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教学除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理解文本信息,更重要的是成为读者与作者的桥梁。本文从分析常态课存在的问题着手,对比不同课例,提出从语言学习、文本题材、阅读策略、写作特点、文化意识度等角度对阅读文本进行剖析解读,并以此使阅读教学不再浮于表面,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达到深度领悟文本的效果。
【关键词】解读文本;有效教学;阅读
【作者简介】张彦杰,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
在英语学习中,课本是进行文本分析与解读的主要载体。这些文本是由不同的文章和段落组成的,只有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根据一定的脉络、有条理地组织起来才能使文本的教学生动、有效。如何结合不同的文本、结合不同的解读点,确定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最终使阅读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教师解读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感受文本之美、文本之意,进而与作者有更好的共鸣。因此阅读文本的解读应是多角度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文本信息的同时懂得感受、欣赏文本,让阅读变成悦读。
一、常态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点处理重视语言本身。如果教师对阅读材料不能仔细研读,那么这些教材就只是些单词、短语和句式。在阅读课中,教师常常会一拿到文本,首先会了解文章的概要,然后看看这篇文章中有哪些重点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词句的使用是老师关注的重点。在讲授“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时, 很多教师对该文章的第一感觉是:难懂、晦涩、新词太多,枯燥无聊,这是因为教师将语言知识学习放在了首位。
2.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信息处理浮于表面。英语阅读教学不只要学习语言知识,更要学会信息的处理。所以常态课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第一节为阅读课时comprehension,这节课较少涉及语言点,主要是关于内容的理解,第二节课专门开始处理文章中的语言点;另一种则是在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尽量缩短阅读理解的时间,将时间用于文中知识点的学习。如果对教材没有进行分析解读,阅读课就会变成老师的一言堂的讲解,阅读在课堂上就没有发生,更不要提理解了。
现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 Unit2“Robots”中题为 “satisfaction guaranteed”的阅读文本加以说明。
课例背景:讲述某公司试验机器人Tony 和文中人类女主人公claire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描述了Tony 赋予人性化的环节,细致地呈现了claire内心对于Tony的情感的不断变化,体现出科幻小说的独特魅力。
课例1
Step1 Warming –up
Step 2 Scanning
1.What's Tony's appearance?
2.How did Tony help Claire?
Step 3: Skimming
1.Questions and answers
2.Filling the blanks in the form
3.True or false questions.
Step 4: Post- reading
Discussion: What kind of robots are practical in our life?
從以上设计中可以看出,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看似都处理了文章的信息,但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缺少一个信息链,没有一个主线将这三个环节串联起来。所有环节问题的设置都聚焦在细节上,没有体现出对文章主旨的提炼。因为信息的零散也就导致学生无法欣赏科幻小说的魅力。
二、挖掘文本解读视角,改进教学设计
文本的解读可以从社会文化、语言学习、文本题材、阅读技能、写作特点、文化意识度等角度出发,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1.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在学习这篇有关全球变暖的文章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篇科技文章讲述了地球温度上升的现象和原因,其中包括科学家们对于这种现象是人为还是自然的,以及地球升温会带给我们什么后果的争论。最后文章提出了疑问:对于全球变暖,我们要采取行动吗?在阅读中,学生产生了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与思考,并且由此树立更明确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写作文体看,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它具有人名多、观点多、数据多、专有名词多、难词多等特点。通过文本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关注科技说明文的特点,从而在阅读中培养此类文章的阅读技能。教师换了一种思维和解读方式,这篇文章的“独特魅力”就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就阅读而阅读的课堂和经过认真研读文本设计的阅读课堂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与体现。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只要教师能花时间与精力去进行一定的文本分析,学生们才能从这个课堂中获得指引并提高阅读效率。
2.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 Unit 5 “A Trip on the Truth North ”为例,这篇文章为游记,本单元的重点语法为同位语从句。对于这个语法点,很多学生还是存在理解和使用的障碍,因为在汉语中没有这一语法现象。通常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老师会通过单个的单词,如The boy、Tom 等让学生先了解同位语的概念,之后过渡到句的概念,再进行操练。单纯看似乎这种语法教学方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研究新课标就会发现,现在的单元教学强调整体性,同时还应该结合主题语境,那么这种设课的方式是不是就与本单元的话题及主题语境无关?那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我们不断通过提问文中的同位语从句,它们记述了关于加拿大及这两个主人公旅游的经历,学生在进行阅读文本理解的时候就在不断的使用本单元的语法,将语法的教学在不留痕迹的过程进行了渗透。
3. 从文本题材分析的角度。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 1 “A Student of Wildlife”、 Unit 2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Unit 3 “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 为例, 这三个单元的主课文都是写人物的,那么从人物介绍的角度就会涉及人物的生平、教育、成就、贡献等入手。但是这三篇文章有共性又有区别,为什么会这样?经过认真的研读,我们发现在学习介绍人物的文本时需要关注作者给他笔下人物的关键词。如在介绍Jane Goodle时,作者用的是 A student(一个学生),因此作者重点关注她是如何在野外研究大猩猩的;在介绍袁隆平时用的是A Pioneer(一个先驱),因此作者关注的是他的成就及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无私地贡献给全世界及他的“禾下乘涼梦”;在描写卓别林时用的是A Master(大师),因此作者就从各个方面来展现卓别林作为幽默大师表现的精湛。这也是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理解作者态度的一种方法。
“How 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是一篇科普文,我们可以从科学研究的步骤带领学生像庖丁解牛一样从段来分析文本,设计相应的阅读任务,比如“What's the problem? What were the stages he took to solve the problem?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为他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分析题材,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文体,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同时还可以把相似的文本进行调整,采取大阅读的方式,这样学生对于一类题材的写作手法就会有深刻的认识与掌握。
4. 从提升阅读技能的角度。在学习“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时,首先通过阅读分析标题让学生预测即将读到的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其次根据每段的重点词的不断复现,培养学生快速概况段落大意的能力;通过对文本中长句的分析与提问,帮助学生判断句子的关键点;通过段落的信号词,如First、 then、next等让学生快速找到生命形成的顺序,提升学生快速查找信息的能力。通过不同设问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一定的阅读技能。
仍以必修四第一单元“A Student of Wildlife”、必修四第二单元“A Pioneer of All People”、必修四第三单元“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为例,通过让学生先阅读标题来思考“What will the text be about? ”,再通过寻读(scanning)、猜测词义、细读、对比等来学习文本的内容,通过相关训练,让学生了解人物文本阅读特点及有关技巧,使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得以提升,同时阅读速度也提高了。同一篇文章的解读方式也可以丰富起来。
5. 从写作技巧的角度。以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为例,就写作技巧上来说,我们可以学习其先讲个例,再行综述的“分—总”语篇结构:第一段是讲古代节日,接下来四段分类讲了现代节日,最后一段则是对节日功能的总结。我们还可以分解到文本中的每一个节日,介绍节日有哪些方面,可以有哪些常用的词汇与衔接语等,在完成任务中进一步迁移内化知识,从而真正实现以读促写、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
以必修5第五单元“First Aid for Burns”为例,段落层次非常清晰,第一段总体介绍皮肤的功能;之后是分说阐明如何应对烧伤。文章语言精炼,内容清晰。
6. 从提升文化意识的角度。现行教材中包含有介绍不同国家文化习俗的文本。以必修4第四单元“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为例,这个文本介绍了不同国家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第一次见面的尴尬。在解读这个文本时就需要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意识到虽然现在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但不同文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联系中国自身国情,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在交往过程成我们要尊重彼此的习惯。
选修六第五单元的课文是“An Exciting Job”。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这是介绍火山学家工作的一篇文章。 “exciting”在这里使用恰当吗?不是明明很危险吗?了解西方文化后我们知道,通常西方人都更喜欢冒险刺激,喜欢挑战一些危险的事物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在这篇文章中,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作者在从事这项危险工作时的兴奋。看到远处火山喷发的景象会认为是 “fantastic”。 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跟学生一起讨论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学生才能更理解为什么作者能把这样一项危险的工作认为是Exciting,通过阅读分析,明确依据。
总之,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及理论知识对文本的解读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深入解读文本,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缺乏对教材的充分解读,那么一堂课就会失去一个灵魂,教师自身的素养与教学水平也不会真正展现出来。教学相长,这种教和学会让教师的快速成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阅读课堂提升了思考力。教师充分分析文本后设计呈现的阅读教学课因为有对某一主题意义的深入思考与探究,使得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不断学会思考、深入思考,而不是一个信息的复读机和搬运工。
参考文献:
[1]陈玉香.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新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7):48-50.
[2]丁岩.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同问题的阅读指导[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学篇),2000(2):25-28.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