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干预对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1-11-01 08:52揣松阳
中国临床护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肢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揣松阳

急性脑梗死是心脑血管系统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其发病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堵塞,造成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有关[1]。若治疗不及时致残及致死率很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架介入取栓成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手段,且该方式对狭窄或阻塞血管的再通率较高、并发症少、可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情况。但因该病发病急,患者常因对疾病及治疗手段缺乏认知,产生负性心理情绪,临床配合度较低,严重影响预后[2]。因此,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恢复尤为重要。目标管理理论是一项目标激励方案,认为个体自身需求决定其行为动机,及时掌握其需求并设置目标方可以有效激发其主观能动性,配合完成预定目标[3]。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应用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探讨其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的急性脑梗死行介入取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7月-2017年10月(接受目标管理干预前)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接受目标管理干预后)的4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纳入标准:(1)均经头颅CT/MRI检查确认,符合2018版《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中关于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4];(2)无血液凝固功能异常;(3)无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史;(4)伴有一定程度功能障碍;(5)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颅内有活动性出血或存在颅内出血倾向患者;(2)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3)依从性差不配合完成相关功能训练者。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干预,包括完善术前准备工作,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叮嘱患者术后24 h内绝对卧床,对患者做好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及康复指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设定护理目标

根据患者病情、心理状态以及功能障碍情况等,制定预期目标。(1)近期目标:确保体位摆放合理,使患者舒适度良好,并做好后续训练准备。(2)中期目标:指导并协助患者完成必要的康复训练,并逐渐由坐位训练向行走训练过渡。(3)远期目标:确保患者可独立完成相应康复训练。

1.2.2 实施干预措施

患者介入取栓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1)对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对其进行唤醒干预,在患者耳边讲述其难忘事件,读喜欢的文章、播放音乐,每日5~6次,每次30 min;护理人员采用内包冰袋的冷毛巾对患者手掌、颈部两侧快速摩擦,用温水擦拭全身,指导患者家属抚摸患者头面部、体表皮肤,刺激患者苏醒,每日3~5次,每次5~10 min。(2)对于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给予其个性化饮食指导,开始以胶冻样食物为主,然后逐渐向半流质、流质食物过度,进食时先尝试少量吞咽、无异常后在适当加量摄食。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基础口腔肌群操、舌运动(舌部水平、侧方以及后缩运动)、空吞咽训练等吞咽功能训练,每日2次,每次持续30 min。(3)对于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护理人员指导其遵守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原则,合理膳食搭配。(4) 对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协助其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如下。 ①先进行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与良肢体位摆放,肢体处于功能位,患者取仰卧位并平展躯体,用枕头将臀部与膝部垫高,屈曲膝关节。 ②取健侧卧位,用枕头将头垫高,使躯体与床面呈90°,将肩关节略屈曲10°左右,伸直上肢,伸展手指,患侧下肢呈屈髋、屈膝状态。 ③取患侧卧位,将后背用枕头撑起,头略向前屈,躯体略微后倾,前臂旋后,然后手腕背伸,伸直肘部,肩前伸,展开手指。同时按摩患肢,护士协助患者进行全身关节最大范围被动活动,待患者恢复肢体主动运动为止。肢体康复训练每日2次,每次持续训练25~30 min。注意康复训练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对患者的努力及取得的效果积极给予肯定。同时为出院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家属督促并帮助其完成训练。(5)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告知训练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包括坐位站位平衡练习、如厕、穿脱衣、吃饭、洗漱等,每日3次,每次30 min左右。

1.2.3 评估目标完成情况

评估患者目标达成情况,对预期达到目标的患者给予鼓励和表扬,指导其继续坚持康复训练。对于未达到目标的患者,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方案,针对患者恢复情况个性化改进相关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Fl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6]以及Barthel指数[7]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NIHSS量表满分为42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FMA量表包含上肢、下肢运动功能2部分,共5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0~2分计分法,0分为不能进行,1分为部分完成,2分为充分完成。满分为100分,分值低于50分表示患者伴有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Barthel指数包含大小便、修饰、吃饭、步行活动、穿衣、爬楼梯等10项内容评估,每项内容按完成情况打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1.3.2 生活质量

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利用简明健康调查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8]对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涵盖生理功能、躯体疼痛与情感职能以及社会功能4个维度,共36个条目,各条目备选答案介于2~6个,均为正向赋分,各维度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3.3 患者满意度

出院时,利用医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满分为100分,得分>90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一般满意,<80分为不满意。该问卷Cronbach′s α值为0.80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2组NIHSS、FMA以及Barthel指数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NIHSS得分低于对照组,FMA以及Barthel指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2.2 2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2组SF-36量表各评估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SF-36量表各评估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2.3 2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2组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3.1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对介入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影响

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因脑组织损伤而伴有不同程度肢体、意识等功能障碍,而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部分脑组织细胞受损后,大脑的正常脑细胞以及受抑制的神经通路可部分代偿其受损的神经功能[9]。本文引入目标管理理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存在的功能损伤进行针对性训练,针对存在意识功能障碍患者采取刺激性护理,通过进行耳边唤醒以及冷热敷、皮肤抚触等刺激干预可以反复刺激神经兴奋,增加内源性神经递质,促使前列腺素与儿茶酚胺循环机制进行重建,逆转脑缺血所致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缺血状态,促使脑功能、神经功能逐渐恢复[10]。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不仅可以加快脑组织侧支循环速度,促进病灶周围受损神经元细胞修复,重塑病灶周围相邻区域细胞结构功能,为受损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可以改善躯体血液循环,保证躯体肌肉处于相对较为健康的状态[11]。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能够促使患者肢体协调能力以及肌肉功能逐渐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研究组在引入目标管理理论干预后其NIHS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分值以及SF-36表各评估维度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引入目标管理理论对介入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其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2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对介入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吞咽障碍或进食障碍,而长期伴有此类症状会加剧患者负性情绪及厌食等情况,进而引起营养不良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情况,应及早给予干预[12]。本文通过指导研究组患者进行吞咽训练及进食训练,可以有效增加口腔肌肉运动协调性,对吞咽相关神经或肌肉产生刺激,诱发各种收缩反射反应,改善其吞咽及进食功能。有研究[13-14]显示,伴有吞咽、进食障碍患者多伴有语言功能障碍,主要原因在于吞咽器官与构音器官存在着紧密联系,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与构音障碍多处于并存状态,进行吞咽、进食功能训练的同时也会促进其语言功能随之改善。

3.3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急,大多存在较为严重的的不良情绪,导致其较差的治疗与护理依从性。而通过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更为注重对患者心理、社会等因素的调节,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治疗心态,通过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手术与疾病认知程度,帮助患者树立顽强的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依从性[15]。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吞咽困难及进食自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情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使患者的营养供给得到保障,有效促进其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临床整体护理效果,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可见,引入目标管理理论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实施目标管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术后康复效果,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肢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