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飞
摘 要:班会是初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科目的学习是为了保证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班会的开展则是為了实现人文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制定不同的班会主题开展班会,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进步和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班会;班会设计
教书育人要注重细节,学生的成长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其个人意识才能得到有效的建立。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务工或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不具备监护能力且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班主任将留守儿童作为班会主题的主体,让学生对社会现象有更多的了解,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以建设祖国为学习目标,发奋学习,提升自我。
一、目前我国初中班会开展现状
(一)班会主题随意,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许多初中班会的开展都是走马观花,教师直接下达与学习相关的任务,并未将学生视作班会中的主体,更不存在与学生建立平等沟通。这导致班会的开展缺乏针对性,没有表达出应该重点突出的内容,学生也不重视班会的开展,因而不具备纪律性。
(二)班会教育功能未得到重视
班主任对班会的教育功能不重视造成了无法借助班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部分学生更是将班会当成了放松课,参与班会期间态度不端正,也未进行认真的自省。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班会开展有效策略
(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班会主题
班会的开展应当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基础,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解决学生的问题,开展德育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小,个人意识与价值观的建立并不成熟,且对教师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无法形成正向的个人观点[1]。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会,以激发学生的某种意识或培养学生的某项能力为班会主题,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例如,在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班会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留守儿童的话题展开德育教育。教师:“同学们知道留守儿童吗?伴随着国家发展越来越好,我国留守儿童的占比正在下降,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像你们年纪一样大,甚至比你们小的孩子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家可知道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都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吗?请看这段视频。”教师为学生播放留守儿童自己洗衣、做饭的视频,意在让学生了解与自己年龄相当,甚至比自己还要小的孩子,已经能够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意在让学生反思自己。教师:“同学们,视频中的孩子就是留守儿童之一,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他们要自己洗衣做饭学习,但是他们从没有怠慢过学习,也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他们也依旧用乐观的生活态度自己照顾好自己,认真地对待每一课的学习。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因为他们很明白,父母远离家乡就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想为自己提供更优渥生活的父母,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照顾好自己,认真地学习,就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具有针对性的班会主题能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良好的引导与培育。
(二)充分发挥班会的教育功能
初中学生玩心重,自我意识发育不完全,很容易在某些事情上失了分寸,教师应当借助班会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班会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步和发展。班会的开展形式应当是多样的,这不仅能为学生带来新鲜感,还能让学生在不同主题、形式的班会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与社会阅历[2]。班会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有效、平等沟通的绝佳时机,也是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困难的绝佳时机。教师应当考虑并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会中学习到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教师要让班会成为发现、挖掘、强化学生潜力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找到自我价值的途径,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进步。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道德思想水平。例如,开展“像XX学习”的朗诵活动,让学生以赞美他人为主题创作相应的文章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统一的创作标准。例如“像独立自强的留守儿童学习”、“领悟留守儿童的独立精神品格,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内容,意在让学生在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处境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加地自立自强,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赞美留守儿童的坚强与乐观。结束朗诵活动后,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朗诵稿件上传到班级圈中,意在让家长适当地放手,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促进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建立。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班会,班主任都要以德育教育为主,创设贴合学生生理特点的形式及内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班会之中,
结束语: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班会主题,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良好的引导与培育。充分发挥班会的教育功能,能帮助学生获得寻找自我价值的途径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建立,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相应的进步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太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主题班会设计的结合点[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013(026):96.
[2]孔敏娟.班本课程对中学生自我管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教师版),2019,(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