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康复机构精细化管理与高质量发展要素分析

2021-11-05 09:49密忠祥卢守四王葆华刘宇赤
中国医院 2021年8期
关键词:机构康复护理

■ 密忠祥 程 军 卢守四 王葆华 刘宇赤 王 军 刘 菲

康复机构的高效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的管理,学科设置、人才建设、设备配置、医疗政策等直接影响机构的运行与发展[1]。本研究通过对全国50多家有影响力的康复机构深入调研,从10个方面对影响康复机构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希望对全国从事康复机构管理的同行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1 机构定位

明确机构定位是推进康复机构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调查发现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康复机构由于定位不明确或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机构建好后没有很好地投入使用,制约了康复事业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调查分析,康复机构的定位主要包括5个方面重要内容。

1.1 机构性质

机构定位首先要明确机构的性质,即投资主体是谁,是公立医院还是社会办医。办院主体决定了机构的资金来源、投资规模、人员属性、政策支持以及工作机制等,直接影响机构的管理运营和持续发展。

1.2 机构类型

目前我国康复机构类型主要有康复专科医院、康复中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机构等。其中康复专科医院又分为三级和二级康复专科医院,康复中心又分为三级、二级和一级康复中心。机构类型不同,其工作职责、工作要求、管理运营模式也会不同。相对而言,机构越大运营管理难度会越大,也会更系统、更规范;机构越小管理会更灵活、更高效。

1.3 机构规模

目前我国康复机构在规模设置上影响比较大的有两大系统标准。一是卫生系统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明确了三级康复医院和二级康复医院床位设置的规模分别是300和100张床[2],没有设置一级康复医院的标准;明确了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设置要求占全院床位总数的2%~5%[3],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设置要求至少占医院床位数的2.5%,但不得少于10张床。二是中国残联系统康复中心建设标准,规定三级康复中心床位不少于100张[4],二级康复中心床位不少于40张,一级康复中心床位不少于15张(含日间床位和寄宿床位)。

1.4 机构公益性特点

即该康复机构是营利性机构还是非营利性机构。非营利性康复机构突出的是公益性,在保障机构运行和职工收入的基础上更强调社会责任和公益性质;营利性康复机构更注重经济效益,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基本流程完整的基础上更关注经营和盈利情况。两者在定价体系、服务设施、环境条件、政策保障等方面会有较大区别,同时在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上也会有所不同。

1.5 机构愿景

准确、良好的愿景设置是一个机构服务宗旨、工作目标和员工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机构文化的高度凝练,也是培育职工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效指引,与机构发展相匹配的愿景是彰显一个机构社会责任和工作方向的重要标志。

2 专业设置

现代康复医学涉及到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5]。与临床医学不同,康复医学除了配置必要的临床学科以外,还需要配置具有专业特色的康复医疗、康复护理和康复治疗学专业[6]。

完整的专业设置是康复机构管理和运营的条件基础,科学合理的专业搭配是实现机构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患者从收治到病房管理再到进行各项康复治疗都是在各个专业密切配合的前提下有序展开。

3 人才队伍建设

康复医学涉及领域比较多,又是新兴学科起步晚,康复人才的培养和配置难度更大,所以科学合理配置专业团队尤为重要。

3.1 康复专业团队组成

团队工作模式是康复医学的工作特点,由康复医师、康复护师和康复治疗师共同组成[6],如图1所示。另外,各机构可根据机构开展的服务种类和规模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齐配优康复工作团队。

图1 康复团队构成

3.2 康复人才团队配置原则

多学科团队化工作模式[7]是康复医学的特点,在康复人才团队配置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科健全、二是结构合理、三是数量保障、四是质量优良。另外,每个专业至少要有1~2名学科带头人,每个专业级别应有若干名专业骨干。

3.3 康复人才培养

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专门培养康复人才的学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尤其是顶尖人才的培养更为困难。大部分院校的康复专业都是在近十年内开设,在康复人才培养经验和能力上受到很大制约。针对目前的现状,从国家层面考虑,首先要做好师资的培养,采取多种方式,重点培养一批高精尖康复种子人才作为国家康复师资;二是建立专业化的康复大学或康复专科学校,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三是加快康复技术人员职业化进程,尽快尽早在国家层面建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新职业。

4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机构运行的保障,也是推进机构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康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遵循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的基本建设标准,又要突出无障碍设施建设规范,同时还要突出康复服务的特殊需要。

4.1 区域设置

康复机构的区域设置分为6大部分:康复临床、综合临床、康复治疗、门急诊、行政管理及运营保障区域。除正常行政办公区域外,还要设置医务、护理、信息中心、医保、物价等行业管理所必须具备的特色管理部门。

4.2 无障碍设施配置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康复机构基础建设的突出特点。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GB 50763-2012 无障碍设计规范》[8],其内容涵盖了城市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公共建筑以及文物保护区等各个场所的无障碍设计要求,具体到康复机构包括从入口到室内外通道、再到患者治疗、训练、日常活动、病房、盥洗室等各个方面。康复机构全方位无障碍设计理念是实现康复机构精细化、高质量、高效率运行的重要保障。

4.3 康复机构动线交通设计

康复机构的内部动线交通主要包括平面交通和垂直交通(电梯)两大部分,涵盖了病患者、医务人员、医疗物资、生活物资、医疗垃圾等多个方面的交通。有条件的现代康复机构建设应该分别设置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医疗物资通道和医废专用通道。内部垂直交通要在电梯数量和容积上考虑充分;平行交通的楼道宽度要至少保证两台轮椅交叉通行,重点区域和交通要道应留有更大的余量。

5 康复设备配置

康复机构设备除要根据机构规模配备必要的诊断设备、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以外[2],还要根据开设的专业、科室规模、患者种类等配置必要的康复训练设备。

5.1 康复设备配置种类

按照康复治疗专业划分,康复设备配置种类大体可以分为:康复评定、运动疗法、传统理疗、作业治疗、言语(含吞咽)治疗、心理治疗、水疗、中医治疗、假肢矫形制作、职业训练、音乐治疗设备等11大类。有条件的大型康复机构还应该配备残疾人专用体育训练场所和设备。

5.2 康复设备配置原则

5.2.1 科学原则。康复设备配置首先应该根据机构的发展定位、专业设置、规模大小以及人员现状等综合因素进行整体规划、合理配置。既要避免过度追求“大而全”,导致不必要的设备闲置浪费,又要避免一味追求“高大上”,导致设备配置结构失调,设备使用率不高。

5.2.2 实用性原则。康复机构设备配置,特别是新建机构应根据业务开展情况有序配置,从经费的总体预算出发,按照从重要到一般,从高使用率到低使用率,从基础到特色设备的顺序陆续配置到位,全面提升设备的实用价值。公立性康复机构采购程序比较严格,设备整体规划好以后,可以采取集中采购统一配置,通过集中采购压低价格、节约资金。

5.2.3 效益性原则。无论是公益性康复机构还是营利性康复机构,在设备配置都应该充分考虑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非必要不配置、非效益不配置的理念,做到物尽其用。

6 康复信息平台建设

现代化康复机构的运行离不开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患者从挂号到住院再到日常的治疗、用药和训练,最后到出院结算,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参与和保障。

6.1 信息平台基本内容

现代康复机构信息系统“6+1”模式包含HIS、LIS、PACS、OA、TIS、医保结算系统和信息机房建设。其中TIS系统是康复机构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其要求必须符合康复训练的特点和工作流程并能够和医院HIS系统实现全面、实时信息交换。

6.2 信息平台建设特点和要求

现代康复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康复治疗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一是要实现康复医疗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二是要实现临床康复治疗综合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三是内容要涵盖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医保、物价计费等全部内容;四是保证系统与信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7 绩效管理与考核体系建设

全面科学的绩效管理和考核是实现康复机构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载体,要求各部门之间配合默契、分工协作、高效运行。

7.1 绩效考核内容

《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9]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由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4个方面构成,包括了功能定位、质量安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患者满意度等14项二级指标和55项三级指标。

7.2 绩效管理目标和要求

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应参照国家出台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和本行业要求的绩效考核体系,全面提升机构精细化管理水平。具体可从3个层面进行系统考虑和设计:(1)机构层面,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制定全机构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整体要求和考核标准;(2)科室层面,明确各部门绩效考核的具体内容和指标要求,每月进行考核评比,并与科室绩效奖励密切挂钩;(3)个人层面,以科室为单位,成立科室绩效考核小组,制定科室绩效管理方案,明确科室个人考核内容和要求,每月对全科室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并与个人收入挂钩。个人绩效考核模型见图2。

图2 个人绩效考核模型

8 康复质量管理

8.1 康复质量管理主要内容

康复质量管理包括康复医疗质量和康复护理质量两大内容。康复医疗质量管理主要围绕患者收治、病房管理、康复评定、康复训练和康复效果等开展系列指标管理,主要包括床位使用率、周转率、平均住院日、康复评定率、训练率、有效率、文书合格率等。

康复护理质量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常规护理、专科护理和康复护理。其中康复护理主要涵盖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护理、压疮护理及预防、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良肢位摆放、出院指导等内容,有条件的机构还可以开展心理护理管理、简易护理辅助器具制作等,是康复机构护理管理的特色和重要内容。

8.2 康复质量管理原则和要求

康复质量管理首先要科学全面,根据专业内容和工作要求制定详细、全面的质量管理标准,不能出现专业上的内容缺失;二是要遵循临床工作规范和操作标准制定专门的康复质量管理办法;三是考核评价要易于操作,各项指标尽可能量化和数字化,便于部门之间比较和部门前后对照;四是要体现康复专业特色,康复质量管理标准要适合团队化工作模式,便于部门之间、专业之间统一协调,在进行指标体系设置时既要有一致性指标,又要有个性化指标。

9 康复相关政策

9.1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2010年9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发文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等9项康复项目[10]正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并在全国进行全面推广;2016年3月增加到29项;2019年6月北京市率先将150余项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为推动全国康复医疗工作快速发展做出了表率。

9.2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将0~6岁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全部纳入康复救助范围,各省陆续出台了针对0~6岁、0~17岁儿童康复救助政策、假肢辅具适配补助政策等。

9.3 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2020年9月,国家医疗保障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其中涵盖了一部分康复服务内容。

9.4 工伤康复保险政策

2004年国家出台了《工伤保险条例》,将工伤康复费用纳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2020年3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北京市工伤康复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将工伤康复正式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形成了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10 综合管理体系建设

10.1 综合管理主要内容和构成

康复机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党务、行政、人力资源、财务、医政、护理、信息、后勤、设备、安保、物价、医保、成本核算以及工会、妇委会、共青团等,要求各部门既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又要团结协作、注重配合。良好的沟通协调与配合默契是实现现代化康复机构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10.2 综合管理原则和要求

综合管理首先要做到依法合规。好的综合管理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综合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制度建设到位,后面的管理就会有章可循。第二,流程清晰完整。清晰完整的执行流程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执行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让管理者和执行者更能明确各自工作任务,提升工作执行力。第三,分工明确。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减少推诿,提高效率;员工之间职责清晰,有利于减少内耗,提升工作效果。第四,建立会商机制。机构内部要定期组织工作协调会、会商会,查漏补缺,通过会商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各自任务,将搁置的工作迅速办结。第五,建立高效务实的机构文化。将高效务实纳入机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奖惩机制,提倡高效工作的文化氛围,让“赖人惰者”没有市场,让“蜗牛式”员工遁于无形,全面提升机构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机构康复护理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