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婷
摘要:细微心理教育的渗透,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催化剂。教师只要善于从细微处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将迈得更快、更稳。
关键词: 细微心理教育;创造型人才;渗透
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灯泡的体积如何计算呢?满腹经纶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绞尽脑汁、花好几个小时仍毫无头绪的“巨形难题”,被学历不高却善于思考的爱迪生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就圆满解决了:将水倒入灯泡中,计算出灯泡的容积不就得了?这则轶事大家已经全然知晓了,但是,在这个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呀!高分低能者的出现終于将素质教育必然地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自然成为了当代教育的聚焦点。
如何加快对全体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步伐呢?在心理教育实践中,我惊喜地发现了一种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催化剂:细微心理教育的渗透。由于教育的细微处多而杂,本篇将以学生的生存环境为主线,贯穿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细微心理教育渗透略做初步探析。
一、文化课:利用好奇心,培养创造力
青春期学生最明显的心理共性便是:好奇。只要因势利导,紧紧拽牢学生的“兴趣”这根绳,学生将会在每一堂文化课中无意识地培养观察力、想象力、综合力等创造力的基本素质。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名语文教师在讲授《死海不死》一文时,以一个物理实验导入。学生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兴趣甚浓,再经老师的层层启发引导,不仅深刻理解了语文课中不同“死”字的意义,更提高了实验观察分析力及综合联想力等各种能力。课后,我随机问一名学生有何感想,她兴奋地说:“语文课居然也做物理实验,真有意思!长大以后我要创造一种有趣的综合教学法!”如果你是数学老师,你是否想过运用音乐、美术教学?如果你是地理老师,你是否考虑过融入数学、外语教学呢?如果你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有效地组织教学,学生们的创造灵感说不定会比你还来得快呢。
二、活动课:利用逆反心理,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在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逆反心理。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犹如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千万别用粗暴的态度生硬地对待他们。学生个性思想的灵感往往就隐匿于这不羁的外表之下,有待于每一位教师去细心地挖掘、耐心地诱导,让其大放异彩。
在“让思维活跃起来”这节心理课上,讲完逆向思维方法以后,我问活动课成员:“一刀将苹果切开,你会看到什么图案?”不少学生都回答是圆形或五角星形。不料,一个平时惯唱反调的学生却大声告诉我:“是梯形!”我微笑着问:“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这把刀是特制的!”学生们哄堂大笑。我高度赞扬了他学以致用的创新意识,并鼓励他回家做一个小刀模型来给我看看。这个模型果真做得不错,同学们也都以钦佩的目光看着他。在成功意识的不断激励下,他已成了点子最多的手工制作社团社长,并且不断有新的作品出现。这不就是我们培养的方向吗?
三、集体生活:利用共振效应,提高创新能力
在人的深层需要中,被社会认可的需要是较普遍的,反映在学生们身上便是强烈的表现欲。每个学生的表现欲一旦被激发,便会形成一种智力竞赛式的协调合作氛围,产生一种充分展示自我才能的共振效应。在这种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环境中,每位同学都会在创造力培养上受益匪浅。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时,我曾组织学生进行过一次野炊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天公不作美,在半途下起了雨,到达目的地时,柴火全是湿的,根本无法升火,学生们十分扫兴。“哎!要是有一休在就好了,他那么聪明,一定会有办法的!”我故意大声地叹息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老师,你就坐在这里等我们烧好饭吧!”学生们拍拍胸脯,干劲儿来了。各个小组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分工合作,他们一组比一组的办法巧,有的甚至将《鲁滨孙漂流记》中的有关片段也给用上了。一次简单的、濒于失败的野炊,便成了一次十分成功的、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智能演习。
四、日常行为:利用激励效应,全方位鼓舞创新斗志
激励学生宛如为汽车添油,能使学生处于亢奋状态,浑身血液循环加速,细胞处于快速反应阶段,更易于使人在兴奋过程中产生灵感,鼓舞创新斗志,实现创新行为。
我曾看到过一位数学老师,每节课前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连说三遍:“学数学是一种享受,我能学好!”从而使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消除了自卑感,学习较优的学生更是斗志昂扬,使每位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了良性循环过程之中。
一名成绩一贯拔尖的学生由于一两次考试失败便萎靡不振。一次,这位曾经的尖子生拿着几道中难度的数学题来问,这位老师故意想了一阵说:“这几道题确实有难度,把我都给难住了。你历来是‘难题高手,咱俩各想各的,看明天谁想得出。当然,我更希望学生超过老师!”结果第二天,他不仅解出了那几道难题,而且每道题都使用了几种方法。从那以后,他的各方面能力更是如虎添翼了!
五、社会生活:利用模仿力,培养突破型创新人才
教育的成效除了来自学校教育,还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如果对学生的社会生活给予积极的、遥控式的科学引导,将使他们在畅饮生活雨露的同时茁壮成长。学生的模仿力是极强的,如何将他们的模仿力引入正轨而不是误入歧途呢?
在一次心理课上进行角色扮演时,小杨同学的表演惟妙惟肖。后来班主任介绍说,他在唱卡拉OK,将歌手的声音、姿态模仿得淋漓尽致,怪不得他平时上课时也会偶尔学学电视中逗笑型主持人的口吻插上两句,惹得全班哈哈大笑,因此时常被各科任老师视为“惹人头痛型学生”。课后,我找他聊天,肯定了他的模仿才能,诱导他剖析自己模仿力展现方式的利弊,并在一次班级知识竞赛中建议班主任选用他为主持人,结果主持效果空前得好。从此,他也成了一名台前台后反应灵敏的主角人物,在学习方面还成为了英语学科的“领头羊”呢!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善于从细微处进行心理教育渗透,我们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将迈得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1]宋宁.班级心理教育[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