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萍,白莉,苗明三(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州 450046)
古代医者多研究本草,深知只有了解本草的作用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1],而对花类药物的认识和应用的重视,是历代本草学家的一大共同之处。最古老的汉代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花入药的记载,《中药大辞典》(2006年版)共收录307种花类药物,其中可食用的花类药物多达170余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不过52篇章,花类药物占据了26卷之多,可见花类药物历来都占据重要的位置[2]。《本草纲目》全面总结花类药物的临床作用,统计的花类药物至少80种,占植物类药物的1/10[3]。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以下简称药典)中含有大量的花类药物,其中芫花、山金花、洋金花等均可鲜用,凤仙花、长春花可药用,因此本文对花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总结归纳,以期为临床增强花类药物应用提供参考。
药典中花类药物总数为27种,入药部位包括完整的花、花蕾、柱头、花序、花托和花粉等。花类药物质轻,大多轻浮,如升阳的梅花;但亦有一些花类药物是沉降的,如旋覆花、丁香、芫花等。
依据《中药学》[4]及药典[5]分类标准,对27种花类药物进行药性、药味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一味中药有多个药性药味,则全部统计在内。在27味中药里,累计出现34次药味,结果见图1,表明药味甘最为常见,药性温居多,归肝经最为常见。花类药物药效范围分布较广,其中清热类所占比例最高,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药典中花类药物功效分类及代表药物Tab 1 Efficacy classification and representative flower drug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图1 药物药味药性及归经Fig 1 Drug taste,drug properties and drug return
在四气方面,花类药不仅有寒凉药,温热药,还有平性药;在毒性方面,花类药物极少有毒性;在归经方面,花类药物多入脏腑,入上焦者多。中医学有“诸花皆升”的说法,花类药物质地清扬,以升浮向上居多,因此能宣能透,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花类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26],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皮肤病常发于肌表之间,引起皮肤病的原因虽多,但肺主皮毛,心主血脉是基本的治疗原则[27]。花类药物质轻宣达,能治心血之中火热郁抑,又能治皮毛疮疡的六淫邪气。因此花类药物治疗皮肤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神农本草经》率先开创了花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的先河[1],例如凌霄花、桃花治疗面疱;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之花治疗疮疡疔毒;红花祛斑养肤。因花类药物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常用于精神疾病治疗中,如玫瑰花善疏肝理气;菊花和凌霄花有平肝风、清肝热之效;合欢花长于解肝郁而悦心安神[28]。不同的花药在不同种的疾病中有不同的应用特点和区别。
花类药物多生长在植株的上部,质地较轻,多具有上行向外透发之功用。此外,花类药物多具芳香之气,芳香之气可辟秽、化湿、解郁,具体花类药物特点见表2。
表2 花类药物药性特点Tab 2 Medicinal characteristics of flower drugs
花类药物具有祛风除湿、芳香开窍、平肝熄风、滋阴补血、活血化瘀、温中理气、养心安神及燥湿杀虫等广泛的作用,具体可治疗病症见表3。
表3 花类药物临床应用特点分析Tab 3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lower drugs
药典检索到含花类中成药390种,涉及14种不同的剂型。其中丸剂91种(23.3%),胶囊78种(20%),片剂72种(18.4%),颗粒剂52种(13.3%),口服液体制剂41种(10.5%),散剂20种(5.1%),贴膏剂13种(3.4%),搽剂6种(1.5%),合剂5种(1.3%),栓剂4种(1.1%),注射液3种(0.81%),酊剂2种(0.5%),冲剂2种(0.5%),喷雾剂1种(0.29%),表明丸剂在剂型中占据主要位置,酊剂和喷雾剂比较少。含花类药物中成药药味最少1味,可以单独制药(如金银花露、金莲花片等),最多的含花类药物中成药由74味药材组成(疏痛安涂膜剂)。药味组成1~5味68种,6~10味120种,11~15味101种,16~20味54种,21~25味27种,26~30味7种,>30味13种。药味组成多集中在6~10味,符合临床用药规律,可以减轻肝肾负担。
花类药物中成药按照治疗疾病分类,共分为7类,见表4。花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皮肤病、妇科疾病、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中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29-31]。例如基于脾胃升降理论治疗口臭[32],治疗脾胃病如慢性胃炎[33],治疗皮肤病黄褐斑和妇科湿病[35-36]。花类药物临床常用药理作用与药典中花类药物中成药功能主治统计分析结果一致,花类药物中成药主要功效为疏肝解郁、化解肝郁、柔肝醒胃、活血流气,主治气血津液病症,特别是郁症。如化癥回生片用于瘀血内阻所导致的妇女干血痨、产后血瘀等[31]。
表4 含花类药物中成药治疗疾病分类Tab 4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treated by Chinese patent medicione content flowers drugs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花类药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西红花在临床广泛应用,具有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学习记忆障碍、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脂肪肝以及抗癫痫、抗惊厥等多种活性作用[17],因此,西红花是药典中出现频数最高的花类药物。菊花具有去除活性氧自由基、加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降低血液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抑制肿瘤、延缓衰老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药理活性。红花可抑制心脏,同时具有降压作用,在临床应用广泛[16]。很多花类药物是临床治疗皮肤病和妇科病的一线药物,如野菊花、槐花、鸡冠花、红花和旋覆花等。玫瑰花、鸡冠花和辛夷等治疗妇科疾病具有良好疗效。玫瑰花具有抗氧化、抑菌及抗肿瘤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辛夷除治疗各种皮炎之外,还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作用[22]。花类药物的使用禁忌见表5。
表5 药典中花类药物使用禁忌Tab 5 Flower drugs contraindication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390种中成药中,涉及的花类药物数量最多的为红花(146种),其次为金银花(91种),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花类药物入药种类及数量Tab 6 Type and quantity of flowers drugs
花类中药最常见的入药形式是以粉末和水煎液的形式入药,具体入药方式见表7。近年来超微细分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是一种利用振动将传统的原生药粉末粒度从75 μm降低到5~10 μm的压缩式粉碎技术。这种技术不仅可以达到细胞破壁的目的,还可以更多地保留原药材成分,这就符合花类药物多以细粉方式入药的特点,能够减少分离提取造成的成分损失。基于花类药物的应用理论,花类药物多与其他药物配伍进行合煎,从而减少毒性或者增强疗效以更好地发挥药效,因此水煎液为第一入药方式。在临床实践应用中需考虑药物的毒性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进行入药方式的选择,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
表7 花类药物在中成药中的入药方式Tab 7 Usage of flower drugs in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花类药物在内科疾病中应用最多,外科普遍应用,妇科重点应用,儿科选择应用,高达25种药物广泛应用于内科。花类药物西红花、红花、鸡冠花、槐花及凌霄花涉及内科、外科及妇科。金银花涉及内科、外科及儿科。花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抑郁疾病、慢性胃炎和妇科疾病上疗效明显[34]。在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科有些只用一种花就有效,如血症中的尿血,用炒槐花足矣;风湿痹痛用防风花煎服或菊花护膝即可;有些疾病需要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方可治愈。花类药物在外科疾病具体运用中多有侧重,反映出中医对症治疗特点。花类药物在治疗皮肤科的黄褐斑中独有特色,花类药物生长于植株上部,质地轻且升浮,与黄褐斑有“同气相求”之意。
临床应用时不仅局限于单味药物,在复方配伍中,某一药性升浮的药物与较多药性沉降的药物配伍使用,其沉降之性会受到抑制。月季花、红花、西红花、凌霄花等皆能调肝气以疏肝解郁,和肝血以散瘀,常用于治疗抑郁不舒、气滞血瘀所致的妇科疾病,以达到解郁安神功效[37]。通常搭配活血化瘀药使用。月季花与红花均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之功,均可用治瘀血阻滞、闭经腹痛、跌仆损伤、瘀血肿痛等。然月季花长于活血调经,善治肝郁不舒、经脉阻滞之月经不调、胸腹胀痛等。红花活血祛瘀作用较强,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所致的病证。花类药物中止血药居多,对于不同的出血部位使用不同的花。衄血首选槐花,次用黄蜀葵花;便血首用鸡冠花和槐花,次用款冬花;热痹选用菊花、野菊花等。可见花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颇有讲究。
花类药物具体应用中,又多有侧重,根据不同的临床病症选择不同的花类药物,反映出中医临床的治疗原则。如西红花可治疗内科忧郁痞闷、惊悸,治疗妇科的痛经、经闭及月经不调,亦可治疗外科的麻疹。红花可治疗妇科的血滞经闭、痛经,可治内科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亦可治外科热瘀血滞证的结节性红斑。凌霄花可治疗内科疾病消渴,外科疾病中的风痒、酒渣鼻等,也可治疗妇科疾病的月经不行。
如何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技术对花类中药进行挖掘和创新,是当下需要进行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创新花类药物的应用以扩大其应用范围,运用现代药理研究对花类药物进行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进行分析,探明其机制,才是未来对花类药物研究与创新的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