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倦怠在父亲心理控制与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2021-11-01 01:07解梦园范露丹王玮李永鑫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养育量表

解梦园范露丹王 玮李永鑫

河南大学 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河南 开封475004

为人父母,是人生中最为重要和影响最为久远的决定之一[1]。虽然对父母而言,子女的出生会给其带来快乐和幸福,但与之而来的养育活动也对其——尤其是初为父母者提出了挑战。为了履行养育子女的责任,父母不仅要消耗体力和精力,而且要投入大量的心理和情感资源,以确保子女的健康成长[2]。就像长期从事高付出、低回报的其他工作一样,会导致工作倦怠,如果父母在长期的养育活动中,缺少足够的社会心理资源,难以有效缓解来自于养育活动的压力,就可能导致养育倦怠的出现[3]。养育倦怠是指由于父母角色和长期的养育压力而导致的一组负性症状。例如:情感资源极度耗竭,失去了养育子女的热情;降低养育活动的卷入程度,尽量减少与养育对象的人际交互,刻意地与其保持情感距离;对养育活动充满无力感,对自身的养育能力产生质疑,难以从养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4]。养育倦怠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后果。陷入倦怠泥潭的父母不仅可能会产生逃避养育和自杀等念头[5],还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物质成瘾等症状[4],并进而引发抑郁等健康问题[6]。养育倦怠的后果甚至会波及配偶,如导致配偶间冲突的增加与情感的疏远[7]。

基于养育活动的互动本质,子女可能是养育倦怠的最大受害者。倦怠的父母尝试逃避自己的养育责任,在忽视子女生理和情感要求的同时,还容易表现出一些不当的养育行为,如养育暴力行为的增加[5-6]。作为后果,遭受暴力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愤怒、攻击行为等外化问题。与此同时,基于健康心理学中的抑郁代际整合模型[8],由于养育倦怠而产生抑郁的养育者可能通过其负性认知、情感、行为,以及给子女造成的压力生活环境,导致子女的抑郁等内化问题。基于此,本文的首要目的是考察父亲养育倦怠对于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的影响作用。

养育倦怠的产生可能与养育者的养育方式或风格有关。中国传统的家庭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9],与之相伴随的养育方式则是“父严母慈”[10],主张“父为子纲……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11]。与之同时,家庭养育的心理预期表现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两者相结合,导致家长绝对权威与子女绝对服从的教养模式[12]。这种模式下,家长一方面具有较高的养育预期,重视子女养育,愿意将巨大的人力、物力、精力投入到养育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又强调父亲的权威,对子女进行严格的心理控制,在教养过程中不允许子女脱离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13],并倾向于采用羞辱、表达失望和忽视等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14]。依据养育倦怠的风险-资源平衡理论[15],当养育者长期对子女的要求过高、投入资源过多,而未能获得预期的养育回报时,就容易导致养育倦怠的出现。基于此,本文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考察父亲心理控制对其养育倦怠的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控制可能是导致养育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养育倦怠又对子女的攻击行为和抑郁有着重要影响。养育者心理控制会导致子女不良发展结果的出现,如不仅会引发抑郁等消极体验,而且还可能通过消极情绪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16]。基于Baron 等人[17]关于中介效应的理论阐述,养育倦怠很可能在心理控制与子女的攻击行为和抑郁之间扮演中介变量的角色。基于此,本研究的第三个目的就是考察心理控制通过养育倦怠对于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的间接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河南省某学校八年级学生及其父亲为研究对象。问卷包括2 个版本,父亲填写养育倦怠量表,学生填写父母心理控制量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和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调查者在课堂上发放密封后的问卷,告知学生带回家后由父亲和自己分别独立完成,并将填写后的问卷密封返回调查者。首先剔除存在缺失性回答或规律性回答的问卷,再对父亲和学生版本的问卷进行匹配,最终获得282 对有效问卷,纳入随后的统计分析。父亲平均年龄为41.92 岁(SD=4.39),其中101 人(35.8%)为公司职员、58 人(20.6%)为公务员、52 人(18.4%)为教师。子女的平均年龄为13.83 岁(SD =0.81),其中男生130 名(46.1%)、女生150 名(53.2%),2名(0.7%)学生未填写自己的性别。

1.2 研究工具

1.2.1 心理控制

采用Wang 等[16]在2007 年编制的父母心理控制量表。该量表包括18 个题目,如“当我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他们告诉我,我不如其他孩子好”。量表为Likert 式5 点计分量表,“1”为“完全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心理控制水平越高。被调查者根据题目中所叙述的情景与自身状况是否符合来回答。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2。

1.2.2 养育倦怠

采用Cheng 等[18]翻译的、由Roskam 等[19]编制的养育倦怠量表。该量表包括21 个题目,如“为了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我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量表为Likert 式7 点计分量表,“1”为“从不”,“7”为“每天”,得分越高,倦怠水平越高。父亲根据题目中所叙述的情景与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回答。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6。

1.2.3 攻击行为

采用Buss 和Durkee[20]在1992 年修订的敌意问卷,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攻击性测量工具。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共29 个题目,如:“我的一些朋友认为我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量表为Likert式5 点计分量表,“1”为“完全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得分越低,攻击水平越高。青少年根据题目中所叙述的情景与自身状况是否符合来回答。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

1.2.4 抑郁

采用Sirodff[21]在1977 年编制的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该量表包括20 个题目,如“我因一些小事而烦恼”。量表为Likert 式4 点计分量表,“0”为“无”,“3”为“一直有”,得分越高,抑郁水平越高。青少年根据题目中所叙述的情景与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回答。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3.0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相关变量进行描述,并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初步考察;其次,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父亲心理控制对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的直接影响。最后,采用Process 插件检验父亲养育倦怠在心理控制与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2 结果

2.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变量的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除父亲养育倦怠以外,其余变量均符合正态分布。父亲养育倦怠的峰度为3.98,偏度为1.72。依据既有研究[4]的方法,本研究对养育倦怠进行了对数转换,转换后的峰度为-0.20,偏度为0.69。对转换后的数据同样进行相关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与原数据的结果未显示出显著变化,因此本研究采用原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报告。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如表1 所示。相关分析表明,父亲养育倦怠与子女知觉到父亲心理控制(r=0.17,P<0.01)、攻击行为(r=0.25,P<0.01)和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23,P<0.01)。父亲心理控制与子女的攻击行为(r=0.44,P<0.01)、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35,P<0.01)。

表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2.2 父亲养育倦怠在心理控制与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

采用回归分析技术考察父亲心理控制对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的影响,进而考察父亲养育倦怠在心理控制与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由表2 可知,父亲心理控制不仅能够显著预测养育倦怠,而且可以显著预测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当把父亲心理控制和养育倦怠同时纳入回归方程中后,虽然父亲心理控制仍然显著预测子女的攻击行为和抑郁,但回归系数分别从0.44 和0.35 下降到0.04和0.32,表明父亲养育倦怠能够部分中介父亲心理控制对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的作用。

表2 父亲养育倦怠在心理控制与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父亲养育倦怠在心理控制与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Process 插件[22],以父亲心理控制为自变量,养育倦怠为中介变量,子女的攻击行为和抑郁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中介效应检验。依据方杰[23]等建议,采用非参数Bootstrapping 方法(n=5 000),并使用bias-correctedbootstrapping 法计算95%的置信区间。结果如图1、图2 所示,父亲养育倦怠不仅能够部分中介心理控制与子女攻击行为间的关系(中介效应=0.02,SE =0.01,95%CI =0.01,0.05),而且能够部分中介心理控制与子女抑郁间的关系(中介效应=0.02,SE =0.09,95%CI=0.003,0.036)。

图1 父亲养育倦怠在心理控制与子女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图2 父亲养育倦怠在心理控制与子女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

3 讨论

国际上关于养育倦怠的研究也主要是聚焦于母亲样本[24],或是将母亲与父亲混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中国传统的家庭观点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母亲是子女养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家庭模式已经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父亲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家庭事务与子女养育活动之中[25]。作为家庭养育活动中的“新手”,父亲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心理资源和有效策略来应对来自于养育活动的压力和挑战,当高的养育期望与低的养育回报并行出现时,依据风险-资源平衡理论,在父亲身上就很容易出现养育倦怠的症状。本研究基于中国传统养育观点与当前大量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的社会现实,采取父亲与子女配对调查的方法,考察养育倦怠在父亲心理控制与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为父亲养育观念的转变和倦怠水平的降低提供参考,而且能够良好家庭环境的塑造,乃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

作为一种负性的养育体验,养育倦怠不仅会给养育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会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倦怠的父母尝试逃离父母角色,有意与子女保持情感上的距离,减少情感付出,仅为子女提供基础性的养育保障[26],从而导致家庭功能的堕化,不能为子女成长提供足够的鼓励、支持和指导,从而导致其面对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时,不能有效应对,进而诱发不良的应对策略,并出现攻击行为和抑郁等问题。既有研究针对子女后果变量的考察主要集中于探讨倦怠的父母是否会对子女产生疏忽和暴力行为等宏观表现,但对于更深层次的微观层面的子女后果涉及较少[27]。本研究以攻击行为和抑郁作为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指标,考察了养育倦怠对于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养育倦怠的负面作用,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对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养育方法,提高养育质量,以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严父”的社会刻板印象导致父亲往往是对子女心理控制的主体。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家长的心理控制阻碍个体自主、能力和关系需求的满足[28],进而引发子女的各种内化与外化问题。而本研究中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分离-个体化”时期,虽然在心理上经济上不能完全脱离父母,但自主、能力和关系需求的意识彰显,渴望自我独立。而与此同时,高心理控制的家长则倾向于拒绝给予其更大的独立自主性[29],容易导致亲子冲突的出现和亲子关系的异化。反过来,不仅可能会加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而且可能导致家长产生倦怠的养育体验。进一步,基于已有文献,本研究尝试考察了父亲养育倦怠在心理控制与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养育倦怠能够部分中介父亲心理控制对于子女攻击行为和抑郁的影响。这不仅为养育倦怠可能产生原因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解释心理控制对于子女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新的探索。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其父母所面临的养育压力和挑战的具体形式也有所不同。本研究的对象局限于八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其结果能否推广到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还有待于考察。未来的研究可以选取年龄跨度更大的样本,并将母亲群体纳入其中,从家庭动力系统的整合角度,考察儿童青少年发展不同阶段其父母养育倦怠的发展轨迹及水平差异,从而为养育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本研究进行的是横断调查,主要数据来自于被试的自我报告,被试的回答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赞许性,未来的研究可考虑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从自我、配偶和子女等多渠道收集数据,提高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养育量表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