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慧 高 巍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间互动的微观研究,如承载了文化、历史底蕴的国家间如何对彼此进行感知、认识和理解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全球化一方面缩短了国家间的物理距离,促进了各国合作、贸易往来、资本优置,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拉开了不同文化间的心理距离,加剧了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的误解和冲突。文化误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视野。
文化误读是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不同的文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身的视野对异质文化进行为我所需的选择、切割、加工、改造和解读。因此当两种文化接触时,文化误读就会产生。文化误读研究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具有越来越重要影响和作用。因此,在文化框架下通过对国家间互动中产生的文化误读进行分析,深入地从理论层面了解文化误读,才能科学地了解国家互动中产生的负面作用的原因,并将文化误读带来的对国家互动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从而有助于正在崛起的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打破西方话语权的垄断,愈加积极卷入进国际体系中;有助于中国在发展与大国、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国家形象,减少或避免误解,增加相互理解和共识。
文化误读的形成、作用机制等是个复杂的体系。本文主要研究该体系中文化相对主义及其对文化误读的影响和作用。文化相对主义强调了文化之间是存在差别的,这是文化误读产生的先决条件。此外,文化相对主义处理异质文化相遇的方法又为文化误读提供了解决的路径。
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有很大关联。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给爱德华·泰勒为首的学者带来灵感和启示。他们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存在进化论,即文化进化论。这种文化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各种文化的本质是不同的。文化的本质由硬核要素,如知识、制度、工具和技术等与现代工业革命及随之而来的现代科学话语来决定、测量,而与民族习俗和信仰无关。文化本质的不同导致文化间优劣的差异。19世纪下半叶,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凭借知识、制度、工具和技术,历经工业革命,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文化进化论这种对文化本质的衡量标准,自然而然使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成为“优秀”文化,进而导致了“西方中心论”。
欧文·拉斯兹罗(Erwin Laszlo)等人类学家甚至认为确实有衡量文化优劣的普遍价值标准存在。“优秀”文化就是那些对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文化。显然,在世界政治、经济制度、体系长期为西方控制的历史背景下,西方文化似乎就是符合要求的“优秀”文化,自然成为评判其他文化孰好孰差的标准。
但是,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活力;随即而来的工业危机,又充分暴露其内在矛盾。战争和危机使学者们对文化本质和文化优劣问题进行反思。知识、制度、工具和技术确实反映了文化的发展程度,但这些因素却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某一文化的本质,更不能片面地作为评判文化优劣的标准。此外,20世纪初,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现代人文科学体系相继出现、发展,引导人类研究文化的手段、测量文化的维度得以空前的发展。正是此背景下,文化相对主义产生了。
文化相对主义对各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予以认可,并认为民族的价值观念才是测量某一文化发展与否的标准。斯宾格勒将文化的概念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认为每一种文化的成长都孕育在独特的土壤中,具有各不相同的原始内驱力,进而生发出各自特有的品性,表达各自独有的观念和诉求。[1]因此,斯宾格勒对每一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持肯定态度,并且坚定地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独具自身特点,唯一而不可替代的。之后,现代文化相对主义的重要代言人之一阿诺德·汤因比将世界上所有出现的文化形式进行分类,通过对这些文化从起源到消亡等各发展阶段细致入微的分析,汤因比强有力批评了西方文化中心论,鲜明地反对将自身文化,包括文明、宗教等视为文明优越的文化中心主义。[2]每种文化都具备独特品质,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居高临下去评判哪些文化是高贵优秀的,哪些文化又是低等拙劣的。
根据文化学家赫斯科维奇,文化相对主义的主旨要义不仅是尊重文化上的差别,而且需要不同文化彼此尊重。[3]其意义在于:一是指出文化存在差异,但不能按照西方工业标准评判优劣。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二是指出文化与文化之间应有的相处模式。平等这一西方哲学传统概念,重新被赋予了新意,由文化相对主义者运用到形式各异,千姿百态的各种文化形式上。在与异质文化相处时,主体文化不能为自身文化的模式所羁绊、限制,从而对其他文化做出主观评判。即作为主体文化的践行者和观察者,主体文化成员有权利制定标准对本文化进行评判,但他们不能运用这些标准对异质文化做出评判。
文化相对主义的贡献还在于,因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使得文化主客体在互动中对自身的认识起到积极建构作用。事实上,正是差异点,而非相同点,给文化发展带来条件和机会。通过对差别之处的反思和再认识,经历了自我发展的过程,文化自身内涵才会得到补充、完善。因此,以相异的文化来反观自身,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自己,而且可以彼此借鉴,相互补充[4]。文化主体和客体正是以彼此的差异为镜,发现自己没有的特质,以此来进一步认识、反思自身。
当然,文化相对主义并非完美,它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其承认所有文化,只要存在就是合理的、独特唯一的,如不加甄别地反对用本文化的价值体系去裁判其他文化,能够造成武断的文化保守主义。但文化相对主义承认文化和文化间的不同,认同文化具有多样性,这就为文化间互动提供了心理前提,即不同文化相遇时,应以彼此尊重、理解为前提,这无疑是积极进步的。而这种对文化间理解的研究也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误读正是这一研究的产物。
文化相对主义长期以来在西方文化界具有相当的地位。人类在互动中,由于彼此文化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曲解和冲突时有发生。文化相对主义尊重文化差异的存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多样性,提倡交叉共存,但拒绝根据用其本土标准对其他文化进行解释,甚至判断。这种对其他文化保持的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文化取向对我们研究文化误读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类的历史发展、地域差异和社会构成的千差万别,加剧了文化上的差异性,使文化间顺畅的相互理解变得更为困难,会发生自觉或不自觉的误读。在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努力追求的是文化理解,但文化误读正是通向文化理解的桥梁,是通向文化理解的必经之路。
本土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固然重要,但在研究文化误读现象时,文化相对主义者立场鲜明地反对用它们去判断另外一种文化是否高下。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以为:“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没有哪种文化可以对其他文化享有绝对的评判权,去用自己的标准判定他文化或者高级或者低等”。[5]而霍夫斯蒂德也强调“文化相对主义号召人们在与有异于自身文化的团体、社会打交道时首先不要妄下评论”。[6]他还认为本文化和异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和沟通,通过对彼此的沟通协商,来了解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及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显然,文化相对主义为无意识文化误读提供了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因为文化相对主义恰恰指出文化和文化是不同的,从而说明了无意识文化误读为何会产生。不仅如此,文化相对主义也给这种形式的文化误读提供了问题解决的途径,即在与异文化相遇时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文化作为评判标准,去评论其他文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生活及存在是具有多样性,呈现多元化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事实造成不同国家、民族间互动的复杂局面,为产生文化误读提供了可能性。文化相对主义在西方话语权力语境下,提出不同文化彼此尊重,为处理国家间文化误读提出了解决路径。客观、冷静地理解异质文化,不用自己文化的标准作为绝对的评判标准,去评判异质文化;不同文化相遇时加强交流和沟通而不是对峙和诽谤,才能有益地促进国家间关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