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择题的情境创设对策研究

2021-11-04 11:26李重阳
考试周刊 2021年77期
关键词:高考试题情境创设启示

李重阳

摘 要:情境是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的载体,借助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情境,充分展示历史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全面落实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是历史科目高考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高考试题;情境创设;启示

尽管“无情境不命题”“情境无处不在”已成为历史科目命题的基本准则,但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仍强调“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在此之前,徐奉先、刘芃曾联名撰文指出:“选择题作为标准化考试诞生以来较为稳定的题型,在开放性设计上仍然存在较大潜力”“只要在问题的建构角度和情境的创设上推陈出新,就能够具备开放的价值,改造旧有模式和利用已有的题型是扎实起步的前提”。对此,我们要特别关注2021年历史选择题的情境创设。

一、 高考选择题中的情境创设

试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模式和背景环境,包括与题目内容相关的文化、环境、活动等,其是实现学科考查目的和考查要求的载体。命题者将对历史事实或历史记录的理解、叙述以及测试要求,融入试题情境之中,通过情境自然集合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试题结构,呈现在考生面前。可见,对试题情境的理解和辨别程度是影响考试成败的关键。2021年全國乙卷历史选择题虽然基本以文字材料为主,但情境创设的方式、手法却是极其丰富的,反映了人类历史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我们尝试着从不同视角对试题情境展开划分与辨析,意在帮助学生辨识情境,快速抓住试题主旨,也希望引起广大教师对试题情境的关注与思考。

(一)基于内容比较的情境创设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比较中创设情境,鉴别和感悟历史,是历史命题常用的方法之一。历史比较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开放度,可以是同类史实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延续、发展中的变化,还可以是对同一事实不同认识的比较。一道题中可以是单个层面的比较,也可以包含多个层面的对比,以第26题为例:

A. 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 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 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 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此题以表格形式呈现西汉末年和东汉中期,不同地域六个郡的民户数量的统计数据为情境,其中既含有地理空间分布的比较,还有民户数量变化的对比,考查“对情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分类、提炼和解释的能力”。

首先,对表中“六郡”地理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可知代郡、太原基本属于北方黄河流域;汝南、南阳大致属于淮河流域;豫章、零陵属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其次,读取表中两个时期民户数量的变化,可知①代郡、太原、汝南的民户数量有所减少;②南阳、豫章、零陵的民户数量有所增加;③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太原;④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零陵。最后,将地理分布与民户数量的两组信息进行组合、提炼,方可得出全面准确的历史信息。每条信息都可以概括归纳为一个问题,而能对其中任意一条、数条或全部信息给予恰如其分、合情合理的解释、说明和论证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

(二)基于独特视角的情境创设

高考试题年年都以主干必备知识的考查为主,而且变动不大,为什么考生还会屡屡出错呢?“对命题者而言,选择哪些知识点作为考查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从何种角度对历史进行审视和解读”。同样的主干知识,今年这角度明年那角度,常考常新,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力求把考生的学业水平精准分出等级、公平排出顺序,彻底堵死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之路,如第28题: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 儒学地位颠覆 B. 列强侵略加剧

C. 政局变化迅速 D. 西学深入民心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于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维新派人士的不成熟,该运动仅历时103天就失败了。此题以某书商对“经学书”和“新学书”的销量预估与实际销售情况相反的独特视角,隐晦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实。在试题特定语境中,“经学书”和“新学书”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原本以为不堪一击的旧势力(经学书)是超乎想象的顽强,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新势力(新学书)却购买力疲软,缺乏市场。书商的售书情形曲折反映了波澜壮阔的政治变革的昙花一现,这或许就是历史的魅力。

(三)基于原始史料的情境创设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方法,也是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重要途径。命题人直接引用典型的原始史料创设情境。原始史料是指原生态的,未做任何改动的史料,反映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由于叙述内容多为原始的文字、图片和表格,阅读理解难度大,对考生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以第29题为例:

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

A. 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 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此题引用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部分讲话创设情境。考查依据情境信息,关联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解答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党史、革命史中汲取历史智慧,感悟真理力量。能否熟练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斗争历程,特别是了解革命转折时期的过渡性以及复杂性是解答关键。

猜你喜欢
高考试题情境创设启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