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平
摘 要:大单元教学倡导教学内容的重组及优化。初中人教版人文地理下册有关城市(北京、上海、乌鲁木齐、拉萨)的学习内容分散在第五单元第一课至第四课的四大地理区域板块中。以微项目贯串相关内容,开展大单元教学:在大单元教学的任务中,嵌入微项目的主题;在大单元教学的活动中,展开微项目的探究;在大单元教学的总结中,展示微项目的成果;在大单元教学的评价中,反思微项目的得失。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微项目;学科核心素养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课时”的束缚,倡导学科大概念引领下的教学内容的重组及优化。如果大单元教学没能组织成一个具备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就不能称为理想的大单元教学。确切地说,那只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而微项目化学习恰好可以为大单元教学提供操作路径。所谓微项目化学习,同项目化学习功能相似,是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时间段,或者在教学流程中提供一个环节,让学生就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探究,也可以在课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探索。微项目化学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微”,其中的微项目易操作、生成快,适合初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使用。
初中人教版人文地理下册关于城市(北京、上海、乌鲁木齐、拉萨)的学习内容分散在第五单元第一课至第四课的四大地理区域板块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课时”教学,会使内容碎片化,缺乏全局性统摄,不利于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基于此,笔者尝试以微项目贯串相关内容,开展大单元教学。
一、在大单元教学的任务中,嵌入微项目的主题
大单元教学不拘泥于教材原有顺序,而是根据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围绕一条清晰的脉络,统筹教学资源,按照学生的认知逻辑设计教学任务。
基于本单元核心知识点的梳理和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等的解读,笔者梳理出零散的课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形成“区域认知与区域发展”大概念,如图1所示。
结合大概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笔者在大单元教学任务中嵌入了一个微项目主题:“如果举办‘魅力中国城城市推介会,你会如何向大家推介你的城市?请在北京、上海、乌鲁木齐、拉萨四个城市中任选其一。”
学生一旦卷入“向大家推介你的城市”这个微项目,自然就会想方设法挖掘这座城市生产、生活的“名片”,深入探究形成这一特色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进而形成区域认知,关注区域发展,从而达成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微项目将相对抽象、单调的单元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掌握核心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二、在大单元教学的活动中,展开微项目的探究
(一)构建大单元教学框架
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笔者先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对本单元的大单元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描述城市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认识四座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大概念,重构了基于教材编排体系的大单元教学框架,按照“区域认知”和“区域发展”两大板块,以“比较四大地理区域不同的城市”为主线设计教学。
其中,区域认知板块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北京、上海、乌鲁木齐、拉萨这四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水文、气候资源等各种地理要素,理解区域自然环境对城市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评价城市发展特色。区域发展模块主要让学生关注这四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生产特色,并针对性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二)经历大单元教学过程
本单元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板块:
1.聚焦城市,形成區域认知。
该大单元框架下有“北京”“上海”“乌鲁木齐”“拉萨”四座不同的城市,涉及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典型地理区域。笔者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选择四大地理分区中的任意一座城市进行分组。分组完成后,笔者下发《“魅力中国城”城市推介会微项目任务单》,让学生就“如何确定靓丽的城市名片”“从哪些方面来推介”等开展充分的讨论。微项目不是简单地完成活动、做出成果,而是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经过1课时的激烈讨论,各小组基本确定了自己小组的“城市名片”和组内分工(下页表1是其中一个小组的计划),小组成员利用周末(约1课时),按照计划完成微项目的探究实践。
各小组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后,笔者引导学生采取“差异比较”的原则,将特定城市的地理区域、位置与范围、地形和水文、气候、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交 通及历史等人文要 素等罗列比较,既关注同为城市的共性,又突出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例如,围绕“地形和水文”,各小组通过图片对比,加深对“高原日光城”拉萨和平原广阔的上海的地形差异的理解,认识到不同区域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归纳出区域学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深入探究,关注区域发展。
在对各地理要素、人文要素进行“差异比较”的基础上,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不同的城市具备了初步区域认知。根据学习进阶性要求,笔者引导学生对“区域发展”问题深入探究。笔者选取了“越来越多的人到拉萨投资创业、观光旅游,拉萨怎样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如何发挥上海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如何更好发挥乌鲁木齐向西开放的‘门户作用”等典型区域发展问题,指导学生按照“区域现状→区域发展优劣势→区域发展对策”的思路,在探究区域环境差异的基础上,认识不同区域面临的发展挑战;通过对比差异,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发展观念。
围绕区域认知与区域发展的微项目探究不是将不同城市的案例素材无序堆砌,而是要以大概念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逻辑重构教学框架,借助微项目的探究实现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学习进阶水平,再设立进阶目标,让知识由点到面逐渐展开,思维层层递进,能力螺旋上升,让真问题在真情境中得到解决。
三、在大单元教学的总结中,展示微项目的成果
大单元教学能在学生已有经验和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对比、迁移等方法,多途径搜集资源、多角度理解主题,使得高阶思维得以发展。
本次大单元教学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知识体系,摆脱了教材千篇一律地先分析“自然条件”再介绍“生产生活特色”的窠臼;基于学生的认知逻辑,让学生在不同特色城市的微项目探究中,巩固了零散、碎片化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使得城市更立体。
这一效果也可以从学生的微项目展示中体现出来。“魅力中国城”城市推介会微项目成果展示在课内进行。各小组以PPT、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成果展示的时长控制在 8分钟左右。
制作 PPT的小组,将收集到的關于某一城市的资料根据一定的主题和线索向全班同学进行推介。每个小组推选1名学生上台演讲或授课互动。为了营造氛围,他们还专门绘制了海报,有学生还自学了幻灯片美化技巧;为了让自己的小组胜出,一向腼腆的学生在台上与同学展开了互动问答。
制作微视频的小组,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整合,配上解说进行动态展示。其中,有一小组以游客的视角探寻“北京”,将项目成果制作成一个精美的短视频向大家进行推介。 从故宫、天安门到鸟巢、水立方,从长城、颐和园到中关村、怀柔科技城,伴随着镜头的切换和解说的指引,北京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现代科技、政治地位等城市名片跃然纸上。微视频让全班同学如同跟随导游,身临其境游历了一番,代入感极强。
在微项目成果的展示过程中,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一方水土造就一座城”的含义,也学会了如何多途径搜集资源、多要素分析区域环境、多维度展示城市特色,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得到真正培育。
四、在大单元教学的评价中,反思微项目的得失
大单元教学还注重评价与反馈,主张设计具有“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标准,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等方式纠正部分认识偏差,优化、迭代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达到提升大单元教学质量的目的。有效的大单元教学评价离不开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完成质量的诊断。
结合微项目的探究,笔者对本次大单元教学设计了两种评价方式(均为等级评价),分别是过程性的个人评价(评价表见表2)和终结性的小组评价(评价表见下页表3)。
我们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反思学生在微项目探究中的得与失,从而推动大单元教学的完善与改进。
将大单元引入初中地理教学,有助于推动地理课堂的变革;以微项目驱动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放弃部分对课堂的控制权,并且相信学生能够做好。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好奇感、探究欲得到极大激发,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种转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学情差异等选择恰当的“学”与“教”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