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树”与“二月花”

2021-10-29 22:51徐开峦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交融纲要民族

徐开峦

随着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次第推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反映新教材信息量大,导致课时紧,经常出现完不成教学任务,赶不上进度的情况。面对这一困扰,甚至出现老师带领学生划书了事的现象。这种草率的做法既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养的培育,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针对“信息量大”与“课时紧”的矛盾,不少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见仁见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本人不揣浅陋,将在《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中做的“加减法”尝试付诸笔端,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三秋树”:删繁就简,聚焦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因此,我们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必须聚焦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确立并围绕主线对教材进行删繁就简的处理,从而使教科书得以“瘦身”,形成“纲要”之纲要,编成浓缩版教材——学材。这既能实现为学生减负的目的,又便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案就是较为实用的学材之一,其组成部分包括:课标要求、时空坐标、知识梳理、思维导图、课堂练习等等。学案的使用促使学生一上课就能产生对标意识,接着形成课时的时空概念,再通过纲举目张的知识梳理,使学生的必备知识得以结构化、系统化,最后通过练习题实现学生的能力迁移。以学案为载体和抓手对教材进行删繁就简,不但能一定程度地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编制学案的“针”是概念教学,“线索”是历史逻辑。

例如:《纲要》(上)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的知识梳理,需要立足单元层面。《纲要》(上)第十单元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展开,因此这一科学概念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以此概念為“针”就可以把第29课“穿”起来。将本课连成一体的历史逻辑“线索”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怎样科学发展”,“怎样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这些问题已经或者正在得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与发展。也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包括“关于建设的理论”和“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一国两制”。因此,需要把本单元第一课即第28课第三目的内容整合进来,逻辑上才具有合理性。然后按时序呈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子概念或命题,可以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补充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梳理,可以给出角度从“创立”、“定位”、“意义”等方面引领学生的历史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党和国家工作明确了新要求。第二、三目“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的内容只列提纲即可,学生了解就达到要求,此处宜点到为止。

处理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是做“减法”的关键一环。例如:《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内容非常简练、高度概括,而初中教材用了三课(九年级上册第20课、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6课)的内容,将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写得十分具体、详细。因此,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老师实在没有讲的必要,完全可以放手发动学生,自行回顾,填写相关表格。这就为学生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挤出了一些时间。试想若不关注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没有轻重缓急、胡子眉毛一把抓,该会把课上成什么样子!

教科书的“瘦身”只是第一步。如果执教者的“讲解”不瘦身,不改变教法,讲得过多,不但不能缓解课时的紧张,也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学科素养的培养也无从谈起。正如《课标》所强调的,“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而不能让课堂中的学生沦为看客,老师喧宾夺主地演绎独角戏的剧目。况且,有执教者不关注初高中的衔接,不了解学情,将初中教材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内容,再绘声绘色地进行详细讲解,对学生来说,味同嚼蜡、了无趣味。面对学生的表现,疑惑不解者有之,一筹莫展者有之,更有甚者——迁怒于学生、呵斥学生。我们把课讲得像“古代妇女的裹脚布”一样,却浑然不知!

二、“二月花”:标新立异,指向能力

课时内容的庞杂繁多迫使教学不得不做减法,此类课型的主要任务是聚焦学科素养、夯实必备知识,几乎没有时间迁移学生能力。如此课型便于培养“记流水帐”的帐房先生或“书记员”,既不利于高校选拔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不利于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人格结构的现代公民需要。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史料研习,助推学生能力跃迁势在必行。实际上,所谓的“信息量大”“课时紧”也不是绝对的,有些课时的“体量”不大,部分“瘦身”的课时,使做“加法”成为可能。

例如:《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笔者先以PPT呈现示意图(见下图),要求学生将图中横线和空格内容补充完整,形成这时期的时空概念和知识框架。然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从历史发展的时空演进角度而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有什么特点?

通过此题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图表能力、提取信息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等等。

第二子目“江南的开发”部分,尽管教科书行文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但是它的重难点地位毋庸置疑,能力要求较高。笔者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书》里描写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描述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这两则材料言简义丰、非常经典,是培养学生史料史证意识与能力的难得材料。通过材料可以训练学生提取与推断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解读与表述能力,培养学生“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论从史出习惯。可能学生提取的信息比较浅表,读不出史料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眼界不开阔,思路打不开,老师需要耐心引导。目标是学生方法的习得和思维的发展,不在于答案的准确程度。

“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也是这一时期分裂中蕴含统一的表征之一,故而有深究的必要。笔者给出的学习任务是:根据课文内容,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族交融的脉络,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因素。本课的标题看似将“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并列,其实,前者只是一条明线,而后者是一条暗线,是本课的主线,这可以从单元标题窺其端倪。教科书用铁的史实印证了一个历史的逻辑与规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统一的传统,即便是政权分立的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趋势。可谓是:华夏民族一家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民族交融这根“筋”是由分裂到统一的“接骨药”。因此,“民族交融”是本课的核心概念和课魂,以之打破知识的碎片化,形成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对历史现象和事件进行梳理,是历史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进阶至分析、概括历史现象和事件的原因和影响,高阶历史思维才能萌生,历史认识方能真正形成。通过知识脉络的梳理和笔者的点拨,学生逐渐认识到:推动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因素,既有战争的影响,也有和平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既有先进文化吸引下统治者的主动变革,也有民间自发的互动。学生从不同向度认识民族交融动因的过程中,思维的广阔性和敏捷性得到了开发和训练。

多种因素推动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为了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深远影响,笔者为学生探究提供以下材料。

材料三:陈寅恪先生有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苏秉琦先生也有相关论述:“‘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北方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之所以着眼于北方民族交融审视其历史意义,主要基于北方的民族交融频率更高、层次更深、更具代表性、影响更深远。事实上,正是得益于民族交融,北方政权不断壮大,从而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并且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命,使中华民族拥有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民族心理和胸怀拥抱未来、拥抱世界,迎来隋唐的盛世局面。

综上,在《纲要》教学中做“加减法”,既需要聚焦历史学科素养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放手发动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需要勇于求变、另辟蹊径,选用典型材料,采用新颖形式,运用适切方法,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拙文仅为笔者对新教材教学肤浅的一孔之见。开创新教材高中历史教学新局面,我们一线教师既责无旁贷又任重道远。

【注释】

[1][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5、50页。

猜你喜欢
交融纲要民族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真美
MINORITY REPORT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交融的独特优雅
民族万花筒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