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茹 张红霞
摘 要:书信作为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以真实表达为基,以沟通理解为要,是价值观培育的最佳载体。据此开发了“书信+”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精挑指导教师,精研课程形式,精设评价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书信语境中,领略书信中的情感深度和价值取向,汲取书信中丰厚的文学、美学和道德营养,最终达到“书信+价值观培育”的目的。
关键词:“书信+”校本课程;价值观培育;文学欣赏;文化传承;沟通表达
价值观是个人对事物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根本性觀点。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人们行为的内驱力。高中阶段,是人的价值观初步形成并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学校教育要抓住这一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期。
在教学思考和实践中我们发现,价值观培育不是一个强行灌输、简单接纳的行为,而是一个潜移默化、持续影响的过程。书信作为一种特定的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以真实表达为基,以沟通理解为要,是价值观培育的最佳载体。
流传至今的书信中不乏经典名篇。古有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从中可管窥和借鉴先贤家教思想的精深;近有林觉民的《与妻书》,其中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现当代有傅雷的《傅雷家书》和谢宗玉的《与子书》等,字里行间都是父子深情、家国情怀。这些经典书信的主题指向价值观培育的多个层面,既有生存、生活的人生观,也有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对待生命的生命观,还有指向优雅生活的审美观等。
基于此,我们开发了“书信+”校本课程。之所以将其命名为“书信+”,是想通过“书信+文学欣赏”“书信+文化传承”“书信+沟通表达”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书信语境中,领略名家书信中的情感深度和价值取向,汲取经典书信中丰厚的文学、美学和道德营养,最终达到“书信+价值观培育”的目的。该校本课程安排在高一下学期,每周1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共18课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修。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体如下:
一、“书信+”校本教材的编制
名家经典书信卷帜浩繁,考虑到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我们精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书信,以“情感篇”“成长篇”“气节篇”“特色篇”为主题分类汇编,形成“书信+”校本教材并编印成册。其类别、主题与篇目如表1所示。
“情感篇”基于书信善于表达情感的特点,从亲情、友情、爱情三个角度选材,力求传递正确的亲情观、友情观、爱情观。“成长篇”针对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从“青春之惑”“人格养成”“畅享生活”“表达自我”四个维度选材,让学生懂得,困惑本来就是青春的模样,解惑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要明晰青年的品格与修养,懂得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勇于表达自我。“气节篇”所选书信体现了面对屈辱或生死时对生命价值的叩问与思考。中国的历史上从不缺具有高尚气节之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借助书信,学生可以走进他们的心灵,理解他们的选择,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特色篇”直面新时代、新问题,体现了精神的传承与时代的发展趋势。其中,对担当未来使命的鼓励与支持、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祝愿极富感染力,对当代中学生而言,充满吸引力。
总体而言,“情感篇”与“成长篇”主要指向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面对自己的成长困惑,重点在于引导青春期的高中生养成孝顺、真诚、勇敢(勇于面对自我和表达自我)、友善、审美等多种优秀品格;“气节篇”和“特色篇”主要指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坚守正义、热爱祖国、勇担责任(主要指社会责任)等优秀品质。
二、 “书信+”校本课程的实施
编写校本教材只是基础工作,利用校本教材发挥书信在培育价值观方面的“引擎”作用,才是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
(一)精挑指导教师
为了实现“书信+”校本课程借助书信培育学生价值观的目标,我们首先精心挑选指导教师。经过讨论,我们认识到,指导教师年龄要与学生接近,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指导教师要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有较好的朗诵功底,以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书信中感悟。最终,我们选定了新入职我校的青年教师、江南大学文学院“95后”毕业生吴亚男担任朗读指导教师,由高一语文组的其他骨干教师承担该校本课程的教学。
(二)精研课程形式
根据书信的不同特质,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形式。
“情感篇”和“成长篇”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更容易触发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对自己目前面临的问题的思考。因此,这两类书信的教学,我们主要从“书信+文学欣赏”“书信+沟通表达”两个维度开展,由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教师在理解、朗诵方面提供资料或进行适当指导。
首先,学生自由结组,指导教师适当调整,保证每组人数大体相同。分好组后,每组从“情感篇”与“成长篇”中挑选朗读篇目,也可在“情感”与“成长”这两个主题之下选择一组书信(类似于任务群教学),至少包含校本教材中的一篇,其他篇目可跳出校本教材选择。篇目确定后,小组内成员研究如何理解选文,以何种朗读方式展现选文,选择什么样的背景音乐烘托选文等。然后,以经典书信朗诵会的形式汇报成果,邀请语文教师担任评委打分,选出优秀诵读团体与优秀诵读个人,并颁发荣誉证书。
表演结束后,仍以小组为单位,就本组选文所触发的生活问题进行交流,谈一谈学习选文之前和学习选文之后,对生活中同一问题自己有了怎样不同的认识。如与父母关系比较紧张的同学,在学习选文之后,是否对父母的行为有了新的理解。有的学生说:“每次读邱文周的《这一次,爸爸决定要躲好久好久》都会泪流满面,我有一个温和的爸爸,我却经常对他发脾气,实在是太不懂事了。”有的学生说:“读了顾若璞的《与二子析产书》,觉得妈妈的‘不近人情也是有道理的,自己的人生毕竟要自己走。”有的学生说:“我以后要认真观察四季,去留意生活的美。”还有的学生说:“我要增强自信心,多多表现自我,也请同学们多鼓励我。”……
“气节篇”和“特色篇”一个指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叩问,一个指向精神的传承与时代的发展。这两个部分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与国家发展命运紧密相连。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两个部分的教学价值,我们从“书信+文学欣赏”“书信+文化传承”两个维度展开教学,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独立坚贞的人格。
在学生阅读“气节篇”时,我们设置了如下情境:
假如你是刘伯坚或赵一曼的儿子,抑或萧红的弟弟,读了亲人的来信,你一定会有好多话想对他们说。请你选定一个身份,给刘伯坚、赵一曼或萧红写一封回信。
针对“特色篇”中的“抗疫系列”和“想见未来”,我们分别设置了如下情境:
1.假如你的父亲或母亲要到武汉支援抗疫工作,你会写一封怎样的书信给他(她)?
2.200年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你会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请展开想象,以刘慈欣女儿的身份给刘慈欣写一封回信,介绍200年后的生活以及自己的使命。
具体的教学任务仍然是以小组形式完成。学生共分6组,每两组选择同一情境下的不同篇目开展活动。首先是小组成员认真研读所选篇目,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书信,接下来组内研讨,修改自己的书信,最后选定一封组内公认最好的参加汇报演出。汇报演出以情景剧方式呈现,并采用“两两PK”的形式,即同一情境下的两组进行PK,选出优胜组颁发荣誉证书。
在恰当的表演情境中诵读书信,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书信作者的心境,从而潜移默化地濡染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在利用書信加强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价值观培育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覆盖到所有群体,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为此,在学习汇报结束之后,我们又给学生布置了两项延伸任务:
【任务1】 高三学生即将毕业离开母校,吴校长将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吴校长希望所有的毕业生能够保持奋进的初心,砥砺前行,拥有丰盈而美好的情感,强化爱国、诚信等核心价值观。他准备在他的致辞中引用一些经典书信中的名言警句,你觉得选择哪些名句较为合适?请自主阅读书信作品,重点阅读推荐的书信作品,向吴校长提出建议并写下建议理由。
【任务2】 到资料室、档案室查阅我校校史,详细了解建校的历程,选择一个或多个片段,在保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展开联想与想象,编排一场校园情景剧,致敬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先辈。情景剧中要有书信的表达形式。
这两项任务建立在学校特定的情境基础上,体现了课程的校本化特点。更主要的是,任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能考查学生对书信这一文学形式的运用情况,又能让学生站在主人公、接班人的角度体会和思考学校教育理念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文化理念和精神。
在学生完成任务一的过程中,吴校长亲临校本课程的课堂,参与了学生的发言与讨论,并选择了6句话用在高三毕业典礼致辞中,极大调动了高一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
由于任务二的成果汇报规模较大,我们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校本课学生负责搜集资料、编写剧本、选择剧本、删改剧本,然后全年级范围招聘演员,并请艺术教师指导排练、选择音乐与背景画面、购买服装道具等,最后在全校会演。课本剧名称为《传“诚”》,以“至诚无息”校训的确定与传承为主线,讲述了“镇江三杰”陆小波、冷御秋、严惠宇三位创始人建校的故事。学生的表现让我们出乎意料,每一个动作、每一处表情、每一个声调都表达到位,书信的表情功能更是充分彰显,在全校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文化与精神传承的种子。
(三)精设评价方式
“书信+”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除上文所提到的成果汇报演出评奖机制外,我们还争取到学校德育处、信息处等部门的支持,多角度搭建成果展示平台。以“写给赵一曼女士的一封信”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入选国旗下讲话,迎来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以战“疫”为主题的《写给爸爸的一封家书》(作者丁天翊同学的父亲确为支援武汉的抗疫英雄)在科技艺术节的舞台上被朗诵,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李君屹同学的《写给普通劳动者的一封信》被拍摄成了视频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播放,引导更多同学关注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学会感恩;以“写给爸爸刘慈欣的信”为主题的科幻作品被推荐参加科幻作文大赛,并获得优秀奖……
我们还借助网络科技,通过博客、微信等信息化平台展示学生的书信成果。今后,我们还打算在抖音平台宣传优秀朗读作品或原创作品。
除了以上激励性评价机制外,我们还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检查与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情况,每次校本课结束后,我们都会采用小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与指导教师评价三种形式打分,每种形式最高5分,每周一次,学期结束时根据累积分数高低选出优秀学习小组2个,优秀校本组织者、优秀校本社员各2名,由学校公示表扬并颁发荣誉证书。
高一年级部对校本课的实施也有具体要求。课程开展前,教师要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管理方案、实施方案和评选方案,每一次课程的开展要有课程活动记录,包括文字记录、图片和录像等音像资料的留存。最后由教务处进行考核与评比,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第,对获得优秀的校本课,学校会给予更多资金和人力的支持,打造精品课程,指导教师也会获得优秀指导荣誉证书。
书信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学生与父母、与学校、与挚友、与自然甚至与自我,引导学生打开心房,畅所欲言,促进了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增强了他们“青春有我、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校面对学生价值观的旁落、断裂、 裂变等危机还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或鞭长莫及,对于一些社会道德困境还缺乏清晰的价值理性引导,使得价值观教育难以真正落到每一个学生心灵并内化为他们的外在行为模式。
因此,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语文教学对高中生价值观引导的实践研究”,意在通过“书信+”校本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研究性学习(高二开设《走近中国文化名人》研究性学习)以及其他校本课程如“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讲”等相结合的形式,拉长价值观培育的战线,让学生在持续地参与、学习、体会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