患者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有相关性,但Guisado-Espartero等[12]研究中HFrEF组1年死亡率明显高于HFmrEF和HFpEF组(28%,20%和22%),然而30 d和1年的再入院率并没有明显差异。
血清NT-proBNP水平的升高和心功能受损伤的程度成正相关,血清中的NT-proBNP水平越高说明心肌受损也严重。动态监测NT-proBNP可用于心衰筛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对于病情严重,病程迁延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这种新型的生物学标志物尤为重要。相关研究证实,NT-proBNP入院基线水平、年龄≥60岁、LVEF≥45%是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13]。本研究抗心衰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及治疗后组间比较,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76%的心力衰竭患者急性肺水肿时Ptfv1负值增大,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左心功能逐渐恢复,Ptfv1亦逐渐出现好转。本研究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Ptfv1改善尤为明显。上述研究结果正是基于沙库巴曲抑制利钠肽降解,降低肾素和醛固酮的水平,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而缬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1抑制剂,同时具有抑制沙库巴曲引起的利钠肽升高的作用。此外,ARNI还能够进一步降低HFrEF患者心衰的发病率及死亡率(I,B)[1]。
本研究老年EFmrHF患者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8周后心衰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再入院率明显下降。服药期间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该药对老年EFmrHF患者安全有效。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小,治疗和随访时间较短,且未对HFmrEF、HFrEF和HFpEF三类心衰患者进行横向比较,仍需更为深入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