漪江
课程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新学期开学之际,教育部举行2021金秋首场新闻发布会,就“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通报情况,提出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增强课程教材育人功能。
课程教材建设体现的是党和国家的意志,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保障。课程教材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是落实国家事权的必然要求,是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课程教材建设水平的本质要求。
课程教材要培根铸魂。培“根”就是要打好中国底色,铸“魂”就是要植入红色基因。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戰略布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课程教材应在推动创新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课程教材中对重大主题教育虽有所涉及,但存在碎片化现象。各有关部门、两会代表委员等多次建议加强各类主题教育,如中医药文化、京剧、武术、篆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与生命安全健康教育,涉及数十个方面。这些都很重要,但不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统筹设计。
重大主题教育如何进课程教材?教育部研究制定的系列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在“进什么” “如何进” “怎么教”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加强统筹设计是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要使主题教育的内容更加系统化,以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要培育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更要厚植学生中华文化底蕴,教育的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如何搞好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工作?希望本刊“议题”栏目提供的政策解读与地方实践,能为各地打开思路、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