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志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少年学习党史教育提出了要求:“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习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2]。可见,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不能满足于知识的记忆、能力的培养,而是着眼于形成固定的观念与意志,最终落在行为与表现上。初中历史课堂是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以《科技文化成就》为例,谈一谈如何基于学生经验开展党史教育,确保党史教育学习效果。
一、学生经验的理论基础
叶澜教授认为:“现在,大多数老师研究学科内容的意识远远强于研究学生的意识,但是恰恰只有研究透学生,把握住学生的成长状态,才能做‘人师,才能真正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3]长期以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是教育界的共识,只是“究竟如何研究学生”,却缺乏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经验的研究可以推动研究学生更加深入。“学生经验”的概念来自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4]。按照该理论,党史学习教育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理想的课程,确定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党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二是正式的课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党史教育的内容有八年级上册部分、八年级下册全册共30多课内容。三是教师理解的课程,如教案、教学设计等,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四是实行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即课堂教学;五是经验的课程,即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实实在在进行并获得体验的课程。古德菜德认为,经验的课程是所有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是被内化和个性化了的课程,它是对课程组织的最终检验,关注每一个学习者究竟受到怎样的影响。对学生经验的重视和“学情分析”有区别,学生经验不仅仅是备课的重要参考,更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依据。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向是否正确、要求是否贯彻、效果是否彰显,检验的标准就是看经验的课程中学生获得了什么。
二、收集学生经验的路径
根据对教师的调研,多数教师在面对“关于本课内容学生的真实想法是什么”的问题时回答不上来,对于如何收集学生经验也不太清楚。获取学生经验的路径主要有教材分析、课堂提问、小组交流、练习、作业、测验等等,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转向“以学为中心”,突出课堂互动、重视学生练习。以《科技文化成就》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粤教翔云数字教材查看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过的相关内容,本课所涉及的内容中,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经学过很多,如下页表所示。通过分析以上信息可以发现,关于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两个子目的内容,学生不僅学过了,而且很多内容比历史教材还要详细。这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启发是:首先,可以分配更多的教学时间在第三子目“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度理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历史。虽然学生对很多史实都比较熟悉,但都是碎片化的,很难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建立联系;第三,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实现党史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学习党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奋斗历程,探究党和国家如何发挥制度优势,取得伟大成就,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当然,其他学段、学科的教材中有类似的内容,不等于学生都“学过了”,即使“学过了”也不等于“学会了”,而且学生的学习程度还存在个体差异。除了教材之外,学生还有多种学习方式和信息来源,所以仅凭教材分析并不足以判断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需要结合问卷调查、课前小测或者口头调研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生经验信息。
获取学生经验要注意两点:首先,收集学生经验并非只是在备课时才做,而是要贯穿教学评的全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信息所反映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其次,收集学生经验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之间有何区别。教师要通过研究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做题以及学生的表达中对某知识点、某些问题的理解与教师的理解有何区别。
以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某班学生为例,经过引导性谈话,结合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对以下问题存在疑惑,兴趣较大:
“两弹一星”的“两弹”到底是“原子弹、氢弹”,还是“核弹”和“导弹”?
我们平时食用的大米中属于杂交水稻的有多少?
新中国的科技研究条件具体艰苦到什么程度?
我国是怎样靠自己的努力研制出“两弹一星”的?和西方的研制过程有什么不同?
在我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体制发挥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牺牲个人利益,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我国的科技成就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处于什么地位?
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有多大?
这些问题都是本课学习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我们还发现,关于本课内容中的科技成就,学生虽然较为熟悉,但是只是有大致的印象,无法有条理地列举出来,也无法和特定的历史时空结合起来。这说明,对于科技成就方面的史实,可以设计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学会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自主安排巩固复习。
三、基于学生经验的党史教育教学设计
依据课标,结合对学生经验的收集,对本课内容设计进行了如下调整:
1.参考学生经验设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通过表格工具,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制定计划,自主管理对新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的识记。(2)通过中西对比,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科技研究条件的艰苦,学会把史事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3)通过史料探究,分析新中国科技文化成就取得的原因和意义,树立“四个自信”。(4)通过小组讨论,结合新中国科学家的事迹,探究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根据学生经验改进教学流程
情境创设:2019年以来,美国为了打压中国,阻止中国崛起,加紧了对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制裁和打压,涉及高端光刻机、芯片、核心工业软件等多个关键领域。对此,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宣布,美国针对中国的“卡脖子”清单将变成中国的科研清单。同学们,中国科技本就是在别人卡着脖子的状态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封锁、贸易禁运、军事围堵、外交孤立从未停止过,但是新中国还是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又是如何取得的呢?这对于我们预测当今中国的科技发展前景又有什么启发呢?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本课内容。
任务一: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归纳新中国科技、文化取得的成就以及影响,并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制定针对该内容的自主复习计划。(对应目标1)
任务二:以原子弹的研制为例,通过分析史料,对比中美两国科研条件的区别。通过探究“两弹一星”研究过程的相关史料,分析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和影响。(对应目标2、3)
任务三:通过小组讨论和分组展示活动,结合钱学森、邓稼先、杨利伟、袁隆平、屠呦呦的事迹,为他们撰写“颁奖词”,探究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面对当下的世界形势,谈一谈作为一名中学生,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对应目标4)
任务四: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双百”方针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结合教材,谈一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对应目标3)
总结与反思:如何通过表格对较为零碎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本课的学习内容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哪些优越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调整。比如,学生对于任务四中“谈一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他们缺乏思考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如果分解成“什么是文化自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什么需要有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表现在哪些地方?”“坚持文化自信与学习和借鉴他国文化有什么关系?”之类的问题,学生就有话可说了。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学生就能学会将问题进行分解,从而正确解答。
3.依据学生经验检验目标达成
课后,应该通过课后练习、变式训练、抽查交谈等方式继续收集关于学生经验的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在后续的课程中继续完善。比如,学生在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对自己的识记进行管理时,需要不断探索,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方案,从而达到优化时间投入、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教师不能只关心“党和国家的要求是什么”、“教材的内容是什么”、“我的教学设计是什么”,而是要把重心放在“学生在想什么”。基于学生经验的党史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追问自己以下问题:从党史教育的角度出发,学生需要达成什么目标?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学生哪些方面还没有达成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什么学习活动达成目标?学生有哪些想法和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总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作業和评价,更要研究学生的经验,这样才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注释】
[1][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6、9页。
[3]欧阳敏:《教育家给教师的建议》,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0页。
[4]贾玉霞、姬建锋:《教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