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英 王洪刚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下,诗歌在新教材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更是在每个学段对诗歌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儿童诗成为了小学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儿童诗的教学要引起教者的重视。诗歌的特点与多模态教学特点相匹配,在儿童诗教学中融入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使两者相得益彰,很好地契合儿童认知规律和特点,让孩子们在诗歌教学中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
关键词:多模态;儿童诗教学;领悟诗意
我们知道,“诗歌原是诗与歌的结合,诗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就叫作诗歌”。所以,诗歌兼有音乐、舞蹈、绘画等多方面的特质。而多模态具有多感官体验的明显优势。顾曰国对模态做了定义: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器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器官的叫双模态,用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从此可见,儿童诗教学适合于多模态的教学模式。
我在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中,就儿童诗的多模态教学策略做了探索。
一、诗画转换,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的结合最是相得益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儿童来说,最直接的感知往往来源于视觉,视觉能够带给人最形象、最直观的感受,能够给人以最强的冲击力。所以,在《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的教学中,我直接从题目入手,把学生从对诗歌的学习直接转成了对画的意境的感知。
我在学生齐读题目后,问:“什么是水墨画?”依据现在孩子们的认知,他们对绘画是有了解的,自然对“水墨画”一词不会太陌生。“水墨画”就是由水和墨经过调配不同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称为国画、中国画。我趁势引导,问:“题目既然是《童年的水墨画》,那么也就是说诗的内容是什么呢?”孩子们这时坚定地回答:“也就是为我们画了三幅童年的画吧。”“好吧,我们就一起把《童年的水墨画》中的三首诗看成三幅画来学习,好吗?”孩子们爽快地答应了。接下来,再让孩子们在诗中找出每一幅“画”的内容,就简单多了。
诗画的教学转换,开辟了孩子们学习诗歌的新方法,降低了孩子们学习诗歌的难度,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诗歌的极大兴趣。
二、反复朗读,感受诗语
语言的感悟是诗歌学习的重点。儿童诗的语言简洁、凝练,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且富有韵律的变化,具有音乐美,适合孩子们反复地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孩子们不但对儿童诗语言的节奏、韵律会有直观的感受,而且对其语言运用的特点也会有所感悟。
在《童年的水墨画》这三首诗的学习中,为了让孩子们对其语言运用的特点有所领悟,我问孩子们:“你能说说你喜欢哪些诗句吗?为什么?”孩子们争相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因为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把‘山溪比作‘绿玉带,形象、生动。”还有的同学说:“我喜欢‘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这句诗也是比喻句,把孩子比作了‘鸭群,感觉很好玩。”“我喜欢‘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这句诗中既有比喻,又有拟人。”……
通过分享,孩子们不但感知到了儿童诗的文字美、音乐美,而且由于本诗中大量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诗中的情趣,让孩子们不由地喜欢上这些诗句。
三、展开想象,领悟诗意
儿童富有想象力,处于想象力不受任何约束的年龄。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自在,拥有无限的可能。我在本诗教学中,就利用孩子们善于想象的特点,让他们根据诗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让他们走进了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走进了作者童年的记忆中。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我们的教学态度应该是求同存异。在这三首儿童诗的教学中,我也试着让孩子们不但把文字感知转化为画面,还引导他们把想象到的画面转化为文字,在诗与画、画与诗的不同转化中锻炼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提高孩子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在孩子们反复诵读后,我问:“你能说说,读着这些诗句,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吗?”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从‘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中,我仿佛看到了‘溪水很平、很静,正因为它的‘平静、一动不动,才使得它像面镜子。”还有的说:“我也喜欢上一句。溪水两边都是山,山是绿色的,溪水如镜,青翠的山倒影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还有的同学说:“我喜欢‘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从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鱼儿跳出水面,活蹦乱跳的样子;听到了孩子们发出的咯咯咯的笑声,孩子们的生活好有趣啊!”还有的说:“从‘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中,我看到了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又出现了,并且朝着小伙伴们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从‘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我感受到了树林中的空气好清新啊,真想和他们一起去采蘑菇。”……
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带给彼此无限的想象空间,且拓展了彼此的思路。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地出现了三组动感十足的镜头:溪边垂钓,江中嬉戏,林中采蘑菇。在教学中,童心、童趣洋溢在课堂上,其乐融融,我也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四、配乐朗读,情感升华
从语言的角度看,“诗歌本质上与音乐密不可分”。在孩子们走进文本之后,我再让孩子们配乐朗读,让他们在音乐的优美旋律中,带着自己不同的感触再次走进这三首儿童诗中。语言的优美、生活的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孩子们面前展览无遗,情感在诵读中得到了升华。
孩子们也从诗中懂得了自己童年的生活是多么美好!童年的生活让作者留恋、让作者思念,我们也要珍惜童年的生活!
五、课外拓展,创作体验
人们常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学习了诗歌之后,不能够只停留在原有的旧知识上,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搭建起新的知识结构。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学生学完本诗歌后,教师可让其结合本诗歌的写作特点,观察一下自己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难忘、有趣的生活场景,拟一个题目,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写一首小诗。当然,也可以来一个诗配画。孩子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感觉个个成了小诗人,力求把自己生活中最美的一道风景展示给大家。
当然,儿童的创作能力有限。对于刚刚接触诗歌的孩子们来说,教师不宜对其提太高的要求,只要让其简单仿写即可,之后再“授之以渔”,逐步提高。
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童年的水墨画》过程中,我調动学生的多个感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引导孩子来学习,对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我想,正是由于诗歌本身与多模态教学相匹配的特点,才使得多模态教学与儿童诗教学相得益彰,也很好地契合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我们不妨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多模态教学,以期获得更好的亲身体验。
参考文献:
[1]惠天罡.多模态学习策略对提升低龄群体古诗词诵读效果的启示[J].小学语文教与学,2021(05).
[2]丁云.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诗的欣赏与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