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1-10-28 11:42傅京陈静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提问阅读教学

傅京 陈静

【摘 要】本文结合一节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从文本和学情的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来探究基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优质提问对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如下教学策略: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合理运用文本图片观察预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把握文本细节提取信息,提升学生思维的系统性;提炼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刻性;读写结合,迁移运用,体现思维的创造性。

【关键词】提问 阅读教学 思維能力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还要进一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思维的桥梁。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质量与学习效率息息相关,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教师精心设计合理、适切的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他们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文以沪教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9 Reusing things的阅读课为例,从文本和学情的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来探究基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优质提问对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文本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类小故事,教学内容为Module 3 Things we do Unit 9 Reusing things 中的Look and read The journey of a plastic bottle。此单元的核心话题是物品的再利用,本课从一个塑料瓶的视角介绍了它被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为了让文本故事中小塑料瓶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对故事内容做了一些简单的整合和修改(见图1和图2)。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口语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较强,对科普类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通过问题链驱动,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解决问题。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应当简洁高效。教学伊始,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用塑料瓶做成的日用品,设置了开放性问题:“What do you do with the bottle after drinking?”让学生发散思维,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塑料瓶的用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快速引入本课主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之后,教师拿出一件T恤衫,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感知T恤衫和塑料瓶之间的差别,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教学片段一】

T: Today we will share a story about a plastic bottle. Lets meet Billy.

Ss: Hello, Billy!

T: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Billy?

S1: Billy, Where did you go?

S2: What did you do?

S3: How can you change into a T-shirt?

【分析】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是儿童感知事物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出示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物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读前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提问,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合理运用文本图片观察预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预测是英语阅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策略。本环节,教师运用图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What do you see? Where is Billy?Where did Billy go?”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片,预测Billy去过哪些地方,随后快速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小组讨论,加工概括,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敏捷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把握文本细节提取信息,提升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读中环节是学生学习文本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内在逻辑主线,设计能在文本中起主导和支撑作用的主干问题,如:教师首先通过问题“Where did Billy go?”引领学生快速泛读文本并圈出Billy经过的地点,了解故事脉络。在精读环节,教师通过图片环游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第一、二自然段,思考问题:“What did the woman do to Billy?What happened next day?”通过给动词画线的学习策略,理解并梳理出Billy是如何到达这些地方的,让学生快速掌握段落大意,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设置了开放性问题“What did you do with the bottles after drinking?”让学生分享自己喝完饮料后处理空瓶子的方法,为学生之后的讨论和写作奠定基础。

教师让学生继续观察课本图片,通过问题“Who found Billy?What did he do? What happened in the factory?”引领学生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和观看视频,进而理解文本。读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粘贴关键信息词条,并复述瓶子在工厂里被做成衣服的过程。学生在情境中使用所学语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找出塑料瓶的成分标识。多媒体呈现瓶子底部的字母和衣服标签上的单词(见图4),让学生对比讨论塑料瓶可以变成衣服的原因。

【教学片段二】

T: What do you see at the bottom of the bottle?

S1: I see the number “1”.

S2: I see the letter PET.

T: Look at the element of the T-shirt, can you show the key letters of the word “Polyester”?

Ss: PET.

T: Why could Billy become a T-shirt?

S3: Because PET is polyester.

S4: They have the same ingredient.

T: Actually, different plastic things have different ingredients. The symbol with the number 1 stands for Polyester.

【分析】教師通过提问、追问、实物观察、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感知、内化和运用语言。教师利用实物、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塑料做成布的过程,了解“聚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最后,教师播放文本完整视频,引导学生借助板书(见图4)复述故事。

【分析】在阅读理解中,厘清文本中的逻辑关系是文本理解的首要任务。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使阅读材料中的各种逻辑关系可视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同时培养学生对逻辑关系的敏感性。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整体感知所学内容,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

4.提炼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刻性

开放性问题是指答案不唯一的一种提问方式。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积极想象,主动参与互动,从而解决问题。开放性问题强调学生的主观认知,每个人的见解不尽相同,这有利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读后环节,教师提出了分析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片段三】

T: What do you think of Billy?

Ss: Billy is useful/ great/ lucky...

T: What would happen to Billy if the cleaner didnt find him?

S1: Maybe Billy stayed with other rubbish in a dirty place.

T: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S1: We can do rubbish sorting in our life.

S2: Many waste things can be useful.

T: Sounds good! Recycling is a good wa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hat else can be recycled or reused in our life?

S3: We can use a waste paper to make a paper plane.

T: There is a lot of rubbish in our life, but only a few things can be recycled, so recycling is great, we also need to reuse and reduce.

【分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发展思维能力是语言课程的基本任务。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塑料瓶的可循环性,还要让学生去思考塑料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垃圾分类的意识。

5.读写结合,迁移运用,体现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侧重求异、求新、不墨守成规。教师通过问题和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其他可回收物品的思考,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相结合的读后小组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支架型写作。(见图5)

【分析】输出是语言运用的具体化,没有输出,就没有语言运用,也就没有交际。教师补缺语境,提供语言支架,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启发,发挥想象,讨论并写出其他可回收物品的旅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结束语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方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了问题设计的切入点,也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精髓。教师应该立足学情、基于文本,结合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优化问题设计,创新教学活动,关注提问质量,把文本学习的过程变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文本,积极主动思考,表达真实想法,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从而达成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青.语篇教学中利用提问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8(1).

[2]苏瑞锦.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方式探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7(40).

[3]韩宝成. 整体外语教育及其核心理念[J]. 外语教学, 2018(2).

猜你喜欢
提问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