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21-10-28 13:55姚志强何燕漪
教育家 2021年38期
关键词:进校园普及厦门

姚志强 何燕漪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与文化思想。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导传统戏曲进校园,并在全国十个省份开展了京剧进课堂工作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是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利好政策,力求通过让戏曲走进校园,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戏曲艺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同时营造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振兴戏曲艺术、传承民族文化。

在上述诸多政策纷纷落地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戏曲进校园”工作在现实中的开展依然举步维艰。在全国众多的戏曲剧种中,选择什么样的剧种、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具体让什么样的内容进校园?进校园与进课程的异同在哪里?采取校本课学习还是利用社团活动开展?外聘专家还是引进师资或请自有教师完成教学?诸多问题困扰乃至限制了“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师资选聘、课程构建、成果展示、教学创新等问题,影响着“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持续开展与良性循环。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戏曲艺术的最高学府,自2015年至今持续六年对厦门实验中学京剧特色发展工作开展合作与扶持,在跨区域合作模式、构建特色教学体系、突出成果展演展示、适时拓展“互联网+戏曲”普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希望对全国“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能够贡献一些方向与方案。

创新——跨区域合作,谋求戏曲普及教学新发展

随着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持续升温,全国各省市资源不平均、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日益凸顯,已经成为全国戏曲进校园工作的主要瓶颈与短板。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全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自2008年至今持续十余年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其中于2014年、2015年先后接受北京市教委委派的“高等院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及“加强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工作”,同时接受北京丰台区教委邀请,开展丰台区“戏曲进校园”工作,年度深度扶持戏曲特色基地校达到28所,全年覆盖中小学生达到万余名。

厦门实验中学所在的福建省是当之无愧的戏曲大省,有着诸多“活化石”美誉的戏曲剧种,但当地的京剧发展以及戏曲进校园普及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为促进厦门地区戏曲艺术教育的普及化、特色化,厦门市教育局统筹协调,自2015年起邀请中国戏曲学院与厦门实验中学合作开展“中国戏曲学院扶持厦门实验中学京剧特色发展工作”,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领域互补,促进美育教学、戏曲普及的协同发展,在增强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艺术认同感的同时培育戏曲人口。

2015年,“国戏”与“厦实”签署了首期六年的京剧普及教学合作,每年派驻4至6位专业教师常驻厦门,以京剧校本课程为主、戏曲社团活动辅助的教学模式开展戏曲普及教学。这既是目前“国戏”唯一开展的京外戏曲普及教学合作,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跨区域戏曲普及教学合作范例。目前,“国戏”与“厦实”的首期六年合作已经完成,即将启动新的六年合作。六年来,从“拉上手”到“拉住手”再到“拉好手”,两校的合作为“戏曲进校园”工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师资匮乏”、尤其是戏曲普及型师资匮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方向。

务实——精心布局,建立戏曲普及教学特色体系

搭建戏曲普及课程体系。“国戏”与“厦实”的京剧普及合作,首先是为该校小学部一年级到初中部三年级每个年级设立一个京剧班,逐年招生、逐年递增,并由中国戏曲学院对京剧班的学生完成专属的京剧课程教学。京剧班的学生入校前,还要进行艺术素质的专业化考核,实现了“双选入校”和“特色建班”的基础和前提。“厦实”京剧班的戏曲教学开设有京剧校本、京剧社团、艺术实践、京剧选修四大类课程,内容涵盖京剧唱腔、戏曲形体、戏曲基本功、京胡技法、戏曲常识等校本课程,以及京剧表演社团、京剧武戏社团、京剧器乐社团等戏曲社团,周课时量可达到百余节。在实际教学中,两校的合作遵循“教育语境内的对话与实践”,明确京剧特色教学工作要以校本课程为主,辅助社团课程、排练课程以及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将京剧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与课程管理体系之中。

多学科融合与创新戏曲课程。不断加强多学科融合,鼓励“国戏”派驻戏曲专业教师与“厦实”本校各学科教师加强教学合作与共同开展教研,积极探索多学科共建戏曲普及课程,深入挖掘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为“厦实”教师开设戏曲选修课、帮助“厦实”教师排演戏曲特色节目并参加全市教师展演展示活动。在“厦实”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鼓励和支持该校中小学各科文化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角度思考戏曲文化、京剧知识。目前,在厦门实验中学尝试开发了让京剧文化走进思想政治课、音乐课、历史课等系列课程,尝试在多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以“戏”化人,潜移默化影响和引导学生了解戏曲、认识戏曲,促进各个学科形成育人合力。

充分利用课外第二课堂。在专业、丰富的日常戏曲课程基础上,厦门实验中学积极倡导发掘课外第二课堂,开创了“周末京剧艺苑”等课后戏曲品牌活动。京剧班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每次戏曲活动的策划、编排、讲解、演出、展示,在校园内掀起阵阵“京剧热”。学校“周末京剧艺苑”等课后品牌活动的定期举办,使孩子们在锻炼能力、增长自信的同时,影响了更多同学认识京剧、了解京剧、喜爱京剧,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起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态。“京剧特色”与“传统文化”成为独特的校园文化,实现了“特色建班”到“特色立校”的积极转化。

引进来、走出去,培养“本土”教师。面对中小学戏曲艺术普及教育这个大课题,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戏曲学院每年派4至6位资深戏曲教师常驻厦门进行专业授课,他们多年的艺术实践与教学经验能够基本满足学生们对戏曲文化、表演技能、演出实践等多方面的学习需求。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仅有外聘专家的助阵,对于学校长期发展戏曲特色教育乃至美育或艺术教学远远不够,随着“外援”的引进、退出、更迭,现实中的“雪中送炭”往往会变为“釜底抽薪”。因此,“戏曲进校园”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的“长久之计”,是培养当地、尤其本校的师资队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戏”请“厦实”的音乐、舞蹈教师到北京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进校园”教学团队实习,在戏曲进校园的教育规律、教学模式、教务管理,以及京剧唱念、戏曲形体、京剧社团、京剧乐队等方面进行教学辅导,并在他们完成学习时进行考核。“厦实”教师返回后,在中国戏曲学院派驻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戏曲课程的独立授课,直至能够胜任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进校园普及厦门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未来的超市
我想
厦门鼓浪屿之行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优秀剧目进校园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