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其内涵丰富而深刻。本文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与目的等几个方面探析《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及启示。
关键词:学习;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目的;理想人格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语录结集的《论语》里记录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人格理想,其中关于学习的论述,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目的等几个方面发掘和探析孔子的学习观,对于当代的教育教学实践仍有启发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学习态度
1、诚实
孔子认为学习文化知识必须要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句话生动表达了孔子的求学态度。《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同样生动体现了孔子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求知无类”,在知识面前不装腔作势,不回避自己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2、勤奋
孔子在他的那个时代,已经是最有学问的人了。但仍然勤学不辍。“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倡导“好学”。在《论语》中有十多处提到“好学”一词,如“敏而好学”(《论语.公治长》)、“笃信好学”(《论语.泰伯》)等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通过不断的弥补不足,就能达成博学的境地。只有好学才有可能博学。好学是博学的前提。博学的另一个前提,就是“学而不厌”(《论语.述而》)。叶公曾向子路了解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说不上来,孔子来了个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孔子对学习的态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3、谦虚。孔子不仅诚实求知,勤奋好学,而且始终保持一种谦虚的心态。他不以自己已有的学问而自居。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起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还有一句名言。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说明他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吸收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清高。不造作,不自欺欺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4、求善
孔子在学习中是有道德选择的。他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态度。什么是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判断,就是孔子择善求善的原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人》)。即,一个人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孔子重视道德信念对人的激励。认为一个人。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就能坚持不懈地完善自身德行。正如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与柏拉图“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名言有着同样的境界。
二、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习”在《说文》里解释为“数飞也”,就是鸟不停的反复拍打翅膀练习飞行的动作,一直到学会飞行,掌握飞行的本领。其实知识的学习也是这样。学了一遍,不可能完全掌握,有些重要的知识必须要反复练习才能学会。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孔子所讲的“习”字,既有复习、温习的意思,又有“践行”的意思,其实就是知行统一。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通过温习、实践已有的知识而觉悟出“新知”来。这达到新知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迁移与重组的过程。
2、“学”与“思”、 “问”相结合
孔子倡导学与思要相辅相成,不可偏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这句重要经验来自孔子自身的切身体验和实践。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说明孔子从一开始就想构思大的理论或新的创意,但关起门来空想是不行的。所以他从老老实实读前人的书开始,先把前人的系统思想和理论学会,通过积累总结然后产生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孔子不仅倡导学思结合,还倡导“学”、 “问”结合。在《论语》中记载的“问”,有100多条。可见,善于提问题对学习多么重要。孔子说:“切问而近思”,能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本身就是思考的体现。不善思考的人,是提不出问题的。孔子非常欢迎有疑问的人。认为“于不疑处有疑”,才能辨明是非,有所得益。此外。孔子还注重“下问”。《论语.公治长》中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指乐于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不失时机地向周围的普通人学其所长。比如孔子向农人请教稼穑的知识就是生动体现。
3、学与兴趣相结合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2000多年前的孔子对此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所以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愤者。心求道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达到积极的学习态度,教育者才去点拨他、启发他。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成效。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孔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老师应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一切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三、学习内容与目的
1、学习的核心内容
孔子时代非常强调六艺,六经的学习。“六艺”的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经”的内容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概三千焉。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在六经学习过程中,孔子主张,通过《诗》和《乐》来培育学生的情怀与审美能力。子曰:“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子罕》),认为“诗”能够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礼”可以教会学生遵循社会规范、积极融入社会;“乐”(即音乐)可以让学生达到审美境界,荡除邪念,陶冶情操。
孔子把“六艺”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些课程的设置有其内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因为“六艺”相当于现代教育的“德智体美劳”,“礼”教人以德;“书”和“数”教人以智慧;“乐”教人于美;“射”与“御”则教人掌握军事体育技能和具体劳动技能等。
2、学习的目的
在孔子心目中,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学以治世”。正如子夏所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这里“优”的含义,不能仅仅狭义解释为优秀。其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有富足、优裕和有余力等诸多含义。因此,只要一提“学而优则仕”就作出“读书做官”的反应是不合适的。台湾学者注释的《论语今注今译》说:“仕者进了职务而有余暇,便应致力于学问;学者有充足的知识,便应为社会做事”。这个解释较深刻地说明了“学”与“仕”的关系。表明学习有了收获和能力之后。就应“入仕”为社会效力。反映了孔子积极入世、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思想。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格完善的根本途径。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洋货》)。孔子在此指出了当时社会中的六种美德与六种劣癖的内在关系,认为本性仁爱但不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天资聪明而不好学习,其弊病是浅尝辄止;本性诚实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易被人欺骗和伤害;本性耿直而不爱学习,说话办事无遮拦,其弊病是语言尖刻,容易伤人;本性勇敢而不爱学习,就会胡作非为,其弊病就是使人滋生祸端;本性刚正而不学习。就不能有效控制自己,其弊病是狂妄自大。可见,学习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习的内容,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风范,最終趋近圣人境界。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又说:“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君子”的人格楷模集中体现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的三达德境界,孟子所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大丈夫气概,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作者简介:陈雷(1964—),男,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