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冰杨
摘要: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而职业教育肩负着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时代使命。面对乡村人力资本存量偏低、增量不足的现实挑战,职业教育应着力从理念维度、制度维度、培训维度进行再思考,更好地发挥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鼓励各地遴选一批高职院校,加强建设涉农专业或开设特色工艺班,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可见,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进而促进乡村高质量振兴,是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
一、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功能定位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职业教育则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工具与手段。[1]与侧重于培养学术型、科研型人才的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着力于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因而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一是从市场导向看,职业教育适应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类型的需求。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所需人才更具有多元性、高素质等特质,主要可以概括为农村实用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产业经营人才和农村管理复合型人才等四类[2]。二是从资源导向看,职业教育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优质资源。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职业教育无论是专业分类、课程设置,还是生源引进、师资建设,都应围绕夯实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基础为基点,进而实现其教育功能的三个重要转变,即:从着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转向同时为返乡人员创业提供服务,从着重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转向同时为留守乡民和乡干素质提升服务,从着重促进新生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转向同时为留守农民人力资源再开发服务[3]。
二、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前,乡村人才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与大量外流,导致乡村“空心化”“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掣肘,亟待职业教育发挥优势迎接挑战。一是乡村人力资本存量偏低,有效开发不足。一方面,乡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仅占8.3%,小学及以下的占43.4%,实用型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的7%[4]。这种文化程度结构显然难以符合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乡村劳动力技能素养亟需提升。近年来,我国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计划取得一定成效,但职业农民的整体技能仍然较低,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距甚远。而职业教育也需要克服培训内容单一化、培训缺乏系统化与持续化、培训针对性不强、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等问题。二是乡村人力资本增量不足,稳定来源狭窄。一方面,乡村人才单向外流加剧人力资本严重短缺,其中尤以乡村医生和乡村教师流失最为突出。另一方面,增量人力资源主要由年少阶段的潜在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转业军人和返乡大学生等群体构成。并且,受政策等因素影响,乡村缺乏持续稳定引进人力资本的吸引力。[5]
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向
在理念维度上,构建城乡融合的大职教体系。乡村人才振兴要树立城乡高质量人力资本互补、共生发展的新理念,将乡村人才振兴视为城乡职业教育的共同使命。为此,应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以县域职教中心为主体构建更富有活力和持续力的大职教体系。具体而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构建:一是以县域职教中心为主导,统筹组织管理、共享师资设备、协同开发生源等,形成县、乡、村三级人力资本培育网络体系;二是强化多元主体参与,尤其要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主体职能,形成多元参与、相互补充的乡村人才培育共同体;三是延伸职业教育服务功能,注重训前、训中、训后全过程的持续跟踪服务,形成职前培养、在职培训、训后服务于一体的乡村人才培育链。[6]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职教体系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在制度维度上,释放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红利。为保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国家颁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关于加强雨露计划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见》等政策,从宏观到微观层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在全面推进乡村高质量振兴战略下,对制度供给的科学化、精准化要求更为迫切。比如,在制度内容方面,科学制定職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细则,包括项目细则、过程细则、主体细则、督导细则等,促进政策精准落地。
在培训维度上,增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精准高效性。基于乡村人才成长规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精准定位、靶向发力,完善乡村振兴人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瞄准重点人群,精准高效培育乡村人才。乡村振兴需要多层次、多类别的实用型人才,具有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针对返乡就业创业人员、乡村治理人才、乡村工匠、后继新农人等重点群体,应分类、分级、分层设置课程和实施管理,加强培训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打造“产业+”融合型课程体系,精准高效开发培训内容。顺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应积极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教师、教程、教学对接乡村一二三产业要素,打造“产业+”课程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培训课程包等办学模式,实现乡村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相连相通,[7]为乡村振兴培育专业化、技术化、复合型的高素质乡村人才。
参考文献:
[1]瞿连贵,石伟平等.乡村人才振兴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实践指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
[2]王柱国,尹向毅.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类型、定位与模式创新——基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
[3][5][6]马建富,蔡巧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作为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18).
[4]骆沙鸣.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N].人民政协报,2018-9-17.
[7]欧阳修俊,谢水琴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逻辑与路向[J].当代职业教育,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