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之美

2021-10-28 05:53邴远娥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纳言构段物象

邴远娥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文本解读能力。这项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决定教学的深浅度,也对教学是否有效产生重要影响。每一个文本,都有最核心的价值,打开这个价值的钥匙可能有多把,但最有效的或许只有一把。怎样找到这把钥匙,进而科学地组织教学呢?本期选编的两篇文章或许能给您一些启发。

散文《四季之美》出自日本作家清少纳言之手,选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全文结构与语言极简。品读此文像品一杯清茶,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一、简约之美

构段极简。文章紧扣“四季”,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用四个段落并列构成篇章。作者在写四季之前不写总起段,在文末也没有总结句,而是由春直接入文,用春的柔美、变幻做四季之美的序曲。随后,夏、秋、冬三季美景像流动的画卷依次呈现,自然流畅,所写景物呼之欲出。初读整篇文章,有一种不完整的感觉,但细读每段文字,想象画面,便会品出其中的味道:没有总起句的提示像画卷中的留白一般,留给文章宽广的背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由文中的美想开去,想象作者眼中的其他物象之美,再联想到读者眼中相关事物之美。在全文并列式构段的同时,每段又以总分的结构方式构段。段首一个总起句,分别为“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各段段首总起句之后,再选择几样事物细致描写,第二、三、四段结尾处各加上了一句作者的感触。四个季节、四个段落构段形式相似,结构清晰明了,内容简洁明白,简简单单,便把作者眼中的四季之美表现得朦胧、灵动、变幻,富有生命,而又带淡淡的忧伤。

读《四季之美》之后,与以往所学的写景类文章如《秋天的雨》《美丽的小兴安岭》比较,我们会发现:《秋天的雨》《美丽的小兴安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构篇,在文章第一段总起全文,随后的段落再具体描写景物特点,结尾处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继续阅读其他写景类文章,我们会发现篇章的结构大致都是总分总、先总后分、先分后总三种结构方式。像《四季之美》这类并列结构的文章,在小学教材中仅此一篇,这是对常见写景文章文本结构形式的补充。

语言极简。《四季之美》每段文字不多,没有像《秋天的雨》一样运用比喻等修辞,描绘出画面的艳丽,而只用描述性语言简洁地表达出生动灵性的画面。如“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33个字便将一轮红日从黑暗到冲破黎明前的那一瞬间生动地展现出来,似一位画家挥毫几笔,便勾出一幅恬淡的画面。画面的背景是广阔的天空,那一片红霞是天空中的点染,而“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的、红紫红紫”几组叠词轻松地将动态变化过程置于黎明静雅的背景之下。无边的“鱼肚白”点染上“微微的红晕”,似女孩子娇羞的颜面,白里透着淡淡的红色,美得让人心醉。在夏天的夜晚描写中,作者用“漆黑漆黑的、蒙蒙的”把夏夜的空旷与黑描写得栩栩如生。而那无边的黑暗中,点点萤光点缀夜空,既有朦胧之美,又给人心灵一线亮光与希望。这极简的语言是清少纳言的文学功力所在,也是她在繁杂的世界之中褒有清静寂定的心境所致。

物象极简。全文四个段落,作者以“无边的天空、黑黑的夜、夕阳与西山、白茫茫的雪地”为背景,似水墨画的底色,再选取普通的、微不足道的物象——“彩云、流萤、归鸦、大雁、风声、虫鸣、霜雪、炭火”为细致描述的对象。这些物象轻灵地点缀在背景之上,尽管每个物象都是动态的、变化的,但在静寂的、空旷的背景下,云的变化、虫的鸣叫、鸟的飞行等画面不是热闹、纷乱的,而是有序、孤独、寂寞的。每段文字都是一幅巨大的水墨画——背景空旷、静寂、幽远,色彩是淡淡的,而画中的物却清丽、灵动。读着文字,仿佛看到作者就在画中的某一个角落,静静地欣赏着眼前的美丽风景,也似乎感受到作者的心境是那么的幽远、深邃、祥和、雅致,有一丝淡淡的忧思涌上心头。但文章的情调不是悲悲切切的,而是借“红紫红紫的彩云、点点微光、一盆炭火”等清新雅致的色彩,给曲折的人生增添几抹温情、几缕阳光、几分力量。

二、灵动之美

《四季之美》所写景物,四个段落不是一直处在同一平面。作者巧妙地抓住时间的瞬间,以空间、感官的变化把极简的景物写得生动而有灵性。

文章按时间顺序,四个段落并列构文,看似结构相似,但作者用视觉的变化进行调节,相似中却不显呆板。她抓住“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时间轮回的四个关键点,利用“明——暗,黑——白,浓——淡”等色彩变化把简单的物象写得生动而有灵性。同时,描绘春夏秋冬时,视角不断变化。第一段着重描写天空——“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这是作者在远眺东方破晓。第二段,视线从遥望天空转向细赏眼前的近景——“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小小的萤火虫,微弱的光,只有在近处才能看得清晰。这两段,作者的描写重在眼观,而观的角度有空间的变化,也有角度的变化。第三段,作者融入视觉与听觉,先把視线引向半空——“那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读者可以跟随大雁与归鸦感受那一份团队的力量,感受那一份反哺的感动。接着,作者把视觉变成听觉,把观察点引向“那风声、那虫鸣……”第四段则从屋外清晨的冷写到室内暖暖的火炉。作者抓住特定的时间,采用视角的变化,一会儿把人的视野引向高空,一会儿又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地面。正因为空间的变化错落有致,视线的远近不同,才把极简的景物写得富有灵性,将寂静辽远的背景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展现出来。

三、纯净之美

读完《四季之美》,再读作者的随笔作品《枕草子》便会发现,作者所选取的素材大多是一些细小的、微量的、清淡的景象,都用像速写简笔画一般的淡淡笔调。清淡的物象是清少纳言敏锐的视觉、细腻的情感所致。尽管她曾经遭受家庭及婚姻的多重挫折,但从她的作品中总能看到清新明丽的色彩与文字,总能从文字中感受一份温暖与宁静,一份希望与力量。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字的清新雅致是清少纳言内心的折射。她的内心是纯净、高雅的,即使是让人讨厌的乌鸦,在她笔下也折射出反哺的温暖与感动。如果作者内心没有那份纯净的美,又怎能在笔下流露出美呢?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清少纳言的作品正是智与仁的相融。

本文的这三个特点是其他写景类文章所不及的。为此,教什么就不能仅仅落脚在单元语文要素“事物的动态描写”上,还可以从写景类文章的构文、语言,以及景与情的相融等角度引导学生分层阅读,读出文本表达的境界。对于文本的构段方式及语言特点,可与《秋天的雨》《美丽的小兴安岭》做比较,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构文的独特之处。在熟读课文内容、了解构段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感受作者静中取动、以深远的背景写动态的事物、突出景物灵动之美的特点,进而从读中感受这份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补充清少纳言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并透过文字,从旷达的背景中读出作者内心的那份优雅,以及向着光明、向着美好的心境。

(作者单位:宜昌市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纳言构段物象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加强构段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成功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勇气可嘉
课堂练笔,帮助学生过好语言表达关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清少纳言:山抹微云真意趣,少女情怀不敢忘
爱情开卷,我抄袭了那道本不属于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