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

2021-11-01 01:17王振
教育理论与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知识结构校企合作

通讯作者:王振,1986年2月,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现就职于广西昊港翔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教育培训副总,本科。研究方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和校企合作办学。

摘要:高职院校产教研相融合、校企合作一体化是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理念和模式,是我国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应深入研究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德国“双元制”为参考,以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把知识分类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中,重构校企合作模式。本文对“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知识结构;校企合作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深化办学机制创新,提升学校办学活力

对于高职院校办学活力的提升一直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都已明确提出了多元化办学的问题,倡导行业和企业都要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去。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提升学校办学活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1]。“双高计划”实施意见提出了健全培养机制,鼓励行业和企业与学校开展共同建设和共同培养,并明确提出了相关政策的要求。“双高计划”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政行企校共建,加快校企合作,引进新技术、新资源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双高计划”明确提出了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的改革,着力培养一批社会真正需求、技术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资源,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加快高水平人才引进,共同开发校企共建教材,实现“双元”育人,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目前的重要任务。

(三)推进校企精准对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无法真正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产业升级迭代速度快,在此过程中对中小微企业有更高的要求,这有利于推动校企精准对接,共同进行项目合作。同时,在建立新的创新平台和共同开发技术成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2]。这样就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提供了动力,真正可以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四)坚持整体发展理念,建设高水平专业群

“双高计划”提出了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專业壁垒,能真正进行学科交叉,有利于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专业群建设不同于专业建设,它要求各专业紧密围绕专业动态进行调整和优化,而面对学校无法实时关注市场的困境,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是最有效率的途径。面对“双高计划”的要求,专业群建设要从整体出发,打破各专业的资源垄断,围绕产业进行专业群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等各方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才有助于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群,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1]。

(五)完善双师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是可以更好地服务市场的教育,要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在办学实际中,对于“双师型”如何界定、如何引进具有高水平的师资等问题解决得并不理想。现在,“双高计划”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这为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推动高技术人员进入学校提供了支持,也要求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在合作中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得更加完善。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再思考

(一)校企合作应完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体系

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把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重新梳理,不同的专业对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有不同的要求,要以市场调研数据为新的导向,对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配比,以不同比例和时间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以德国“双元制”发展模式为参考,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把讲授知识和应用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问题式、项目式演练[2]。要注重高职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应变能力的培养,认真对学生专业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更好地传授各类知识为目的进行转变和探究,真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适应不同岗位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应注重各类知识的转换和情景应用

一方面,在学校专门进行知识、专业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样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技能养成方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首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应以促使各类知识有机融合为目标,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并对学习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实习等多个方面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景将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程序性知识、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等相互转换,促进个人成长[1]。其次,校企合作应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有效资源的作用,将行业和企业的资源通过教学优化成各类知识,再通过学生学习和实践,使专业课更符合社会需求。最后,确保学生参与高水平、高质量的实践活动,能接触更先进的理念。

(三)校企合作应以培育优秀的职业人为目标

第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尚德精神,贯彻落实好教育部提出的育人要求,不能在学习技术技能的过程中缺失了人格培养。高职院校不能单纯地把培养高技术技能放在首要位置。第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高职院校应注重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更好地结合和转换,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技术技能专家。第三,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专业相互融合、学科交叉解决问题的案例层出。对于高职学生,不仅要传授其学科知识,更应培养其职业人格,建立一个完善的培养体系[2]。第四,在学校内建企业,在企业内建学校,构建意义更为广泛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校企合作要做好长期和多元建设的准备

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深化校企合作不是单纯的表面工程,它是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共同努力和长期实践的结果。双方的合作不是简单的输送毕业生,而是需要在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充分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实践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充分认知,共同开发课程,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企业大学[1]。真正把学校课程和企业实习、学校社团和企业团队、学校实训和企业项目开发等结合起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长期发展,形成真正的“双主体”育人的多元教育体系。

(五)推进课程改革,促使课程结构设置更加符合要求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途径,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对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通过多方合作渠道参与高职教育,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另一方面,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成立产学联盟、现代学徒制、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鼓励吸引企业在高职院校设立研发基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等,或者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为企业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2]。总之,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想方设法拓展企业参与的产教融合的途径,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六)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健全产教供需的双向结合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学校应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密切关注企业需求,找准合作的切入点,与企业开展针对性、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形成校企资源互补、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合作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取得实效[1]。

一是学校主动出击,建立长久合作机制,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要本着服务企业的原则,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及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站在企业的立场,急企业所急。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校企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任务。运用知識结构分类理论对校企合作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为校企合作发展方式找到了理论依据,今后的校企合作模式仍需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最终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地做实。

参考文献:

[1]袁平凡,谌雷元.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经验与演变逻辑——对25份职业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文本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9(33):18-24.

[2]张军,刘敏.基于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18):18-20.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知识结构校企合作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