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丽,林丽云,李桃苹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妇科,福建宁德 352100
妊娠期糖尿病(GDM)指于妊娠过程中所发生或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情况,其母婴近、远期风险均大大增加[1-2]。 作为妊娠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15%以上,主要是由于妊娠期间患者葡萄糖需求增加,而机体会发生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难产、死胎等不良事件,因此加强护理干预极为重要[3]。适应性领导理论指出,患者在通常情况下需应对2 类挑战,即技术性挑战与适应性挑战,前者可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解决,后者则需要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给予正确的指引,从而改变患者的行为,并获得最佳的状态[4-5]。该文选取该院 2019 年 10 月—2020 年 10 月收治的 GDM 患者106 例为研究对象,分组运用常规随访管理制度及其联合适应性领导理论进行护理干预,着重就其血糖指标变化、自我管理能力、妊娠结局及妊娠焦虑情绪评价等方面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GDM 患者106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单双号进行分组, 参照组53 例,研讨组53 例。 纳入标准:于妊娠6~7 个月通过常规葡萄糖耐量筛查而确诊为GDM 疾病;与2017 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年龄超过20岁的单胎妊娠; 对该次研究各个事项患者及其家属已充分知悉,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胎儿已死亡者;存在沟通障碍、意识不清晰者;于妊娠前已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妊娠期合并其他疾病者。
参照组年龄 21~38 岁,平均(29.79±5.16)岁;孕期22~29 周,平均(25.92±1.76)周。 研讨组年龄 22~37 岁,平均(30.12±5.47)岁;孕期 23~29 周,平均(26.18±1.35)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组实施常规随访管理制度,由产科医师、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疾病相关指导,内容涵盖饮食、运动、自我血糖监测等;为其发放GDM 管理手册,手册对饮食、疾病相关知识、运动量、血糖管理、如何使用胰岛素、压力与情绪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研讨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适应性领导理论,具体如下。
1.2.1 组建专门小组并制订方案 由1 名产科门诊护士长、2 名产科门诊护士、糖尿病专科护士、妇产科医师、内分泌医师、营养师各1 名组建适应性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者为产科门诊护士长与护士, 糖尿病专科护士协助进行健康宣教工作,妇产科医师、内分泌医师可为患者解答相关问题并授课,营养师予以膳食指导。 小组成员均通过适应性领导理论的学习,结合其课程,进一步培养团队适应性领导能力。 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实施方案的制订,并参考慢性病适应领导框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专家咨询形成最终方案。
1.2.2 具体执行 (1)建立小组成员、患者、家属合作关系,并获取对疾病的共同管理认知。 (2)有效进行挑战识别,可采用访谈形式评估疾病管理中存在的挑战,访谈 15~20 min/次。(3)将挑战分组为技术性与适应性,如不清楚产检流程、 欠缺疾病管理知识等可归于技术性挑战,可运用定期组织授课、一对一健康宣教、现场操作血糖仪等多种干预办法;如自我管理水平低、行为改变依从性差、缺乏家庭支持、心理问题等可归于适应性挑战,可通过成功案例讲解、制订管理计划、正确引导患者培养正能量的健康理念等相应干预手段。 (4)具体执行方案分为技术性挑战干预与适应性挑战干预,对于技术性挑战干预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将产检手册发放于每一位患者, 并结合其健康档案, 提前联系患者, 并详细告知其每次的产检内容、 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定于每周三、五下午 3:00-5:00 开展孕妇课堂,课程涵盖饮食课堂、心理减压课堂、运动课堂、分娩与产后护理课堂、体质量管理课堂、控制经验课堂等。 同时通过现场教学模式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正确使用血糖仪的方法,并反馈式询问患者的理解程度。 对于适应性挑战干预可分以下步骤进行: ①列举真实案例进一步强化患者对于疾病危害的认知,强调自我管理的作用,对于患者的不良行为一对一进行评估, 强化不良行为的认知,让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管理。 ②与患者一同对消极健康信念产生的根本原因予以分析, 如患者过分担心自身或胎儿健康,则应当尽可能消除其过分顾虑,有针对性的引导患者培养积极、正面的健康信念。 ③积极引导患者将内心的想法与顾虑完全表露, 护理人员给予耐心的倾听、共情与心理支持,将正念冥想、正念呼吸、身体扫描等一系列正念练习等教会患者,从而疏导其不良心理,如患者过分恐惧分娩,可与其共同制订分娩计划。 ④进行家属同步健康教育,让家属进一步明确共同参与管理的作用,有效强化家庭支持,鼓励患者与其家属共同面对疾病。 ⑤建立微信群, 每天推送文字类、微视频类、图片类的关于GDM 相关知识,确保1 个/d 知识点,并让患者在微信群中分享经验。
1.3.1 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指标 血糖指标包括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空腹血糖(FPG)3 项。
1.3.2 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运用该院自制的GDM 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问卷进行评价,问卷涵盖态度与信念、疾病知识、社会支持、管理方式与行为4 个维度,共计26 个条目,运用Liker5 级评分法,1~5 分依次表示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同意、较同意、非常同意,各维度评价分值所属条目总得分,即评价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3.3 妊娠结局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妊娠结局, 主要包括早产、剖宫产、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等。
1.3.4 干预前后妊娠焦虑情绪评价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妊娠焦虑情绪评价运用该院自制的妊娠焦虑量表进行评价,量表涵盖自身健康、胎儿健康以及正常分娩3 个维度,共计 13 个条目,运用 4 级评分法,1~4 分依次表示无担心、轻微担心、较担心、非常担心,各维度评价分值所属条目总得分,即评价分值越高,焦虑情绪程度越严重。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 2 hPG、HbA1c、FPG 等 3 项血糖指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讨组患者的 2 hPG、HbA1c、FPG 等 3 项血糖指标均较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指标比较()
组别 时间 2 hPG(mmol/L) HbA1c(%) FPG(mmol/L)参照组(n=53)研讨组(n=53)t 值P 值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9.82±3.42 7.97±3.14 10.14±3.51 6.12±2.07 0.475 3.581 0.636<0.001 12.53±3.32 9.39±2.02 12.64±3.58 7.06±1.45 0.164 6.822 0.870<0.001 7.28±2.68 5.94±1.93 7.37±2.53 4.61±1.12 0.178 4.339 0.859<0.001
干预前,两组患者态度与信念、疾病知识、社会支持、 管理方式与行为4 个维度的自我管理能力评价分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讨组患者的态度与信念、疾病知识、社会支持、管理方式与行为4 个维度的自我管理能力评价分值均较参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
组别 时间 态度与信念 疾病知识 社会支持 管理方式与行为参照组(n=53)研讨组(n=53)t 值P 值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13.84±2.63 15.97±3.52 13.62±2.59 17.78±3.36 0.434 2.708 0.665 0.008 31.39±2.42 33.14±2.49 31.27±1.54 36.38±3.61 0.305 5.379 0.761<0.001 13.87±1.53 14.56±2.18 13.63±1.34 17.54±2.39 0.859 6.706 0.392<0.001 25.72±2.21 27.11±3.04 25.59±2.02 32.84±3.68 0.316 8.739 0.753<0.001
干预后,研讨组患者发生早产、剖宫产、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例数与参照组相比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n(%)]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身健康、胎儿健康以及正常分娩3 个维度的焦虑情绪评价分值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讨组患者自身健康、胎儿健康及正常分娩3 个维度的焦虑情绪评价分值均较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妊娠焦虑情绪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妊娠焦虑情绪评分比较[(),分]
?
GDM 患者常因疾病原因对于自身、 胎儿的健康问题更为关注,因此会伴有程度不同的焦虑、压力,通过适应性领导理论干预可明显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而缓解其焦虑情绪[6-7]。 该理论是以患者实际存在的挑战入手,让医患双方明确对于挑战的共享意义,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订有针对性的计划,促使患者适应疾病[8-9]。 同时将线上、线下干预相结合,使患者获得全面的、连续性的管理[10-11]。 对患者血糖控制也是适应性领导理论干预的重要举措,其是以患者为中心,组建多学科管理小组,为患者提供规范的、连续的、优良的综合诊疗方案,并给予相应GDM 管理指导,可良好的控制其血糖[12-13]。 在母婴结局方面,适应性领导理论干预也有更优的表现,可通过血糖控制、疾病知识了解掌握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可做到及时发现不良妊娠结局,从而加以预防[14-17]。
该研究结果显示, 经护理干预后研讨组患者的2 hPG、HbA1c、FPG 等3 项血糖指标均较参照组更低;研讨组患者的态度与信念、疾病知识、社会支持、管理方式与行为4 个维度的自我管理能力评价分值均较参照组更高;研讨组患者发生早产、剖宫产、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例数与参照组患者相比更低; 研讨组患者的自身健康、 胎儿健康及正常分娩3 个维度的焦虑情绪评价分值均较参照组更低(P<0.05)。 该结果与张贤贤等[18]在《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的结论相似,如干预后观察组血糖达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妊娠相关焦虑总分及各维度评价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充分反映适应性领导方面对于患者血糖控制、焦虑情绪的改善更为有利。
综上所述,对GDM 患者行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可良好控制患者的血糖指标, 并大大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改善其相关焦虑情绪,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