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新闻学在新时期的价值回归思考

2021-10-28 07:19黄萍萍
今传媒 2021年10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

摘要: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新闻院校愈加重视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传统的理论新闻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弱化了,本文立足于此背景,讨论理论新闻学式微的原因,从提防技术漩涡、强化媒介素养两个角度阐明新时期理论新闻学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理论新闻学的教育创新。守正且创新是新闻学教育与新闻学人才面对不确定性未来的基本磐石。

关键词:理论新闻;媒介素养;价值回归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0-0144-03

理论新闻学是新闻学科体系的筋骨脉络,是有关新闻学本源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思考,与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一起构成新闻学科体系的“小宇宙”。在当前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新闻院校倾向培养新闻实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增加新媒体技术课程、重视新闻实务课程,而新闻理论这一基础性的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

一、理论新闻学被忽视的原因

(一)长期以来“新闻无用论”的持论伤害“新闻无用论”的持论者认为新闻学“术多学少”,不具备理性科学的特征,认为新闻学即便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无用学问。这种观点的存在和蔓延,使得新闻学的学理研究不被重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挫,学生也普遍认为新闻学科中的理论学习无用。“新闻无用论的要害无视了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社会科学学科的现实存在,否认了新闻学的理性价值和学术地位”[1]。

(二)新时期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市场导向

有调查显示,新闻学专业成为最难就业的十大专业之一,在个别省市甚至被教育部门亮了“红牌”[2]。究其原因,传统主流媒体的岗位设置几乎处于饱和状态,每年能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少。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新闻学子走向了自媒体舞台,自媒体对新媒介技术的使用敏感性更强,要求也更高。新闻院校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地就业,自然在培养设计中更加重视新媒介技术教育,逐渐降低了对理论新闻学的关注度,因此,理论新闻学愈来愈成为新闻学教育中的背景板。

二、新时期理论新闻学的价值回归

(一)谨防陷入追赶媒介技术的漩涡,重拾理论新闻学的本真意义在新闻学教育中,如果只是着眼于媒介技术应用,那么不可避免的情况就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加速迭代,在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充分地教授某一种技术或构建某一种技术的教学体系时,这种技术可能已经更新换代被抛弃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让人在应付中疲于奔命,而且让人与教育的真实问题擦肩而过。

因此,在媒介技术的学习热潮中,我们应剥离表象,不恐慌,不盲目。呼唤理论新闻学的价值回归,不是对媒介技术教育的否定,而是希望理论新闻学从模糊已久的面孔中重回人们的视野,发挥其最初蓬勃的生命力。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作用就是将那些沉睡于学生灵魂中的知识唤醒,让学生在事物本来的地方就其本身看见其本相。在关于教育的理解和阐释中,诸如唤醒、传递、影响、塑造、促进、培养等词语指向的就是这种转化。理论新闻学锻炼的是学生的智识,思的深度决定着经验的深度、意义的厚度和教育的高度,思得越深,人就越不容易停留在媒介制造的幻象中,人自身行动的根基和依据也就更加牢靠。

(二)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需要更高的理论新闻学素养在当前新闻学的就业背景下,一方面,以致力进入传统媒体为目的的学子必须要比其他人具备更高的新闻使命感、职业角色认知、职业规范伦理等,因此理论新闻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大量新闻学毕业生投身自媒体,反过来自媒体也青睐新闻学毕业生,这是因为新闻学子往往具有更高的党性意识、群众意识、新闻敏感性、调查意识、真实性意识等,有利于自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避免政治意识形态错误、发现引发受众好奇兴趣的选题、并身体力行地进行资料搜集与真实性核对。

新闻人才的加入是对自媒体行业的一次血液升级,它把传统新闻业内容生产过程中累积的智慧带向野蛮生长的自媒体平台,极大地改善了过去自媒体中内容浮夸、虚假、抄袭的现象。在近年來多起社会重大事件中,有不少新闻都首先发声于优质的自媒体平台。有许多知名自媒体从业者,亦是新闻学出身或是从新闻行业转向自媒体的成功者,例如,曾任《外滩画报》执行主编的徐沪生创办了短视频公众账号“一条”、曾任《焦点访谈》和《新闻会客厅》主持人的张泉灵创办了漫画自媒体“混子曰”、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的王晓磊创办了读书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

与此同时,也不乏有自媒体从业者利用人性隐秘的弱点,撰写一篇篇直指人心弦晃动的10W+爆款文章,在这般诱人的“蛇果”面前,有人最终失去了伦理底线,坠入违法的深渊,失去了一位媒体人的信念和操守。例如,马凌在媒体离职后创办了“咪蒙”公众号,“咪蒙”系列文章以第一人称为视角,擅长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经历的,具有冲突性、矛盾性的事情,引发观者的激昂、愤怒、焦虑情绪,观者在这种高涨的情绪中怒写评论、怒转文章,最终扩大文章的传播范围,提升文章的阅读量与转发率。在一次次这样的“甜头”之后,咪蒙的文章越来越具有“战斗性”,进一步偏离了人们实际的生活体验与认识,甚至挑唆两性矛盾对立,最终在受众的多次举报与官方的约谈中以全网、全账号被封号为结局。饶是“咪蒙”在后续的转型中试图以漫画、视频的新形式为转型突破口,也获得了“回光返照”般的阅读效果,但其生产的内容中所包含的不实的、价值观错误的部分,却仍然无法减缓其走向覆灭的步伐,这即反映了媒介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正确和坚定的伦理信仰,那么再绚丽的表现形式也是空中楼阁。

在新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最终是流向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受众与媒介使用者,新媒体环境的特征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而媒介素养正是理论新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即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总体来说,媒介素养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即认识大众传媒的能力、对大众传媒批判的能力、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由于以手机、平板为代表的新媒体终端以及以微信、微博、各种APP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新媒体的使用已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问题在于如何认识新媒体、如何保持对新媒体的批判。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并不是对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机构经过选择、把关、编辑之后呈现出来的产物,而受众往往注意不到这一点,从而将大众传媒的内容当作现实环境来对待。这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亦是理论新闻学的重要内容,它揭示了媒体呈现内容的幕后真相,告诫用户不要轻易把网上的所听、所看当作现实,更重要的是保持自己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三、理论新闻学的教育创新

(一)教学内容:坚持经典理论与前沿知识相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提出了守正创新的口号,教育创新的前提是传承经典,这是文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丢弃传统,就是自断根基,新闻学教育要固本正源,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力量,讲述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其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诸多优良的品性”[3]。只有这样,新闻学教育才不会迷失在新媒介技术的追寻中,才足以迎接愈加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在质疑中成长,在对抗中坚守。

新文科建设还要求文科教育不断创新,否则必然走向枯竭。传统新闻理论已无法充分解释现代信息环境、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必须与时俱进。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理论不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应结合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起来对新时期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解释。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前沿理论知识也应该补充到理论新闻学的内容中,建立起更完善的新媒体理论体系课程。只有将实际情况与理论相结合,视具体情况去制定适宜的理论,才能为新时代的传播实践服务。

(二)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理论课堂,开展自助教学模式传统理论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教学模式较为单调乏味,新时期的理论教学课堂可采用学生自助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就问题自助进行预习、查询、学习、讲授、互评,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例如,让学生对热点文章或热點评论作分析点评,辨别其是理性的探讨,还是哗众取宠;是臆想的谎言,还是实践的真知;讨论其优点和缺点,挖掘文字现象背后的意义。学生就此分别进行讲授和互相点评,形成圆桌或半圆桌式讨论,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扮演引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认知能力、解读能力、理性调查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4]。

四、结语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日常生活、新闻学的培养过程、新闻学的人才流向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开始我们惊于新技术带来的变化,急于追赶它、掌握它,而随着新媒介使用方式、习惯、思维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了其仅仅有使用媒介技术的能力,而不具备认识新媒介、批判新媒介的能力。理论新闻学要解决的正是形成认知、培养规范、涵化素养的目的,这是新时期面对新媒体环境挑战的炼金石,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娟.当代新闻理论教育诉求的思考——谈基于理论与实践互动中的创新教育模式[J].青年记者,2017(33):95-96.

[2]姚琦.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理论教学的问题与方法探索[J].传媒,2018(14):81-83.

[3]胡正荣,冷爽.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就业现状及难点[J].新闻战线,2016(11):27-30.

[4]吴炜华,张守信.全媒体人才之业界需求: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3):154-161+168.

[责任编辑:艾涓]

收稿日期:2021-02-2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区级重点项目:“基于政校媒合作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2020JGZ148)。

作者简介:黄萍萍,女,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媒介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观察与培养对策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基于受众媒介素养的广播新闻节目创新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