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著科 丁建新
长文短教的重点是“教什么”,关键是如何取舍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前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明确“教什么”,进而作出取什么、舍什么的准确判断。如何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指导学生完成长课文学习任务的教学目标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的《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谈谈具体做法。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长达9页的课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面对这样的长课文,教师必须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整合取舍,引导学生长文短学。基于此认识,笔者从课文教学点入手,以点带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任务前置,安排课前预习
前置性学习是学习长课文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前置性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发现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自觉地带着问题听讲,提高学习效率。要想在短短的40分钟内教完《小英雄雨来》这篇长课文,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进行前置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预习时间,布置适量的预习任务。这样,课堂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省时省力。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实际,笔者要求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完成四个方面的学习任务:①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概括意义段的段意;②积累生字新词,读读写写;③圈点勾画文本重点内容,批注疑点或画出思维导图;④自主尝试解决课后习题。
在正式上课前,笔者通过小组长检查预习情况,以及笔者抽检预习任务单等方式,摸清学情,再针对具体问题调整预设的教学内容。这样,以学生前置性学习情况为起点,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授课中就能略去学生的“已知点”,着力解决学生的“困惑点”,引导学生解决文本的“重难点”,从而让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二、整体入手,把长文章读短
对于长课文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总体印象后,再指导学生探讨文章中需要深入研读的教学点。
教学《小英雄雨来》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把这篇长文概括成简短的几句话。为了让学生快速完成任务,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每一部分写了雨来的什么事,然后用简练的句子概括出主要内容。学生经过默读,很快从文本中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第一部分的“游泳本领高”就是学生概括出来的。当然,我们在概括文意的时候还可以更简练一些,只用一个词就告诉读者发生在雨来身上的事情,比如“游泳”。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明确: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可以直接借用文本中短小精悍的句子,这些句子甚至可以当小标题使用,如第一部分的“游泳本领高”这一内容也可以直接借用文本中的“望着妈妈笑”。最后,笔者放手让学生用这两种方式把全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如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上夜校读书”,也可以用“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概括。这样,教师给学生搭建问题支架,学生在问题支架的引导下就能很快把握文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再把几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把书读薄了。
三、找准切入口,落实语文要素
对长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尽量减少重复、无效的課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受到最大限度的思维和语言训练。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找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直奔重难点,突破重难点。
教学《小英雄雨来》时,笔者从文章的题眼“小英雄”切入,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并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笔者先设问:“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英雄?你知道的英雄有哪些?”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后,笔者又抛出一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雨来是一个小英雄?”随后,笔者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他掩护李大叔和与鬼子作斗争的情节,细细品读。这样,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很快理解了“英雄”的含义——机智勇敢、热爱祖国、不惧牺牲、仇视侵略者。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质疑解惑的欲望,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体现了长文短教。
对于像《小英雄雨来》这样的长课文,教师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根据长课文教学的特点和课时安排,找准恰当的切入点,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真正让长文短教成为现实。
四、扣点而行,聚焦重点句段
长文短教,除了找准切入点外,紧扣重点句段并加以重点分析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紧抓课文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对突破教学重难点、挖掘文章主旨思想和情感内涵大有裨益。
《小英雄雨来》中有两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三处有关还乡河景色的描写。像这样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段都有深刻含义,或突出情感,或前后呼应,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或深化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些句段的内涵,也就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对于文中两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笔者这样指导学生:两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分别出现在文本的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出现?学生稍加阅读,即可发现:第一次出现在夜校的课堂上,第二次出现在雨来遭受鬼子毒打时。对于“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出现”,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明确:出现在夜校课堂上,是给年幼的雨来埋下爱国的种子,出现在雨来遭受鬼子毒打时,是为了说明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正因为爱国,他才能做出掩护李大叔的举动,才能面对鬼子的软硬兼施,宁死不屈。可见,爱国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是一个英雄必备的品质。
三处还乡河景色的描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三处景物描写,然后提出问题:这些景物是哪里的?这些景物美不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物?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而且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解决。经过笔者引导,学生很容易从景物描写中体会到:这些景物是“晋察冀边区”的,这些景物清新美好,如花似锦,祖国大地上的美景岂能让敌人蹂躏?这也正是雨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不惧牺牲的感情基础。弄清楚了这些,学生对作者描写景物的意图就明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单位:丹江口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