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清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刘某阳获奖升学。凭借发明,刘某阳包揽了多个奖项,根据2017年合肥一六八中学科技类特长生公示名单,刘某阳还凭借“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被合肥一六八中学录取。
经过检索和调查,父亲的团队专利成果和儿子的“发明”高度一致的情况确实存在。据当时的任课老师证实,该发明在研究过程中的确得到了刘某阳父亲刘建国的指导和帮助,属于“大手拉小手”。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父亲身份是科学家能不能帮助和指导孩子的科技创新和发明?父亲的项目可不可以让儿子参与进来?
青少年搞发明创造,既无经验,也无条件,特别需要任课老师和科学家的具体帮助和指导,即使是父子关系,在培养我们一代小科学家问题上也是可以不避亲的。常言道,“上阵父子兵”。父亲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发明创造,助力科学创新,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兵家的儿子早识刀枪,文人的孩子早识笔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正因如此,现在有那么多的“学二代”“艺二代”“商二代”等诸多的二代,就不足为奇。据作家王安忆撰文回忆,在她成名之前,她每写一篇文章,都是母亲茹志娟亲自修改后方可投给杂志的。
在中国,一種传统的思想是所谓的“子承父业”,因此,为官的要向孩子传授仕途经验,经商的要向孩子兜售生意经,当作家的早早让儿子女儿出书,练武的从几岁就教孩子踢腿蹲马步,从艺的从娘肚子里就开始了艺术的熏陶,“近水楼台先得月”,无论是什么行业,家长所有这些煞费苦心的努力,无非是尽快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起来。当然,也有的家长并不期待子承父业,比如鲁迅先生,就告诫儿子不要成为空头文学,尚无写作能力可寻些小生意过活。不过,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助一臂之力的恐怕少之又少。
青少年科技创新是好事,获奖也值得祝贺,但这项活动不应成为谋利的跳板。父亲因从事科研这个行业而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帮助和影响,也可以理解。科学无国界,科研不排斥亲属参与。全部的问题在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赛不应作为升学的依据,让青少年发明创新抛却功利回归它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