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丽
摘 要:小学教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完成小学学校的管理,能够配合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此,需要重视小学教学和幼儿园教学以及初中教学之间的有效连接,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友好、和谐的发展环境。本文主要针对小学学校管理不断优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寻找具体的突破方式。
关键词:小学管理;学校管理;小学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制度不断落实的过程中,小学学校管理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优化。与此同时,开展小学学校管理是保障小学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基础,小学学校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具体的管理效率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的办学效果,影响到学校未来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塑造价值。因此,应当重视小学学校管理问题,对其面临的困境进行重点分析,以寻求有效的突破方式。
一、小学学校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管理理念的落后
开展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依然秉持传统的管理观念,导致在目前的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科的教学过程,而忽视了对学生所开展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一些小学学校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他们在管理过程中过度依靠自身的经验,将其作为管理的基本原则,这是不利于学校未来长期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
(二)缺乏平等管理理念
一些小学学校管理方面缺乏平等的管理理念,具体来说,学校中许多事情都是由领导来操控并落实,教师难以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价值,这就导致在小学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以及进度安排等方面仅按照管理人员所制订的政策来落实,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教学,导致教学的理念缺乏平等性,无法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小学学校管理困境的突破方法
(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小学阶段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开始,要求能够在此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思维能力,這就需要重视小学教学体系的构建。实际中,要求小学学校管理者能够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关系,并重视和尊重教师以及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积极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要求管理者能够关心和了解教师,帮助教师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满足教师心理以及物质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出平等性特点
在现代小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平等性是一项重要的要求。学习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学校的平等管理,帮助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并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其能够投身到学校的管理中。因此,要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建立更加平等的学校自主管理运行机制。首先,完善制度,要求能够建立校务公开制度、项目委员会制度等。其次,要建立平等的管理机构,选择在学校中不同职位、等级以及身份的人员作为管理人员,实现学校平等管理体系的优化。最后,建立平等提升体系,要求学校针对教师定期开展教学技能评比活动,让教师在平等的环境下公平竞争,从而能够使教师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质水平,提高小学学校的管理水平。
(三)重视多方面的管理
在小学学校的管理过程当中,硬件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固然存在联系,但是除了硬件设备的管理之外,要综合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水平,使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培养良好的学校风气和氛围,提升学校的文化价值,也会对小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观的影响。因此,在对小学学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硬件的投入,还应当重视软件方面的管理。具体来说,选择任教经验更加丰富、教学质量更高、教学方式更先进的教师来组建教学队伍,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完善教学体系。
(四)健全小学学校管理体系
在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结合学校的日常运作体系和工作来制订出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从而能够保障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教师,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来开展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还应当针对不同岗位中的工作人员设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针对工作任务完成良好的人员进行奖励,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小学学校管理对于学校顺利运行的重要价值不容忽视,通过开展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不但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教学水平,还能构建一个更加良好、舒适的教学环境。虽然目前小学的学校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创新教学手段,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而能够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保障小学学校的顺利运行,促进小学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虹.浅析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德育教学和安全管理问题[J].教学现代化,2018(16):234—235.
[2]王移兴.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学校管理[J].西部素质教学。2020(6):251—252.
[3]陈宗龙.论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科学咨询(教学科研),202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