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将诗文思高阶

2021-10-31 01:52许贺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5期
关键词:古诗文思维教师

许贺麟

目前,国内研究借助小学古诗文的载体培养高阶思维的专著甚少,受古代传统教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观念影响,较多停留在培养记忆、理解的思维学习层次。而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切感受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之时不我待,“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用记忆、理解的思维学习推动高阶思维的发展,甚至领悟、应用古诗文指引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部编版语文教材增加传统文化篇目,12册书共选优秀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研究小学古诗文教学有效性、重要性不言而喻,意在对悠悠五千年的厚实的文化精髓作切实的继承。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思维学习分为六个层次,自低到高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儿童的逻辑是感性的,有着强烈的情感和奔放的想象力,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将其称为诗性的智慧。”本文尝试探讨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需要思维学习层次的循序渐进、过渡,层层推进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的思维,利于肯思考,勤写作,求突破。通过前期的理解古诗文,借助分析、比较、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学生用旧知实现解决新知的可持续学习,旧的古诗文知识得到巩固,“向来枉费推移力”,平日积淀,新的古诗文知识才“此日中流自在行”,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博览古诗文,使学生自学古诗文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

一、气连声断,感悟读法

“授之以渔”是为了学生“亲身下河知深浅”,促进思维的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人读“之乎者也”“子曰诗云”语调抑扬顿挫,书声琅琅,摇头晃脑,击节拍案,韵味浓郁。学生运用参考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等方法读通古诗文。理解大意后,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按意思给古诗文气连声断地诵读古诗文。或许学生个性化朗读停顿较多,异彩纷呈,只要不违语法规律,不逆反古诗文意思,使学生主观判断,随作者感情诵读,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可以范读,带商榷的口吻与学生共讨如何朗读才能有助悟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如何朗读符合语意、语法,避免产生教师统一断句、学生浅尝辄止的现象。

(一)以辩应辨。教师可以与学生分角色读,学生也可以跟教师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味。笔者曾见特级教师王崧舟对《两小儿辩日》创设辩论的场景,高产低耗、提质增效。王老师有请一位学生与其分别对读两小儿的话,教师阐明观点:“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学生不甘示弱:“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循环反复,语势递进,营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辩论场面,师生互动的环节与效果悄然而生。在争辩中,读出自古至今相近的语法、类似的语序,表达观点论据的强调,各执一词。

(二)按律迁移。教学要遵循循序漸进的原则,借助授予古诗文断句一般规律方法,可应用方法朗读其余古诗文语段,初步感知人物特点,为形成评价做铺垫。笔者教《杨氏之子》时曾用“教——扶——放”的方法。教师范读首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学生尝试依照方法练读后,发现古诗文朗读的断句基本上按“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来停顿(“/”表示停顿),主语后面多作停顿。学生掌握停顿规律后,教师让学生小试牛刀,旁敲侧击:“让你读第二句,想一想句子意思后,你会怎么读?”学生欣欣然思考句意后试着读,教师仔细聆听,尤其是对语感薄弱的学生晓之以理或让其尝试对比着读。学生汇报时,对读法、停顿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教师对不肢解古诗文内容的停顿可适时肯定。但课堂上偶然也出现使古诗文句子支离破碎的场面。一个学生读:“孔君/平诣其父。”教师及时作出引导、反馈:“主要人物姓名是什么?”该学生发现“孔君平”是全名。教师趁势追问:“孔君平去干什么?”学生应声答:“孔君平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学生此时此刻明白句意后对语意停顿产生豁然开朗之感,再默念,遂读出气连声断的韵味与节奏:“孔君平/诣/其父”或“孔君平/诣其父”。如此这般按“谁/干什么”反复练读几遍,读通读顺,朗朗上口,比对出与现代汉语相近的停顿,综合了相同结构的句子的读法,古诗文的语意停顿的难题如汤沃雪。学生掌握一般断句规律后,由此及彼,加上实践检验,信心倍增,余下句子在四人小组内有效交流互动,切磋、争辩读法,真真切切地根据句意掌握古诗文断句方法。而后,教师为学生拓展学习其它古诗文,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阅读更多,兴趣盎然,热情投入,为今后的古诗文学习做铺垫,真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珍视感受,自主求解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杨祎老师强调:“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感受,疏通诗意时不一定要逐字翻译,不宜重点讲授古代汉语知识。”如,现在的小学古诗文教学仍像以往私塾或学堂字斟句酌、先生口述学生笔录,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局限,只盯一处,所得非常有限;倘若教师激励学生珍视自我阅读感受,产生自主感受,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将斟酌个别字义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学习,有的放矢地针对语文书上未作注释的字微明其意,联系上下文把握在古诗文句子中的正确含义,从而深入准确了解古诗文的原汁原味,唤起与作者的感情共鸣,融入作者文学作品创设的意境。

英国散文家兰姆说:“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思想的砂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较多学生停顿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后可以有地点名词,但综合前后句子意思,官道黄沙道上仅有稀稀落落的星星,因为月明星稀,不存在天外有天的句意;“两三点”不表示时间词,“半夜”是晚上的二十三点到凌晨的一点有别于凌晨二三点。由此可解,稀稀落落的星星挂在天空中,两三点雨滴洒落在山前面。因为思维的层层分析,疏通大致意思,因为理解意思而领悟出朗读应如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古诗文的字也有一字多义的特点,教师可立足古诗文句子的具体语言环境,设计降低难度的选择题任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判别正确的字义,或以竞赛活动的形式抢答,活跃课堂气氛。但教师不能一味迁就学生似是而非或错误的理解,应牢牢地建立在对古诗文研究的务实求真的学习态度上,杜绝牵强附会的学习风气。

三、文省意存,想象空白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学生若要真正读懂古诗文,教师必须顺势而导,随需应变,有效帮助学生疏通文意,联系上下文求索,明确故事中的人物,补充古诗文承前启后缺省的内容,学生翻译的障碍才可一扫而空。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为设果。”教师出示该句后探问:“这句话成分完整吗?你能补充完整吗?”教师待到学生发现句子成分残缺时出示练习:“        为设果。”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杨氏之子与孔君平有主客之分,顺理成章补充完整,同时,思维训练留意评价人物,杨氏之子以礼待人,有小主人翁精神。由此,教师检测学生是否读懂文言,此时则不必生搬硬套词典的解释。

在古诗文的艺术空白处,加强内容的分析,巩固人物评价的思维训练。教师让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拓展古诗文的艺术空间深化学生对古诗文主题的认识。《两小儿辩日》作引导学生填补艺术空白的尝试,出示练习题:“一儿(  ),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一儿(  ),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教师告诉学生可以在人物话语前加唇枪舌战的动作、神态、语气、语速等,理解争辩之激烈无绝期,在课本空白处写批注,在课堂上见缝插针地抓紧练笔的机会。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中山大学上公开课时曾用以上方法,教师编旁白,学生聆听旁白后演绎出相应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正因教师创设的互动环节,学生玩中求学,入情入境。

古诗文里人物对话简单,特点可见一斑。笔者曾执教《杨氏之子》,让学生与同桌有感情地、配合动作表演朗读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话。而后,教师编上旁白,学生分两大组分别读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话。学生们听清楚旁白说明。教师说:“孔指以示儿曰……儿应声答曰……孔,指以示儿,故意逗弄,曰……儿,搔搔后脑勺,应声答曰……孔,指以示儿,眯缝着眼睛,曰……儿,遥指树上孔雀,应声答曰……谁来代替老师当旁白?”学生应者如云。对文言关键语句重复多次,为后续小练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创造的思维训练作准备。

四、条分缕析,比对内涵

分析是高阶思维的发展之一。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后,应用于更多的课外阅读古诗文来印证学习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只有见多才会熟练、识广。笔者在学生学习完《杨氏之子》后,应学生要求,教师亦广泛阅读古诗文名篇,筛选出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古诗文,供学生拓展阅读的面与量。有一篇文言文《世说新语·谢太傅篇》,学生从中学习到古人使用比喻的方法,并对“白雪纷纷何所似”展开针锋相对的分辩。学生从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与不相似点进行论证,认为雪、盐、柳絮均为白色;盐下落的速度更快,柳絮轻飘下落速度较慢与雪的鹅毛般轻飘下落之态最相似;柳絮与雪同是大自然的产物;盐的味道是咸的,雪淡然无味……经过学生与教师条分缕析的论证,最佳答案不言而喻。学生在古诗文中汲取修辞手法的养分,在锱铢必较中知道使用比喻恰如其分的方法应该找准相似点,在阅读课外古诗文时亦巩固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教师在推荐阅读的过程当中也涤故更新,取长补短。

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能更有效地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布鲁诺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利用教材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得以训练。从情感入手鉴赏诗词情感之美。教学小学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丁香结象征意是解不开的愁怨,对人生的思考:“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学生解释含义深刻的句子颇费力气,一知半解。对于解开愁怨,“解铃还须系铃人”,豁达乐观,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际遇,难以共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宗璞文末倡议耐磨的人生,应披荆斩棘、克服困难,可以提升自我。恰逢下一课《古诗词三首》三位诗人的遭遇颇为坎坷,“人生在世不称意”,情感上有悲剧的美学效果,孟浩然名落孙山,身在异乡;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做杭州通判,“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是官场纷争乱斗的真实写照;辛弃疾被奸臣诬陷,辛苦组建的湖南飞虎军旁落他手,面前山重水复、雨打山前,统统“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借助课前收集诗人生平、创作背景,结合诗句,读出诗人的释怀,“江清月近人”聊以安慰,“水如天”映照内心宁静安详,“路转溪桥忽见”类似“柳暗花明”,寻到安身之所产生惊喜,清空自我忘却过往。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突破“就课论课”的窠臼,综合诗人的经历与情感之美,经分析斟酌,使学生产生共鸣,亦有助回首理解《丁香结》富含哲理的结尾,《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旷达、从容、乐观不言而喻;结也许解不完,但都可解。“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它的联系。”

五、评价问卷,用以调控

根据研究课题尝试用问卷方式开展思维评价训练。通过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更好掌握学情,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调整下一节课的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完成问卷,得到“问卷星”自动批改的结果,了解自身对评价古诗文内容、用词绝妙、音韵和谐、表达方法、思想感情、意境营造等学习情况,切实锻炼评价的思维训练,查漏补缺。

六、学会迁移,用则精进

创造为高阶思维的更高层次,是发生在较高的分析、综合之后思维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完善训练点落实到研究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不可估量,感受艺术最需要的是想象力与创造力,以此熬尽古诗文其意,熬尽古诗文其味。“教材中有许多具有思维含量的课文和启迪思维的思考题、作业题。高年级还编写了‘思维单元。上述教材内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条理性、深刻性、开放性的思维品质。”笔者执教《伯牙鼓琴》,当学生明白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令人仰止,像海一樣有胸怀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想象训练:“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巍巍太山、汤汤流水,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一语道破想象训练的关键,同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出示句式:“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一个学生想象:“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其余学生想象的内容异彩纷呈,依样葫芦,结合叠词结构,涉及词语有:清风徐徐、流水淙淙、芳草萋萋、明月皎皎、霞光灼灼、白雪皑皑、春雨绵绵、雨雪霏霏……类似文言文表达迁移到练笔训练,《书戴嵩画牛》“耕当问奴,( )当问( )”,以证向经验丰富的劳动者不耻下问;练填《杨氏之子》“未闻( )是夫子家( )”以体会语言风趣和巧石如簧。

领悟了古诗文的意思,在口头或书面上因语言环境去引用古诗文,联系生活情景运用,在运用中巩固古诗文的作用。课上,每个人与同桌说,理解某句就举例能应用于哪里?以学生举例以证明领悟了,高阶思维得以进步,结合古诗文分享读书方法、体会。关于古诗文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使用如下:

(一)理解某句古诗文后,就根据内容思考大致分类,应用于哪些语言环境或生活情景。譬如,关于学习勤奋勤勉有《古人谈读书》的“敏以求之者也”,与之意思相近的有“书山有路勤为径”“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业精于勤荒于嬉”,不一而足。学生在日常生活寻找勤奋的同学用以称赞,出版墙报以“勤学”为主题的则可用“敏以求之者也”为大标题;书写书法作品“天道酬勤”用以装点书房。用对了地方,表示领悟古诗文意思及用处,方为大用。

(二)归纳意思相近的古诗文,充分调动、利用课内教材资源和课外耳闻目睹的资源,互助理解,巩固记忆,以助知识迁移。

1.利用部编版教材本身,课文、单元导读、日积月累互相解读、增益;课内《古人谈读书》“心到最急”,联系第七单元导读有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联系理解。《七律·长征》“等闲”是平常、寻常的意思,可借力《石灰吟》。《寒食》(韩翃)关联《清明》(杜牧),《十五夜望月》(王建)关联《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下转第29版)(上接第28版)六年级下册日积月累里《长歌行》(汉乐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关联日积月累“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浣溪沙》(苏轼)“休将白发唱黄鸡”,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名言警句俯拾即是,鼓励学生惜时如金。

2.积累广告词中的古诗文名句名篇,茶楼食肆倡导“光盘行动”,可见公益宣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地铁站公益广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社区服务中心命名“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车站公益广告“出淤泥而不染”配合廉洁教育等。

3.“中国诗词大会”街知巷闻,形式喜闻乐见,收看节目可锻炼记忆、分析、综合、甄别、排他法能力。

4.强调记诵积累,必背古诗以一带多篇,以笔摘抄,林林总总,取乎其上,为他日信手拈来做储备,为个人口头或书面表达提供保障。如,关于“黄河”古诗文,归类整理,《登鹳雀楼》《将进酒》《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凉州词》《使至塞上》《浪淘沙》《行路难》。送别诗组就是一组专题,《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逢入京使》《春夜洛城闻笛》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课后题,要学生从生活中联系惜别的经历,古今相似,人同此心,不忍别离,利用古诗以助解依依惜别之情,人情美满溢言外。

(三)生活中的故事和现象,联系古诗文援引、解释,既有生活乐趣、气息,又有理性思考。这种运用和积累,妙趣横生。

语文阅读题解题平时经常讲“联系上下文”,意为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下课了,学生们都到室外广阔天地去作为,教师找不到学生,戏称“不解藏踪迹”“人面不知何处去”;上课时无人回答问题调侃为“此时无声胜有声”“万马齐喑究可哀”“脉脉不得语”;写作文的人物具体描写需要添加神态描写,视若“下笔如有神”;提醒上课集中精神用“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四)珍惜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练笔,除了按要求写具体,还可精益求精,思忖可否联系学过古诗文,学以致用,经历分析和应用的思维训练,言简意赅。五年级上册“词句段运用”要求画面写具体,增添表示动态、静态的语句,或增加恰当的修饰和补充说明。证明水平如镜,可借用“望湖楼下水如天”“潭面无风镜未磨”。状写小狗玩耍借用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急走追黄蝶”,“‘扎入菜花无处寻”。描写天空布满阴云可借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以及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

(五)古诗文需要摘录,按内容分类,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书到用时,援笔成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六)写作文时(尤其是读后感),举自己的事例显得论据单薄,引用古诗文作为理论论据,胜却啰嗦。写《狼牙山五壮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可引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学生虽然好学,但还须教师在其学习古诗文过程当中携手共进、顺势示范、反馈调控、倾囊相授,助力培养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的思维,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博览文言,使学生自学古诗文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古诗文教学高阶思维训练经得起历年教育教学改革的考验,思维训练不单浅吟低唱,也可高歌猛进,古诗文这一瑰宝、精髓将后见来者有效继承!

参考文献:

[1]叶水涛.谈李吉林的儿童观[J].江苏教育,2020(57):2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杨再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J].小学语文教师,2020.

[4]张君明.运用整体思维,开展童话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20:133.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6]崔峦.抓住机遇 实现蜕变——依托统编教材,改进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20:1.

猜你喜欢
古诗文思维教师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