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鹤宾
摘要:教师工作重塑是教师为使自己的兴趣、动机等自身特点与工作要求相一致而自发做出改变工作的行为。工作重塑是教师合理应对新时代工作要求、满足自我发展需要、提升职业心理健康(降低职业倦怠、增加工作投入、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工作重塑,教师需要激发自己的工作重塑动机,培养工作重塑能力,从而为实施工作重塑行为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0-0004-04
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实施基础教育的前沿力量,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作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是被动接受学校教学任务,还是主动为之,做出改变,以使工作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动机等相一致?两种不同的工作行为对自身发展和工作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而后者被称为“工作重塑”的工作行为,会对自身和工作质量产生诸多积极的影响。工作重塑是一种“自助”式的“再造”工作方式,已在多个职业群体内证实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进行人-职匹配。现今,工作重塑也在教师群体中得以运用,并且已被证实可以为教师带来诸多积极影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将工作重塑运用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谋“福祉”中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一、教师工作重塑的内涵
工作重塑是员工根据自身需要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调整工作内容或方式以实现人-职匹配,具体指员工为使自己的动机、兴趣、能力等自身特点与工作环境相一致而自我激发出的一种主动改变性的行为[1]。基于此,教师的工作重塑可以认为是教师对工作自发地做出改变以达到人-职匹配的职业行为。通过工作重塑,教师可以不再只是受控于学校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被动地工作,而可以主动为之,通过主动的自我价值驱动和自我引导来对自己的教师生涯进行自我管理,从而获得心理意义上的职业成就。
最初的工作重塑可分为三个维度:任务重塑(改变工作的数量、范围、类型等)、关系重塑(改变交往的关系质量和数量)和认知重塑(对工作的认知做出改变)[1]。后续的学者以此为基础,并根据人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对工作重塑做了不同的划分。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其服务对象是处于发展中的儿童青少年,其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重塑有其特殊性。
齐亚静和伍新春[2]在文献分析和专家评定的基础上,从教师及其工作方式出发,对工作重塑有了进一步划分。他们认为教师工作重塑包含五个维度:任务重塑、关系重塑、认知重塑、技能重塑和角色重塑。其中,前三种重塑和最初划分的工作重塑维度相一致,而技能重塑和角色重塑是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研究而扩展出的新的工作重塑维度。具体而言,任务重塑是指对教学任务的改变,如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等;角色重塑是指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比如将教师看成教育研究者、学习者等;关系重塑在这里主要是指改变与同事关系的数量和质量;技能重塑是指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要求。从工作重塑的维度不难看出,工作重塑不是对教师整体工作的再设计,而是在具体工作内对特定的工作方面作出调整。
二、教师进行工作重塑的必要性
首先,当前教育形势和对教师的进一步要求促使教师进行工作重塑。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推进以及“双减”政策的实施,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创新教学方式等。而应对这些要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需要教师进行工作重塑。此外,有学者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将教师工作性质划分为三类:挑战性要求(工作负荷、角色压力)、阻碍性要求(情绪要求、学生不良行为和升学考试压力)和发展性要求(职业道德要求)[3]。其中,除发展性要求外,对于其他两种要求,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应对并做出相应改变,就可能对其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比如该研究发现,挑战性要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压力又是挑战,如果应对得好,可能会提升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工作成就。所以,教师工作要求的这些性质也会促使教师不断进行工作重塑。
其次,工作重塑符合教师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现今,年轻教师在中小学教师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高,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这些年轻教师学历高,有着较强的自主性,其职业取向大多为生涯取向和使命取向,即除了渴望在工作中获取工作报酬和职业晋升外,还对从工作中获取成就感和人生意义更为渴望。当代年轻教师的这些特点和职业取向与工作重塑的理念较为一致。换言之,工作重塑可以满足年轻教师的上述自我需要。而大部分年长教师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进入职业的“衰退期”,甚至完全“退出”职业生涯,但是还有部分年长教师依然有着旺盛的工作动机,渴望继续创造工作价值,发挥“余热”。而工作重塑依然能够满足这部分年长教师的这种需要,使他们实现可持续的人-职匹配,适应年龄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在职业生涯晚期做到“老有所为”[4]。
最后,工作重塑是提升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职业倦怠、工作投入、职业幸福感是反映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其中,职业倦怠作为反映教师心理健康的消极面,同教师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人生意义等多种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幼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在近些年来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尤其体现在情绪衰竭这一维度上[5]。工作重塑有可能减缓职业倦怠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情绪衰竭,尤其是认知重塑能够对教师的情绪衰竭起到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6]。工作投入可以作为反映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面,是指“一种积极的、充实的、与工作有关的、具有活力的、奉献和专注特征的心理状态”。
工作重塑对工作投入有着积极的预测作用,教师工作重塑的五个维度均对工作投入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7]。除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可以反映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外,职业幸福感也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职业幸福感是指员工在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8]。教书育人本该是一个幸福的过程,然而我国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不乐观,由于受到职业压力、倦怠、消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到严重的挑战。有研究發现,除了社会层面给教师“松绑”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外,教师从自身出发,提高工作重塑的能力也能够促进自身职业幸福感的提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