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

2021-10-29 22:51张昕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古埃及初高中帝国

张昕

长期以来,至少在《中外历史纲要》投入使用之前,历史教学在初中与高中之间存在严重的断层。初中教材一直坚持通史体例,而高中教材则存在不同学校选择不同版本教材的现象。诸多教材的版本,存在诸多的体例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应当为高中历史教学做好奠基,而高中历史教学则应当在初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高中的专题史体例与初中的通史体例,让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衔接上存在巨大的难度。

伴随着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中外历史纲要》的正式使用,终于让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学在体例上实现了通史同步。这也让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学衔接,拥有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对于同时拥有初中与高中的中学而言,在同一个核心素养指导之下,初高中历史完全能够实现立意和知识的一体化教学。这对于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初、高中的教材来看,初中部编版教材更加重视知识的广度,每一课的设计架构完整而详细。而《中外历史纲要》作为高中教材,则充分体现了高中历史的深度,每一课的知识量凝练而紧凑,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讨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时,不可回避的,就是知识的互补和教学思路的贯通。

一、初、高中教材当中的“古代帝国”

世界上古史中的古代帝国,在部编版初中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一课,但相关知识在九年级下册的1—5课均有涉及。而在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则将不同时期分布在欧洲、北非和西亚的“古代帝国”进行了高度的整合提炼,最终形成了单独的一课,即《古代世界的帝国和文明的交流》。除了知识点分布的不同,二者在侧重点和深度上亦不可同日而语。

(一)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强调“个性”

虽然没有单独一课来探讨世界上古史中的帝国,但古代帝国却如影随形的出现在九年级上册的1—5课。从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的古埃及,到两河流域的“四方及所有阿卡德和苏美尔人民的王”[1]——汉谟拉比统治下的巴比伦王国,从昙花一现的亚历山大帝国,再到辽阔的罗马帝国,“帝国”在每一课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纵观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和第二单元,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为古代亚欧文明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而“帝国”扮演了每一个文明兴起过程中最为个性化的部分。虽然教材在字里行间也提及了各大文明之間的早期联系,但是从古埃及的壁画到古希腊的雕塑,部编版教材依然将强调文明的多样性作为重点。

(二)《中外历史纲要(下)》:统合“共性”

初中教材零散分布于各课程当中的“帝国”,在高中教材中被高度的整合到了一起。在高中《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一课中,教材将文明发展与帝国兴起的历程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农耕的发达促成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亚述等农业文明的拓展,也促进了波斯等“世界帝国”的崛起[2]。而帝国的形成,又加速了文明之间的往来。

在具体介绍上古史的帝国时,教材专门选取了具有继承关系的三大帝国,即波斯、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通过对这三大帝国的系统介绍,高度概括了这一时期各大帝国的共性:农耕为本、版图辽阔、中央集权、官僚体系、交流密切。可以说,高中教材中更加强调知识的集成化。

二、“帝国与文明”的初、高中教学衔接

正如上文所对比的那样,初中与高中教材在同一教学主题的设计上,因为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区别而差异明显。但如果想要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一体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势必要在立意上和知识上完成对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一)立意衔接:初高中一体化

尽管在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教学立意上,初高中都处在“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指导之下,为了培养相同的核心素养,初高中教学完全可以实现立意一体化。以下两种思路,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可以作为合理的教学立意。

1.多样化的文明

在初中部编版教材中,世界古代文明被按照地理位置来划分。教材安排了相当多的篇目来解读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不同时期、不同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的古代文明,缤纷的壁画、文物和地图所反映出来的,就是文明的多样化。正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说的,通过对世界古代史的学习,帮助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荣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3]

而同样的内容,在高中教材中虽然侧重于发掘文明与帝国的共性,但无论是课本上引用的亚述和波斯的浮雕,还是在“史料阅读”和“历史纵横”等栏目的补充材料之中,都能够看到各帝国体现出的多样特征。换言之,无论是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都非常重视“史料实证”这一“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4]的运用。

因此,文明的多样化可以被视作初高中教学中共同的立意。

2.文明共同体

世界文明是充满多样性的,但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一个文明形成之初,其人民往往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粗悍,具有流动性和扩张性。”[5]但正是这样莽撞的互动,促成了最终文明之间的交融。

关于文明的交流,初中教材中的希腊罗马建筑风格的融合、古埃及对罗马历法的推动,高中教材中希腊与古埃及艺术的互鉴、腓尼基字母文字的传播以及汉朝与罗马的海陆往来,都说明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充满了各民族、各宗教、各种文化之间的竞争互补。”[6]

因此,在初高中教学中,共同引导学生理解文明互鉴的重要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立意。

(二)知识衔接:奠基与拔高

想要实现初高中的教学一体化,从整体上把握初高中的教材设计和知识点分布是重要的前提。通过对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和《中外历史纲要(下)》两种教材的对比,找寻二者的结合点,“初中历史知识要为高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做铺垫”[7],而高中教学除了进一步的拔高,还应当对初中阶段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再总结。

1.农耕与“帝国”

正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和文明的交流》中的学习聚焦所说,农耕文明的能力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而帝国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张了农耕文明区,最终,“无论是在印度,还是苏格兰,农耕文化都是最终的胜利者”[8]。所以,在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中,都应当强调“帝国”形成与农耕文明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

在初中教材当中,所有的帝国,从古埃及到罗马,都没有明确阐述帝国的形成与农耕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初中教学中,很难让学生理解“农耕文明的拓展性最终缔造帝国”这一道理。因为教材在每一课当中都阐述了每一个文明形成所拥有的地理环境。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古代埃及》为例,开篇即介绍了古埃及所处的尼罗河流域的良好农业条件。而在课本中专门出现了“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思考。事实上,这一问题的答案,同样也是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开疆拓土的原因——“尼罗河的赠礼”造就了古埃及灿烂的科技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古埃及“从叙利亚高地绵延至苏丹沙漠”[9]的帝国。

由此可见,在初中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帝国的兴起,是农耕文明繁荣的硕果,是水到渠成的。

2.世界的中国

高中教材的设计往往将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非常重视中国与世界历史的融合。在《古代世界的帝国和文明的交流》的第三个子目中,教材将罗马与汉朝视作“丝绸之路”整体中的两个组成部分来看待。这种全球史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历史观。

而初中教材在世界古代史中虽然没有提到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但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中外历史的横向对比。比如公元前4世纪,当埃及和亚洲西部经历着亚历山大带来的文化剧变时,亚洲的东部,战国时代的中国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政治大变局。比如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2世纪,欧亚大陆上“中国手工制造的丝绸可供地中海附近城市的权贵富豪穿戴,法兰西南部生产的陶器能够出现在波斯湾,阿富汗北部的建筑雕刻着希腊文字”[10],整个欧亚大陆已经在经济文化上紧密相连。

3.互补的地图

虽然学情不同,但在统一的核心素养指导下,初高中教材中都使用了大量地图,来实现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而对比部编版初中教材和《中外历史纲要》,不难发现,初高中教材在讲授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时,使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帝国形势图。既然拥有如此相似的地图,初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地图,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亚历山大帝国或者罗马帝国的疆域有清晰的认识。而高中教师则可以以这些地图为载体,唤醒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记忆。

除了相同的地图之外,在初中教材中还使用了《古代埃及示意图》和《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高中教材使用了与初中教材中类似但是范围更广的《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这些地图在事实上让初高中教材中的知识互补且贯通。

无论初高中的教学目标差异有多大,相同的地图,往往能培养出相同的时空观念。

三、总结与展望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课题。这一课题的实现,需要一线教师长期探索。想要完成初高中教学的一体化建设,并非一日之功。本文充分结合了初高中现行教材当中有关“帝国与文明交流”的课程,分别梳理了初高中关于本专题的课程异同,并在提出共同立意的前提下,探索了初高中教学中可能存在的衔接点。但是研究范围却略显狭窄。

从长远来看,在高中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推广实施之后,初高中教学之间的体例障碍消失,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势必会更加靠拢,相互弥补,最终形成一盘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付出长期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去探索,但为了给学生构建起更加完整的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也为了更好的培养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注释】

[1][美]芭芭拉·A·萨默维尔:《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诸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46页。

[2]Pierre Briant , From Cyrus to Alexander_ A 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 Indiana Eisenbrauns, 2002. P.165.

[3]肖川:《義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61页。

[4]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2页。

[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296页。

[6]周刘波:《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70页。

[7]郑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66页。

[8][英]安德鲁·玛尔:《BBC世界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7页。

[9]Anthony J. Spalingerl: War in Ancient Egypt: The New Kingdom, New York: Blackwell Publishing, P.133.

[10][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2页。

猜你喜欢
古埃及初高中帝国
新高考模式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究
古埃及艺术
皮克斯的动画帝国
Super Science走进科学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源于“古埃及三角形”,终于“黄金比”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六 大不列颠空战(下)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四 战争魔影(下)
古埃及数学
“帝国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