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瓣周漏诊断中的应用

2021-11-04 09:48:32李昱茜刘丽文徐臣年金振晓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漏口象限瓣膜

白 炜,孟 欣,吴 岳,李昱茜,刘丽文,徐臣年,杨 剑,金振晓

瓣周漏(paravalvular leakage,PVL)是指相邻心血管腔在瓣膜周边出现的异常交通,是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特有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75%~2.3%[1],尤其是二尖瓣发生PVL的比例(12.6%)显著高于主动脉瓣(2.3%)[2]。中重度PVL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肺动脉高压,严重时可出现人工瓣膜摆动、倾斜、移位甚至脱落,需要紧急手术治疗[3]。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诊断PVL最常用且最敏感的方法,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 dimensional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RT 3D-TEE)实时显示二尖瓣人工瓣膜三维立体图像,并可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观察二尖瓣人工瓣膜及其毗邻结构,精准定位PVL发生的部位、数目,测量漏口的大小,观察漏口形态以及PVL与瓣环的空间关系,评估人工瓣膜功能及返流程度[4-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可以反映有无PVL和PVL的位置,是PVL诊断的金标准之一,但造影并不能精确测量PVL的形态、大小、反流量,而超声诊断则能够动态显示PVL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反流量等测量数据,指导术中手术操作及封堵器选择策略。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RT 3D-TEE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在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后PVL的诊断,探讨RT 3D-TEE对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后PVL诊断的作用,旨在提高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后PVL诊断的准确性,为进一步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09年3月至2019年6月因二尖瓣置换术后怀疑人工瓣膜PVL拟行PVL封堵术治疗的患者67例,其中55例为人工机械瓣,12例为人工生物瓣,男性38例,女性29例,年龄29~76(56.8±19.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于门诊食道超声检查室行TTE及RT 3D-TEE检查。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检查前测量血压,签署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知情同意书,常规TTE检查评估后并行RT 3D-TEE检查。采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TTE探头S5,频率1~5 MHz,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矩阵探头X7-2t,频率为3~7 MHz,连接心电监护仪,所有患者均在咽部利多卡因凝胶局麻状态下,在经食道超声检查室内进行。检查时均需同时配备急救药品及仪器。

1.2.1 TEE检查方法 超声探头于食管中段切面观察二尖瓣人工瓣膜。局部调节探头深度及角度,调节仪器增益及对比度,二维超声图像清晰显示人工瓣膜,重点于0°、50~70°、110~130°观察人工瓣膜结构,利用x-Plane结合彩色多普勒观察反流测量PVL长度、宽度,并利用3D-zoom等三维成像模式,结合3D Color图像识别及定位PVL位置,采集二尖瓣PVL局部放大三维容积图像,通过Q-LAB三维分析软件切割优化后进行相关径线测量并予以记录。

PVL反流严重程度通过测量反流束的面积来评估,轻度反流为<4 cm2,中度反流为4~10 cm2,重度反流为>10 cm2。为与外科术野保持一致,RT 3D-TEE根据时钟定位法对PVL进行定位[9]。具体操作步骤为:采集三维超声图像,通过三维软件切割优化后显示主动脉瓣及左心耳结构,将主动脉瓣旋转至12点位,定为前方,左心耳旋转至9点位,定为外侧,并将二尖瓣瓣环平均划分为4个象限,即前外象限为9~12点,前内象限为12~3点,后内象限为3~6点;后外象限为6~9点。通过RT 3D-TEE可进一步对PVL形态进一步分类,包括圆形、椭圆形、新月形及不规则形,并根据漏口大小将PVL分为大型(6~15 mm)、中型(3~5 mm)和小型(1~2 mm)[10]。

1.2.2 DSA 所有患者均于行瓣周封堵术前行DSA,通过不同的投射体位,在DSA下确定二尖瓣人工瓣膜是否存在PVL以及PVL的位置及数量。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患者分别经DSA、TTE与RT 3D-TEE诊断PVL准确度比较采用卡方检验,62例PVL患者的PVL长宽测量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常规TTE检查67例患者疑似存在PVL,RT 3D-TEE检查62例存在不同程度PVL,共发现PVL 84处,其中40例仅存在1处PVL,22例存在2处PVL,剩余5例为少量的人工瓣返流,RT 3D-TEE检查PVL数目及位置与DSA造影结果一致。TTE诊断PVL的准确度为94.38%,RT 3D-TEE诊断准确度为100%。62例经RT 3D-TEE诊断发生PVL患者中,36处(占42.85%)位于前外象限(9~12点),20处(占23.80%)位于前内象限(12~3点),13处(占15.47%)位于后内象限(3~6点),15处(占17.85%)位于后外象限(6~9点)(见图1),其中有22例两个象限内同时合并PVL,占总例数的35.4%,并且外上象限同时合并内上象限者占45.4%;62例PVL患者中有3例出现瓣环移位,1例瓣环周围组织撕脱,1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见表1)。

表1 TTE与TEE测量二尖瓣置换术后PVL结果比较(n=62)

图1 患者瓣周漏发生位置分布百分比

RT 3D-TEE显示全部PVL患者漏口形态所占百分比分别(见图2)为:新月形66%,圆形17%,椭圆形14%,不规则形3%。其中1例TTE显示为二尖瓣机械瓣后外侧一处PVL(见图3),RT 3D-TEE显示漏口较大,漏口处可清晰显示有1处撕裂的缝线断头(见图4)。

图2 瓣周漏漏口形态分布百分比

图3 经胸超声心动图位显示为二尖瓣机械瓣后外侧瓣周漏

图4 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两处瓣周漏

62例经RT 3D-TEE检出PVL患者中,小型5处(占6.0%),中型19处(占23%),大型60处(占71%)(见图5);其中34例共45处PVL成功行PVL封堵术,2例PVL漏口小,症状较轻,建议随访观察,26例大型PVL不宜行介入封堵治疗者,其中3例患者行外科再次瓣膜置换治疗,23例患者经临床综合评估后,外科再次治疗风险较大,选择药物治疗改善症状,随访观察。

图5 瓣周漏大小所占百分比

3 讨 论

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轻度PVL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有可能发展为明显PVL,进而引起溶血性贫血、进行性心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形成PVL的原因主要包括[11-12]:①人工瓣膜置换术前患者合并有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异常和全身营养不良等;患者自身瓣叶及瓣环严重钙化,瓣环周围组织结构异常,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瓣周脓肿及水肿。②术中缝合技术不当,如损伤瓣环结构、缝合间距过大、缝线松弛、瓣环缝合位置异常;术中选择人工瓣膜与自身瓣环大小不匹配等因素。③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反复感染发热等。

常规TTE检查易受患者体型、体位、术后胸腔气体以及人工机械瓣瓣叶、瓣环伪影或生物瓣瓣架、自身瓣环钙化等的干扰,超声图像采集声窗及切面受限,因此常规TTE对鉴别少量PVL还是人工瓣膜少量反流时存在困难,尤其在机械瓣声影多重反射干扰时辨别更加困难。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2D-TEE)对仅能显示人工瓣膜的二维平面,不能直观显示其立体形态结构、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彩色血流的分布特点及范围。国内研究[13]显示RT 3DTEE同时结合3D彩色颜色对少量PVL、人工瓣膜少量反流检测的敏感性和分辨率均较TTE及2D-TEE明显增加。本研究62例患者经RT 3D-TEE检出84处PVL,其中前外象限发生率最高(占43%),漏口呈新月形发生率最高(占66%),与国外文献研究[2]报道一致。对于人工二尖瓣PVL的评估,DSA可通过不同的投射体位,明确是否存在PVL,确定PVL的位置及数量,DSA可作为定性金标准,但在现有仪器条件下DSA无法精准测量PVL大小,仅可通过对比漏口周边结构,如瓣环、鞘管直径等粗略评估PVL大小,通过瓣周返流造影剂充填的密度及范围评估PVL的程度[14]。结合DSA造影结果,RT 3D-TEE诊断准确度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TEE测量具有更高的精确性,而在PVL长短径的测量中,RT 3DTEE与TTE对PVL长径测量上显示出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本组患者中34例共45处PVL成功实施介入封堵术,RT 3D-TEE可帮助介入医生选择相对合适的封堵器的种类、尺寸并决定放置的数量。

本研究对二尖瓣置换术后行常规TTE检查疑似PVL的患者行RT 3D-TEE检查,发现RT 3DTEE以其特殊的观察角度可以成功避免机械瓣瓣环、瓣叶金属伪影以及生物瓣瓣架造成的影响,在二维高分辨率超声成像基础上,通过Live 3D,Full volume等三维成像技术显示人工瓣膜及其毗邻结构的立体形态、人工瓣膜的工作状态、瓣环是否移位、随心动周期的摆动幅度、是否存在瓣膜启闭异常等状况,尤其是能准确定位PVL发生的部位,并与外科手术视野保持一致,若存在两处以上PVL,可通过三维图像测量PVL的间距,结合DSA造影结果对介入医生术中释放多枚封堵器及外科再次修补PVL提供理论支持。采用3D-ZOOM局部放大后可清晰显示漏口的形态及周边组织情况,如人工瓣膜缝线间距是否过大、漏口处是否有缝线相隔、漏口周边组织有无水肿及赘生物形成等,并通过Q-LAB软件多角度、多平面切割漏口,测量漏口的长径、短径及横截面积[15-16]。结合3D彩色图像,适当调节血流速度标尺及彩色增益,更能准确判断确定是否存在PVL,并能确定瓣周反流的方向及评估瓣周反流程度。

综上所述,RT 3D-TEE通过二维食管超声检查技术与实时三维技术相结合,显著提高了三维图像空间及时间分辨率。与经胸超声心动图相比,避免了多种因素如胸骨及肺气的干扰,图像显示更加清晰;与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相比,在二维超声图像的基础上,呈现人工瓣膜的三维空间立体结构,并通过多种处理软件,获得类似外科术野所观察的效果,便于临床医师更加直观的理解PVL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周边组织情况,最大程度帮助临床医生术前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患者重建3D打印模型能够更为清晰的显示患者PVL的形态及位置,同时结合3D Grid测量PVL的长度及宽度,结合3D彩色颜色技术,对PVL或人工瓣膜反流进行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加及时、精确、可靠依据。总之,RT 3D-TEE技术能实现心脏各解剖结构的立体形态,尤其能实时显示二尖瓣结构,有利于超声医师与介入、外科医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弥补了常规TTE和2D-TEE检查的不足,及时指导临床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开展RT 3D-TEE技术受仪器条件配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未普及,不能作为常规检查,并与超声操作医生对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掌握程度、相关疾病诊断的临床经验以及对人工瓣膜的功能评估、手术方式的认识程度相关。近年来,随着新一代高帧频、高分辨率的RT 3DTEE出现以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培训逐渐规范,相信在精准医疗时代RT 3D-TEE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猜你喜欢
漏口象限瓣膜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内镜下钛夹及尼龙线圈荷包缝合治疗2.5 cm胃漏1例
脑脊液鼻漏的定位及修补12例报告*
——附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基于四象限零电压转换PWM软开关斩波器的磁悬浮列车
电子测试(2018年11期)2018-06-26 05:56:04
“烂”在心里
大学生(2017年10期)2017-10-23 18:35:06
One Shake调料瓶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创新思维竟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