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国金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常州 2130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文化旅游部门可以依托学校资源,推进实施红色文化“活”起来战略实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艺术职业院校更需要打破专业边界、校园边界和产业边界,发挥自身艺术专业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项目实践和创意赋能,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开发地方红色文化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走出纪念场馆,走进校园,并逐步将其内化为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培养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变革相促进的新型文旅人才。
随着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行业的逐步融合,“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艺术职业院校需要主动打破原有的文化产业行业的边界,有效对接旅游行业,服务好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时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主要表现为高度凝练的红色革命精神。按照新时代学校思政工作要求,推动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重新界定高质量人才的科学内涵,需要紧紧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通过项目开发、课程建设、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探索实践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融合。
艺术职业院校加强整合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做好正本清源研究的基础上,创新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受欢迎度高、体验度好的红色文化资源库、设施群和产业链,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品牌氛围。学校要主动适应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对高质量文旅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引导各方遵循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产业和学校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有效促进文旅人才高质量培养。
在艺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以红色资源整合和文创项目推进为抓手,通过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走出纪念场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既“入眼”“入耳”,又“入脑”“入心”,加快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文旅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责无旁贷,我们把它称为主渠道主阵地,学校课程的内容来源一般有国家、地方和校本三个方面,我们觉得,区域内的“常州三杰”精神等红色文化是天然的思政教育地方资源,为师生所熟悉了解,认同感高。我们利用绘本、微电影、话剧、演讲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地方课程,并通过国旗下讲话、快闪、团歌演绎、美德少年绘本等多种形式,走近学生的身边,让其体验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也使学校思政教育既接地气又冒热气。
课程思政则是思政教育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学校可以与红色场馆签订战略协议,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精神主题和文化内涵,用艺术作媒,通过创意赋能,把引领人心的红色文化碰撞妙趣横生的现代创意,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当下的时代正能量。我们把“常州三杰”红色文化主题文创项目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实践内容,组织师生系统研究开发邮票、纪念徽章、音乐书签、明信片、日历、冰箱贴等精致、时尚又实用的红色文创产品,打破了当下国内红色文创纪念品严肃刻板的形象,让红色文创展示高颜值、高品位,走出纪念场馆、文物书籍,走进千家万户、走近百姓生活。
设计开发的作品要成为商品,得到市场的认可,才会有更多成功的体验。开发红色文化产品,需要师生走出校园,了解和把握市场运行的规律。我们有机结合民俗文化,比如与地方非遗乱针绣、留青竹刻、常州烙画、金坛剪纸等,与度假区、民宿等加强合作,开发集休闲、度假、会议、学习等为一体的红色文创产品发展模式,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业经济发展。艺术表演系专业学生还利用茅山新四军革命地的红色歌谣、红色戏曲等旅游资源,对红色文化文创产品进行宣传,创作成演出剧目,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发展红色演出项目,以演出带动推广红色文创产品,打造红色文创产品品牌系列。在红色文化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如溧阳新四军革命遗址、“常州三杰”故居等地区,集中展示在革命和战争过程中所留存的大量革命遗迹和历史文物,充分彰显文化传承性和教育性。
每一次文创产品的开发,都是师生对红色文化的积极体验过程,区域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需要发挥艺术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课程优势,让红色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不断创新呈现和体验形式,做到文创产品的“配方”先进、“工艺”精湛,让学生经常性地经受红色文化洗礼,最终成为红色文化坚定的传承者、发扬者。我们整合文化艺术专业资源,利用雕塑、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鼓励支持师生创作极具震撼力、引领力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供百姓和游客欣赏体验,利用好艺术专业师生、新兴媒体、学生社团等优势,开展形式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也让参与的每一位师生经常性地接受革命英雄精神的感染,“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艺术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要求,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抓手,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与学校文旅专业的课程实施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发挥学校艺术专业优势和地方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红色文创产品开发依然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要从红色故事和人物入手,从青少年心理入手,将其内容形象化、趣味化,尝试打破“次元”壁;发挥艺术职业院校文创产品开发的专业优势,设计开发各种适应年轻人的红色文创产品。设计者一定要对区域红色文化有比较系统的理解和把握,避免一知半解、点到为止,否则将很难展示其中的革命历史、人物故事和文化精神。开发的过程一定是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只有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才能有“最大的勇气走出来”。内容的问题解决了,再加上艺术的表现方式和现代的传播手段,消费者自然会感到生动有趣,会选择购买。
进入互联网新消费时代,需要不断创新流通方式和消费形式,红色文创产品也需要生动活泼,也需要富有感染力的数字化样式,从而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去消费、去体验,让年轻人感到方便、有趣,助推红色文创作品现代城乡生活的日常肌理的形成,开辟一条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的全新通道。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事业的发展也正在积极转型,对相关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要随之创新调整,积极探索利用线上线下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宣传部、共青团、电视台、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等单位的项目、平台,将合作沟通、设计开发、消费体验等过程环节数字化,补充和完善线下受限的不足和影响。
在开发红色文创产品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两个“走进”,一是走进红色场馆,依托其藏品资源、形象品牌、陈列展览、主题活动、文物书籍等,现场学习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主题和文化内涵;二是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心里,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实际需求,认真研究大众真正想要带走的是什么、如何带走、如何产生持久的文化体验。要坚持原创性、现代感、系列化,要突出地方红色文化特征和地域传统文化特点,做创意性、实用性强的产品,让红色文化伴随着文创产品融入大众的生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红色文化时时、处处与人人为伴。
对艺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而言,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具有思政教育、专业实践、创意展示、市场熟悉等多元功能,我们并不能过分看重开发出的文创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更要看到学生在参与开发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者需要面对和解答好的重要问卷,艺术职业院校肯定也不能例外。在准确把握艺术职业人才培养的内涵价值和核心素养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用好文化、旅游两个产业行业的资源,大力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追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积极的人才支撑。
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文化血脉、思想根基和精神力量,无数革命英雄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需要我们对其加以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艺术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加快艺术、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创新融合,真正实现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真实性体验和实效性传播,更好推进新时代文旅人才高质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