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宴 丘院宜
产后缺乳属于产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指产后哺乳阶段,产妇的乳汁少或全无,又被称之为“乳汁不足”或“产后乳无汁”[1]。中医将产后缺乳分成气血虚弱证、痰浊阻滞证以及肝郁气滞证等不同临床分型,其中以气血虚弱证缺乳最为常见。气血虚弱证主要是由于产妇产后气血虚弱,从而导致无乳汁分泌或乳汁分泌量极少,无法满足新生儿的需求,进一步影响母乳喂养[2-3]。因产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类疾病的预防更胜于治疗,既往临床上主要是通过健康宣教等措施实施控制,然而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4]。因此,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亦是目前产科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鉴于此,本文研究了手法外治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对气血虚弱证产妇产后缺乳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改善产后缺乳提供方案支持,现作以下报道。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分娩的气血虚弱证产妇14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气血虚弱证诊断标准[5]: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倦怠乏力,舌苔薄白,脉细弱;(2)分娩方式为阴道自然分娩;(3)年龄>20周岁;(4)均为足月单胎妊娠。排除标准:(1)合并妊娠期并发症者;(2)伴有传染性疾病,或拒绝母乳喂养者;(3)合并乳房严重疾病或(和)乳腺组织受损严重者;(4)意识障碍或合并精神疾病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7.33±3.22)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02±0.33)周。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7.41±3.25)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07±0.35)周。2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得到产妇的知情同意,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帮助母婴皮肤的早接触以及早吸吮,母婴同室后由护理人员完成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并指导产妇哺乳相关技巧,叮嘱其遵医嘱饮食等。观察组则于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手法外治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手法外治。以提捏手法多次刺激产妇的乳晕,直至排乳反射出现为止。此外,以双手的拇指和示指轮流沿着乳腺管从乳根部朝乳头方向推按数次,力量由轻到重,反复3~5次。另外,双手托住产妇乳房,以顺时针方向对乳房实施螺旋式按摩,拇指以及示指置于距离乳头根部2 cm部位,两指相对朝胸内壁进行挤压,反复挤压松弛,并完成所有乳窦的挤压。(2)中医特色护理。①艾灸:选穴为膻中、乳根、膺窗、三阴交以及足三里,首先将产妇的上述穴位充分暴露,随后将点燃的艾条对准上述穴位,距离皮肤2 cm处完成熏烤,每个穴位熏烤时间为15 min,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且以产妇有温热感,无灼痛感为最佳。②手指点穴:选穴包括少泽(每日13∶00-15∶00刺激两侧各2 min)、膻中(每日多按此穴>300次)以及太冲(睡前按揉两侧各3 min)。上述相关操作均由妇产科经中医护理培训的护理人员完成。
比较2组泌乳初始时间、产后1~3 d每日乳汁量、乳房充盈程度及产妇满意率情况。(1)每日乳汁量。采用吸乳器进行吸乳,8~12次/d,直至双侧乳房排空为止,将每次吸乳器吸出的乳汁量相加即为每日乳汁量。(2)乳房充盈程度判定标准[6]。乳房无充盈,用力挤压亦无乳汁分泌,计为0分;乳房略充盈,用力挤压方有乳汁分泌,计为2分;乳房明显充盈,轻轻挤压即有乳汁分泌,计为4分;乳房充盈饱满,乳汁自溢,计为6分。以4~6分为乳房充盈,比较2组产后1、3、5天乳房充盈者的占比。(3)产妇满意率。采用满意度评估量表[7]比较2组满意率,涵盖十分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以十分满意与较满意人数总和与总人数的比值,再乘以100%作为满意率。
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初始时间为(16.27±5.66)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2.27±7.25)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4,P<0.001)。
2组产后每日乳汁量在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每日乳汁量比较
观察组产后1、3、5 d时的乳房充盈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产后乳房充盈人数比较 [例(%)]
观察组产妇满意率为98.70%(69/70),高于对照组的88.57%(62/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8,P=0.016)。具体见表3。
表3 2组产妇满意情况比较 (例)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最理想哺乳方式,可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8]。相关研究报道[9-11]表明,产妇产后的泌乳量不足是导致母乳喂养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随着近年来二胎政策放开我国女性生育年龄的不断提高以及剖宫产率的与日俱增,产后缺乳的发生率逐年递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中医[12-14]认为,产后缺乳主要是由于产妇气血亏虚导致,乳汁乃血所化,赖以气行,若产妇分娩时失血过多,加之脾胃虚弱,不足以行乳,最终导致泌乳减少,甚至无法泌乳。针对上述病机,中医推荐采用手法外治、穴位艾灸以及手指点穴等技术联合干预,可能有效预防产后缺乳的发生,实现促进乳汁分泌的目的。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每日乳汁量高于对照组,乳房充盈程度优于对照组。这在既往研究报道中得以佐证[15-16],表明了手法外治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对气血虚弱证产妇产后缺乳的预防效果较佳。分析原因,笔者认为手法外治主要是通过对产妇乳头、乳晕以及乳管等部位进行按摩、挤压等,而上述各部位均含有较为丰富的神经末梢,通过手法刺激后可有效改善产妇乳房的血液循环,从而刺激脑垂体,促进泌乳素的分泌,进一步疏通乳腺管,促进乳汁的分泌。在艾灸时,所取穴位中的膻中穴位于人体两乳头中间位置,属于上焦肺之呼吸之气和中焦脾胃之水谷之气汇聚穴位,属于人体气行通道关键,具有调畅气机以及宽胸降逆的功效。乳根穴处于乳头之下、乳房根部,具有疏通阳明和乳房经气,理气降逆,通经下乳的功效。膺窗穴位于乳之上,胸之旁,主治乳痈。三阴交穴具有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安神的功效。足三里穴则有通经活络、补中益气的功效,可促进产妇血气充盈,乳汁充足[17-18]。另外,手指点穴选取的穴位包括少泽、膻中以及太冲穴,其中少泽穴属于通乳要穴,可补可清;膻中穴乃气之会穴,手指点此穴位可发挥调和气血的作用;手指点太冲穴可宽胸利气,通经活络,疏肝理气,从而促进乳汁顺达。另有相关研究[19-20]报道,艾叶作为一种存在强烈芳香气味中草药,具有疏经通络的功效,且艾叶中含有强烈挥发物质,在燃烧后可投入体内,进一步发挥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而乳汁分泌主要是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作用的产物,艾灸可有效提高局部气血运行以及温度,从而增强内分泌功能,同时激活自主神经功能,为产后泌乳提供有利条件。此外,观察组产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观察组干预方式有助于产妇泌乳时间的提前,同时增加了泌乳量,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新生儿的母乳喂养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母乳喂养成功,最终提高了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促进了医患关系的良好建立。
综上所述,手法外治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应用于气血虚弱证产妇产后缺乳的预防中,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有助于改善产妇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