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平/江苏省农业宣传教育与文化体育中心
农业专业展会是针对农业细分领域组织开展的会展活动,它侧重于行业资源深度整合,集中展示、交流特定领域的最新成果、行业动态,并通过评奖等活动树立行业标杆。江苏省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8个千亿元级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居全国前列,是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展会的一方沃土。
农业展会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一环。多年来,江苏农业展会在数量上以市县农业农村部门主办承办的居多,以农业综合性展会为主,总体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侧重于宣传地方发展成就。展会通常全方位展示本地各个涉农行业的经济类、科技类成果,以及农耕文化、生态文明、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当地农业农村发展风貌的缩影,为现场观众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品鉴特色农产品,提供了权威、全面、直观、生动的“窗口”,深受市民消费者欢迎。
展会安全管理成效较好。展会通常由市县农业农村部门指导推进实施,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具体落实企业组织动员工作,有鲜明的政府背书效应。主办方和各参展单位对展会会务服务、展品质量安全、展位宣传材料、人员和物流管理等工作,把关意识较强,展会结束后的商品投诉、纠纷较少。
参展产品品类丰富。市县农业展会通常在每年9-12月举行,该时段是生鲜农产品、年货产品大量上市的时节,也是中秋、国庆、元旦等节庆消费的旺季。各主办单位普遍重视展品品类的丰富度,即使以某个品类的产品为主打,也会充分考虑消费者“逛”的需求,尽量组织多元化的展销品,部分年货展更是打出了“一站式”购齐的招牌。
农业专业展会不以现场卖货为主要目的,其精准的商务服务定位,对采购商、投资商的吸引力高于综合性展会。
有利于深化信息交流。农业专业展会的切口小、服务对象精准,展会的内容形式、专业观众的邀约方式、主旨演讲嘉宾的选择,都紧密契合参展企业的信息需求、经营需求,从而更加充分地聚焦行业前沿热点,形成高效、务实的交流氛围,赢得行业共鸣。
有利于培育产业集群。在主产地举办农业细分行业展会,能够融合推介“城市名片”与“产业名片”,快速积累行业知名度,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展会举办地集聚。在这方面,山东省寿光市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甘肃省定西市的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云南省普洱市的普洱国际精品咖啡博览会等知名专业展会,已成为会展业助力农业招商的范例。
有利于吸引大宗商品采购商。农业专业展会能够克服综合性展会“品类全,但单一品类可选供应商少”的弊端,让采购商针对特定品类的农产品,结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潜在供应商,而且通过参与行业内的交流活动,提升其对行业内价格走势的判断依据,对合理商洽采购价格提供有益参考,这些因素都有助于促成大宗采购订单。
专业展的策划思路与综合性展会不同,前者侧重于促进行业交流、壮大行业品牌,后者侧重于宣传“三农”成就、提升地区美誉度。虽然目前我国农业展会在数量上仍以综合性展会居多,但专业展会的发展在农业会展行业内普遍看好。据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和中国农业展览协会评定的《2019—2020年度中国农业展会分类认定结果》,“中国农业十大品牌展会”中有7项为专业展,涉及茶叶、渔业、蔬菜、畜牧、农机、植保药械、饲料等;30项“中国农业优秀展会”中有13项为专业展,涉及奶业、苹果、马铃薯、灌溉技术等;5项“高成长展会”中有2项是专业展,分别对应畜牧业、茶业。专业展未必适合所有市县,但值得提倡、引导各地关注这一会展形式,主动思考工作创新。具备举办专业展会条件的市县,不妨探索尝试.
与产业资源基础和发展定位相匹配。农业专业展会适宜选择在生产集中度高、经营规模大、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核心基地举办。以列入《2021年农业农村部展会计划》中的“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为例,定西市是甘肃马铃薯最大的主产区,甘肃又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1996年,当时的定西县开始实施“洋芋工程”,1999-2001年进入快速增长期,马铃薯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0%,规模效应凸显,客商交易活跃。在此基础上,定西市于2000年前后创办了马铃薯大会及经贸洽谈会,2007年在商务部和甘肃省支持下建立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2008年承办由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主办的马铃薯大会、马铃薯博览会,由此从市县级专业展会跃升为“国字头”展会。这种立足“主产地+专业市场”策划展会的方式,是创办农业专业展会的常见模式。
依托市场主体。依据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6年《农业部展会工作管理办法》等,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应向“五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和提高“三效”(效率、效果、效益)的方向发展。市县农业农村部门既不能放手不管,也不应过度参与,宜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监督专业会展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同组织、策划、实施,并推动农业展会相关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避免重复举办低水平农业展会。
力戒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农业专业展会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办展宗旨在于服务行业发展,评价办展成效的主要标准应在于商务效果,而不单纯以出席开幕式的领导级别、媒体级别和宣传报道的篇次数量等为评价标准,避免“变形走样”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此外,宜充分认识到,农业展会的后续服务和跟进营销,远远胜过现场撮合。据一项会展营销效果调查,在展览结束后,16%的客户要再联系一次后才签约,10%的客户要再联系两次后才签约,20%的客户要再联系三次后才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