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蕾
摘 要:实用文写作,即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进行的除了文学文以外的具有现实属性的写作活动。当前对实用文写作的提倡是在反思与拓展研究之上的重要突破。实用文写作的格式规范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更为宝贵的“思辨性表达”的价值。关照“思辨性表达”的实用文写作教学,需重视公共说理能力的培养,兼顾“思”与“辨”的统一。
关键词:实用文写作;思辨性表达;公共说理;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写作内容与写作任务穿插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包括读书笔记、调查提纲、语言札记、文学写作、思辨性写作、 实用文写作与学术性小论文写作等。这些写作内容突破了以往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类划分的界限,更清晰地规定了不同文体写作教学的目标,极大地丰富了写作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其中,实用文写作由于突破“小文人语篇”的局限,更贴近写作教学的本质意义,在写作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一、实用文写作的概念及价值
(一)实用文及实用文写作
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文化界、教育界均开始重视文章的分类问题。1924年,孙俍工在《论说文作法讲义》中将文章种类分为“实用文”与“美文”,其中“实用文”包括记载文、记叙文、说明文、辩论文与诱导文,“美文”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朱广贤在《写作学概论》中确定了“两门—八类—多体”的文章三级分类体系,将所有文章划分为“两门”,即“文学作品门”与“实用文章门”,并将“实用文章门”定义为与“文学作品门”对立统一而存在的一门文章,由记叙、议论、说明、应用四大类组成,认为“凡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价值取向和体样风范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各‘体,均须先从其类,再入此门”。
从文章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实用文就是与文学文相对应的一类文体,由于其种类繁多,我们不妨用排除法——即除文学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以外的所有文章,均属于实用文。同时,它的最终属性也要相对于文学文来看,即针对生活的“实用”——“该门文章的基本‘性别相对文学作品门而言:属‘阳、属‘实、属‘显、属‘理、属‘义、属‘俗……属‘物质,最终,属‘现实范畴”。综上可见,实用文即相对于文学文而言的一种囊括众多文体的文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实用文的特点:第一,与文学文相对应;第二,实用文是应用文的上位概念,包括记叙、议论、说明、应用等多种表达方式;第三,“现实”属性决定了实用文应为生活、为应用而作。实用文写作,即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进行的、除了文学文以外的、具有现实属性的写作活动。
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涉及实用文读写的主要任务群,在指导具体学习内容时,新课标将实用性文本分为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与知识性读物类,包括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演讲稿、致辞、应聘书、新闻、通讯、访谈、述评、主持、网络新文体、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科类通俗读物等多种文体。这一分类无疑为实用文写作提供了重要抓手。同时,从语文教科书中的实用性选文来看,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用的实用文主要有13类,包括科普文、新闻、社科文、演说辞、书信、人物传记、书评与影评、序言、访谈录、调查报告、讨论与辩论、图片说明、日记等。这些文体大多与新课标推荐的实用性文本相重合,都是实用文写作的重要内容。
(二)重提实用文写作的緣由
当下对实用文写作的重视与提倡是随着对三大文类主导下中小学写作教学效果的质疑而开始的。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慢、教学不得法是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痼疾。王荣生教授曾总结出“闪光点的记叙文”“格式化的议论文”“生动的说明文”“小文人语篇”等作文范式,反映出文体意识的错位与过于重视“文采”带来的种种问题,如说明文为何要写得生动?记叙文为何总要虚构出“闪光点”?议论文为何要列举风马牛不相及的各行各业的事例作为论据?这些问题凸显的是文体意识的淡薄——说明文意在准确地说明事物;议论文本质是论说文体,即针对某一情境发表自己的独到观点,应尤为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训练;记叙文由于长期分类模糊,导致散文、随笔、记人记事文等强调“真实”的文体充斥着虚构的情节,成为“虚情假意”作文的重灾区。写得有“文采”一直是中小学写作的重要目标,然而这种“文采”恰恰让学生的作文脱离了文学情境与真实语境,成为无病呻吟的“小文人语篇”。
提倡为生活而作的实用文写作由来已久。无论是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大家的经典论述,还是国外的写作课程设置,都指向对实用文写作的重视。如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即语文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写作也是如此:“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此处提到的信件、报告、发言稿、说明书、论文等,都是为应用而作的实用文,也正是学生“所以要学作文”的缘由。这一观点几乎是民国时期语文教育大家对写作教学的共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语文教育界对其他国家母语教育的关注,我们发现,很多国家的写作课程是单独设科的,即写作教学课程化。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写作课程中,学生写作文体的多元化尤为引人注意,诗歌、小说、戏剧、影评、综述、新闻评论、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演讲稿、辩论等各类文体都会出现在写作课程中。其中特别突出的一点是,随着多种文体的训练,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文体特点,也训练了思维能力。这一点与我国民国时期的写作教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新课标规定的独立的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交流。其中关于写作教学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将“实用文阅读与交流”作为一个独立学习任务群,凸显了新课程理念对实用文写作的重视。可以说,当前对实用文写作的重提,是在反思与拓展研究之上的重要突破。
二、实用文写作应重视“思辨性表达”
不同文体的写作策略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关于实用文写作,“训练思想”“整理思想”“思想能力”等话语已经频频出现。
刘半农作《应用文之教授》一文,专门指出文学文与应用文(实用文)教法应当有所区别,文学文讲求修辞学,注重“文采”与“老练”;而实用文讲求字义、文法与论理,“具此三者,始可称之曰‘通”。这一观点一目了然地呈现了文学文与实用文的不同写作策略。与其遥相呼应的是梁启超的观点:作文的教授应当遵循“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的原则。“规矩”即实用文写作应有之义——文章的结构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思维品质不仅重要,而且可教。训练“规矩”, 最终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以达到逻辑顺畅、思想清明、说理通顺、结构严谨的目的。朱自清在《论教本与写作》中则更加明确地指出:“我觉得现在中学生的写作训练该拿报纸上和一般杂志上的文字作切近的目标,特别是报纸上的文字。报纸上的文字不但指报纸本身的新闻和评论,并包括报纸上登载的一切文件——连广告在内——而言。”学生的阅读材料应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定篇为主,而针对写作训练的材料则应当从报刊体中选择,评价的标准自然也应符合报刊体准确、简洁与说理的特征。
2019年语文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极具特点,在给出一段材料后,请学生在演讲稿、写给家人的信、写给同学的信、观后感与慰问信五种实用文体中任选一种写作。作文材料横跨130年,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回应与对未来的展望;更可贵的是,作文要求不再“文体不限”,不仅明确地交代了写作任务,而且明确规定了写作文体。在这样的限定下,学生不会再信马由缰地由“秦始皇”写到“马云”,也不会再写成哲理散文倾向的议论文。就作文情况来看,学生也的确没有出现套用司马迁、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情况,材料的选择更加具体、贴切,论述较之往年也更加有理有据。尤为突出的是,学生将逻辑思辨能力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将自身文史知识的积累、主题的构思、论据的选择、情感的抒发等多种因素在写作中进行了整合。我们看到,在规定实用文体写作的题目情境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凸显,之前高考作文中出现的空洞的哲理散文倾向也得到了遏制。
笔者认为,写作本就是思维品质的言语表达方式,没有“思辨性表达”的实用文写作将会是另一种内容空洞的格式化作文。可以说,正是通过“思辨性表达”,学生才能获得在生活中真正有用的写作能力。同时,实用文写作也非常适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维,上文提及的演讲、辩论、书信、日记、传记、影评、述评、调查报告等,其本质都是在规定的文体框架内训练思维。我们无法想象,只有格式规范而缺乏个人观点的演说辞、调查报告与时评是什么样子,让这类写作与“小文人语篇”区分开来的恰恰是作者的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辨能力。因此,在写作这类实用文时,格式规范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更为宝贵的“思辨性表达”的价值。
三、关照“思辨性表达”的实用文写作教学策略
(一)重视公共说理能力的培养
实用文种类繁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关照“思辨性表达”的实用文写作教学到底应当教什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主张教“为用而作”的应用文。他认为,通知、启事等可以套用格式的实用文体不必教,推荐信、发言稿、证婚词、序言、辩护词、介绍信、书信等有观点、有个性、有情感的应用文才是高中写作教学不可忽视的文体类别。可以看到,此类应用文正是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经常用到的论说性文体。除了格式规范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由规定的文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实用文写作教学,有学者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用文写作教学应以日常交际所需的应用文为主要内容,如香港的“传意写作”即属此类;第二,实用文写作应以符合“四真”(真实的任务、真实的读者、真实的情境与真实的效果)为标准的“真实的写作”为抓手;第三,实用文写作应该以“公民自由写作”与“社科论文写作”为训练内容。
笔者认为,针对中学生的实用文写作教学重点应当放在交际语境中的“论说性表达”,如演讲、辩论、致辞、影评、述评、时评、社会评论、调查报告等。这些文体的共同特点是,在规定格式内以论说为主,融合多种表达方式,需要在筛选与反思客观事实与信息的基础上表达主观性的观点,且这种观点应当具有常识性、说服性与揭示事物本质的特性。换言之,关照“思辨性表达”的实用文写作教学,应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公共说理能力。
有学者将我国的实用文写作教学总结为“迟起步”,这是非常到位的。我们小学阶段主张“率性写作”“趣味写作”,到高中才开始强化实用文写作训练。这与其他很多国家在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写说明文、应用文等相比,显然起步太晚。美国的公共说理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小学五个年级的“说理”都有具体要求;小学五年级后,初、高中阶段一直继续用说理评估作为一项阅读的基本要求。在美国许多大学里,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公共说理都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可以說,美国对学生的说理教育是一个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不断持续的过程,学生经历了十余年必修说理课程的教育,才最终完成了说理训练。
郭初阳老师执教《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时,就将论说性实用文写作教学放在了小学阶段。在这一课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五年级学生的思辨能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学生在完成阅读《南方周末》时评、总结时评特点、作为《南方周末》编辑确定发表标准等学习任务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诸多社会问题提炼为时评写作主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说理的深度都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公共说理能力是完全可能,也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的。
论说性实用文写作是训练学生公共说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打破小学、初中与高中写作门类的壁垒,将交际语境下的论说性实用文写作教学前移至小学阶段。
(二)兼顾“思”与“辨”的统一
“思维和逻辑正是通过一个个问题砥砺出来,责任心和社會关怀也是这样造就的,别无捷径。”强调实用文写作教学中关照“思辨性表达”也正是此意。笔者认为,“思辨性表达”包含着两种思维特质,“思”即逻辑思维,“辨”即批判性思维,二者不可偏废。有学者说,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不完全一样,辩证思维更多的是看到思维中的两面性,有点像中国传统的“阴与阳”“黑与白”;而批判性思维则是一种立场,是一种基于人性、公平、正义的立场而得出的分析、判断和行动。所谓兼顾“思”与“辨”,就是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融合。在实用文写作教学中,应当始终围绕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进行教学设计。
当下,学界对“思辨性表达”有一种强调辩证思维而忽略批判性思维的倾向,从实际课例来看,有流于玄学讨论的倾向。学生最后形成的写作框架往往只是A因素与B因素的相互转化,与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没有关联。更重要的是,这种A与B之间相互转化的“思辨”与生活无关,与交际语境无关,自然也就与“应用”无关。还有实用文写作教学课例教学目标是“落实实用文写作训练”,教学内容却是让学生在阅读沈从文的散文之后写一段“祝福语”。这种文体不是实用文,而是一种议论与抒情结合的随笔。我们经常用“炉火纯青”来形容高水平的散文,一是指作者的文笔、文思、文脉等炉火纯青;二是指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即作者通过散文体现出的对世界与人性的思考深刻而富有意味。这些恰恰都是不可模仿的,起码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是模仿不到的。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需要阅历,让一个18岁的孩子去谈人生哲学,内容怎么可能不空洞。这样的写作与生活到底有什么联系?在学生毕业后能持续地带给他们什么写作能力?这些问题在实用文写作教学中值得反思。
我们还需要警惕的是“思辨性表达”中的中庸倾向,即A与B相互转化,最后其实等于没有逻辑也没有观点,所谓的辩证思维也就流于空谈。而批判性思维要做的是在分析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炼观点,最后形成自己的立场,并为此查找资料、说服性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作文题目的导向非常重要,实用文写作的作文题尤其应当摒弃玄学思考的倾向,转向真实生活中能够引发思考的论题。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教会学生心平气和地看待各种社会问题与困境,第二步是让学生懂得分辨各种声音的真伪,这种能力才是真正的“思辨力”。如美国九年级的母语课上,教师就每年的“哥伦布日”组织讨论。在主流历史课本中,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因此,每年的10月12日被设为法定节日。然而,对于被发现的美洲印第安人而言,这段历史却意味着残酷的屠杀。除了讨论这一问题之外,学生还阅读小说《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小说以一个美洲印第安少年的视角,讲述他走出自己的部落,去一个以白人为主的学校学习的故事。教师在学生阅读这部小说的同时,选择了社会新闻、新闻评论、纪录片等辅助资料,鼓励学生自己做研究,思考为何美洲印第安人抗议庆祝哥伦布日。在这样多维度的思考与研究之后,学生不仅对哥伦布日的争议有了更全面的看法,对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也会有更深刻的反思。
有研究者指出,在思考如何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时,应当考虑两个维度, 一是文体的维度,二是思维的维度。思维的维度即实用性思维主导学习。在这一理念下,可以设计出不同的专题,如策划书的阅读及写作专题、访谈与实录专题、沙龙对话和演讲活动专题、面试活动及相关写作专题、时评的阅读和写作专题、新媒体的阅读和表达专题等。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实用文写作教学的正确路径。
参考文献:
[1] 孙俍工.先生教你写文章:论说文作法讲义[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2] 朱广贤.写作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 王荣生.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 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7.
[6] 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 叶黎明.对当前写作教学改革热点的反思[J].语文学习,2006(9).
[8] 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9] 黄玉峰.把写作教学与公民培育结合起来[J].语文学习,2013(1).
[10] 曹勇军,傅丹灵.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11] 潘涌.语文核心素养:“表达力”和“思想力”——基于PISA最新分析报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2] 褚树荣.经世致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解读[J].语文学习,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