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陆凤英

2021-10-27 01:13吟泠
湖南文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客户

吟泠

有段时间,张含璋在做着一项很有意思、也很有意味的工作——寻找陌生人。就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些个人信息资料不全,或者语焉不详的老客户,然后重新核实登记信息,以便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售后服务。众所周知,市面上对保险公司的差评,多半跟售后服务跟不上有关。那些被时间弄丢了的、与甲方失联了的人,有的没有登记详细地址,有的没有登记电话,有的电话已经是错号空号,有的姓名与证件号码有误,有的居然除了一个身份证号,其他所有信息都是错的,或者是假的,好像那人就是人间或甲方的一个卧底,让张含璋目瞪口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信息模糊的、断线风筝似的陌生人,跟大海捞针没什么两样。就算真的找到了,她或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是有一副好看的皮囊,还是一副有趣的灵魂?是油腻不堪的水桶状,还是清虚如竹?抑或一点就着的火药捻子,还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还有,他或她贫穷还是富有,幸福还是不幸……这样苦苦寻找一个个陌生人的工作,在保险公司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清澈行动”。这样一个个失联已久、无人服务的保单,保险公司慈悲地称之为“孤儿单”。无论清澈也好,孤儿单也罢,这样别有意味的字眼,都能让张含璋有小小的眩晕感。她对生活的切身体验是清澈的反义词——浑浊与斑驳,在万千人海中,孤独如影随形,她已经习惯了那种藕断丝连的“孤儿感”,虽然她的一切信息都准确清晰——单位、地址、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联系方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到处布满了个人信息如此清晰准确的孤独又陌生的人,张含璋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张含璋目前着手要寻找的,就是上述那些信息已经模糊的陌生者。第一批需要清澈的一百名孤儿单名单已经分配到她手里,清澈期限是三个月,考核率是百分百。

孤儿单的分配显然是慈悲为怀的上司们精心考量过的,遵循了就近原则。分到张含璋手中的客户,地址都在她所在的歌兰小城,几乎是清一色的乡下人,多半都是十几年前买了“红双喜”系列的老客户。张含璋像别的客户经理那样,将一百多个孤儿单密密麻麻打印在几页A4纸上,粗粗看一眼,就让她眼花缭乱。花名册上有客户姓名、住址、身份证、电话、险种名称、到期日等已经不甚可靠的基本信息。姚一舟、侯双鱼、贾宝珠、曾斗志、刘捍卫、赵万春、胡万禄、张天佑、孙占山、黄小花、吕富贵、陈安宁、司长命、朱黑女、张白纸、陈玛瑙、牛引儿……看到这些形形色色的名字和他们的身份证号,张含璋脑海里习惯性地为客户画像,对那些陌生者做着粗浅的认知与判断。其中还有一些是外省的身份证,内蒙古、四川、贵州、河南、山东、福建……天南海北的都有。与本地的身份编码比起来,他们有异数感的身份编码就像白人中的黑人,一眼可见。看到那一串串异数,张含璋脑海里也会习惯性地响起那些地方的经典民歌或有代表性的方言,嘴里不自觉地会哼起其中的一段,就当是给这项枯燥无味的工作加了一点芥末或孜然——在饮食上,张含璋倒是个重口味,她的微信签名就是无辣不欢。

做保险这一行久了,张含璋已经有了强迫症,一旦开始某项工作,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或者提前完成,否则就像身上爬了一条毛毛虫一样,浑身都会不自在。这跟争强好胜没有关系,习惯成自然而已。也就是说,从清澈行动开始,张含璋每天都要确保去寻找一位陌生人——一个被清澈者、孤儿单,三个月时间,刚好可以将一百多位面目模糊者的信息增补完成。张含璋没有像别的同事那样,每天都去寻找一两位陌生人,而是计划每天寻找五到十个孤儿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清澈,然后可以集中精力去做别的事情,哪怕是睡睡懒觉,发发呆,也是好的。这样一来,前期虽然工作节奏会紧张一点,但是后期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对时间,张含璋一贯是很爱惜的,好像时间也是她的利润和收获之一。张含璋是这样计划的,也是这样做的。说干就干,一点也不迟疑观望——对清澈行动持迟疑观望态度的客户经理是真的有不少。因为这次清澈行动,公司没有任何补贴,也没有额外奖励,有些学雷锋做好事的意思。

寻人行动开始的时候,正是五黄六月,是槐花和沙枣花盛开的时节。张含璋将“黑名单”按照东岗、西岗、沙泉和滨河四个乡镇分别梳理,决定先从最远的沙泉镇开始找人。沙泉镇距歌兰小城二十多公里,开车需要半小时左右。沙泉镇有一个老火车站,还有一座清朝前期的老堡子,因为有一部电影在那里取了几个镜头而声名鹊起。张含璋一直想去那个老堡子看看,却因种种琐事一直未能成行,借这次清澈行动,想着正好顺便圆了这个心思。

五黄六月,是张含璋最喜欢的季节,天气不凉也不热,旧花未落,新花已开,满眼繁华,令人欢喜。从歌兰小城北绕城出口出发,沿奥莱路,拐上沙源路,一路向北,迎面而来全是油画般的乡村风景,各种野草与植物的气息,从半敞的车窗外扑面而来,让人有些醺醺然。平时,张含璋每天都是反方向进城,向首府出发,天天都在密集的红绿灯、惯常的拥堵和难闻的汽车尾气中来来去去,难得呼吸到如此新鲜的空气,这是怎样的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清澈啊!张含璋很快就调整好状态,将这次大海捞针看作是对自己的嘉奖,看作是与久违的乡村的亲密接触。

从歌兰小城去沙泉镇有两条大路,一条是109国道,另一条就是这条新修不久的沙源路。沙源路贯通了正源街与沙泉镇,向北一直延伸到5A级的沙湖风景区。沙源路道路宽阔,路两旁绿化带也是精心设计过的,树木高低错落,杨柳依依。一路驱驰,四野开阔,目之所及,到处都是麦田与野湖,远处静卧着黛青色的贺兰山,偶尔有白色的鸽子和灰色的青桩鸟从天空飞过。张含璋放着《冰河时代》DJ曲子,沉浸在难得的放松与享受中。她甚至觉得,旷野这个词,本身就可以与诗歌画等号。

看到沙泉镇蓝底白字的路牌时,张含璋忽然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像臭鸡蛋的味道,仿佛又混合着臭胶皮的味道,她忍不住皱起眉头,咳嗽起来。到了沙泉镇,开始按照“黑名单”一一找人时,张含璋才知道清澈是个苦差事。她久居城中,并不知乡村之味。虽然从报纸和新闻中也听闻过土地流转之类的新闻,却没料到乡村空壳化到如此空洞的地步。张含璋亲访的第一家是沙渠村九社、出生于一九六四年的陆凤英。这个名字与她去世多年的姨妈同名同姓,第一眼就让她眼热。她的出生年月和出生地,注定了她也许没念过几天书,注定了她的生涯又苦又难,像早逝的姨妈一样……张含璋胡乱想着,小心翼翼地减速前行。陆凤英所在的沙渠村靠近沙泉镇,早就被政府征用,被开发商开发成了沙泉花园小区。也就是说,公司系统提供的这个地址,事实上早已不存在了,根本不是她想象中的一个有明确指向的小村庄的模样。客户电话留的是一个固定号码,打过去却是沙泉镇邮政网点的座机——这个素昧平生的陆凤英,无疑就是一只断线的风筝,让她再次想起一去不返的姨妈。这让张含璋初次觉得无力着手。张含璋从沙泉花园小区门口的红霞商店买了一瓶绿茶,顺便打问沙泉镇的情形。店主是个三十上下的小媳妇,像这个年龄段所有做生意的叫红霞的小媳妇一样,她颜面如花,对人热情,不生戒备,问啥说啥,毫无保留。一瓶绿茶还没喝几口,张含璋就将沙泉镇的情况了解了个大概。小媳妇说,开发商开发这个花园小区的时候,沙泉镇还没有建工业园区。等小区盖起来时,沙泉工业园区也神话般地同时建起来了,速度快得像一道闪电。这个偏僻的工业园区,几乎都是化工企业,弄得这里的空气总是有一股刺鼻的臭味。因为这个,沙泉花园小区价格起不来,房子也卖不动,开发商被空气污染套住了,日子很不好过。镇西边的村子,几乎都被工業区占掉了,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去了镇上和县城谋生,一半以上的人都贷款在县城置了房子。别的庄子,虽说田地还在,人却不在了,青壮年耍手艺的耍手艺,卖苦力的卖苦力,跑车的跑车,开店的开店,心思都不在田地里了,指望田地,苦扒苦做一年,也就能混个肚饱……沙泉镇以前很有名的水泥厂和化肥厂,也都捏着鼻子救气,顾了今天顾不了明天的……在小媳妇的嘴里,沙泉镇简直就是一个奄奄一息的垂老之人,没有一点可圈可点之处。小媳妇说,镇还是那个镇,人气却真的不旺了。这一年两年的,我也得挪走,这空气哪是空气,根本就是毒气嘛!小媳妇得知张含璋是保险公司的,还笑嘻嘻地说,等以后混到县城了,也找姐姐学着卖保险去,听得张含璋也忍不住笑起来。

离开红霞便利店,张含璋打消了亲访乡下客户的打算,转念就近先去了化肥厂和水泥厂探探情况。这两家企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老厂子,它们像两辆破旧的老牛车,喘息着一步一步向“互联网+”的年代走去,显然已是四面楚歌,举步维艰,比歌兰小城已经倒闭了的同龄的美洁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好不到哪里去。这两个厂子,分别有两位客户需要亲访,张含璋觉得,她之所以莫名地喜欢上了保险工作,就是因为那种每天都会遇到的陌生人带来的陌生感,就像每天都会从故乡到异乡的那种感觉。有时候,甚至早晨的自己与黄昏时的自己,也是两个不同的女人,仿佛一个真实的张含璋的元素多一些,而另一个虚拟的“无辣不欢”的元素多一些,让她分不清究竟哪一个更接近自己。

与乡下相比,企业的家属院当然好找一点,但客户电话一个已经停机,另一个是空号了。化肥厂家属院是一个老旧小区,风吹雨淋,三层的家属楼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看上去,就差在楼体上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了。楼道暗暗的,脏脏的,常年无人打扫的样子。张含璋下意识地捂着鼻子,小心翼翼地踩着楼梯,轻而易举找到了那个叫安学文的陌生人的家。不巧的是,客户家里没人。张含璋用即时贴将自己的名片和留言条贴在客户家门上,然后又敲对门邻居的门,想打问安学文的情况和电话。对门开了一道门缝儿,露出一张庸常、疲惫、陈旧的年轻女人的脸,似乎才下了夜班。张含璋说明来意,拿出展业证,双手递上自己的名片,那陈旧的年轻女人打着哈欠说,她的房子是从二房东手里租来的,连对门长啥样都不知道,更别说电话了。何况对门住的也不是安学文本人,好像也是个租客。张含璋心里一凉,说了声打扰,就赶紧撤退了。她不敢再这样浪费时间,寻找陆凤英无果,寻找安学文无果,这让张含璋对清澈行动心生畏惧。显然,她太小看这次清澈行动的难度了,也过高估计了自己寻找他人的能力。

化肥厂挨着水泥厂,水泥厂那位叫司马南的客户却手到擒来——问起这个人的名字,几乎人人都知道,因为他刚去世不久。比起活人,死人的知名度似乎会高一点。而且这人似乎本身就是沙泉镇很有名气的一个人。张含璋赶紧打问司马南家属的电话,居然就问到了。张含璋电话通知家属备齐相关资料,尽快申请身故理赔。一直到这时,司马南的家属居然都不知道这个新亡者曾经买了保险。听到电话里客户家属说着谢谢之类的话,张含璋轻轻吁了口气。毕竟,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客户,虽然他已经不在人世。她默念着司马南这个文质彬彬的名字,想象着他的样子。一个出生于一九五〇年的偏僻小镇上的老去了的男人,会是一副什么样子呢?和下地种田的农民差不多吧?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不是有钱的,就是当官的,一个没钱没势的草民,一般都没有存在感。再见司马南!张含璋对着后视镜中的自己自我调侃。

张含璋的生物钟非常准时,她肚子饿的时候,不用看表,肯定就接近午时了。像沙泉镇这样寥落的小镇,目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餐馆,又不逢集,沿街市面上看着就像那个小媳妇所说的那样,很是清冷萧条。张含璋停好车,走进门头上写着“盖泉味”的饭馆,心想,这大概就是沙泉镇的金字招牌了。前两天刚下过一场雨,雨并没有让小镇变得清新,空气中反而弥漫着一种浑浊沉滞的气息。张含璋不停地咳嗽着,感觉喉咙里堵了棉絮似的难受。她点了一份炒拉面,可一想到这个小镇西边全是化工厂,也不知地下水已经脏成什么样子,忽然间一点胃口都没了。她觉得心里很难受,又说不出为何难受,满脑子都是清澈这个令人垂涎的词。店老板是个中年女人,浑圆的褐色脸上长着几颗显眼的雀斑。她打量着几乎没有动筷子的张含璋,似乎从她没动筷子这一点判定她是外来客。张含璋觉得,这个店老板脸上的雀斑,都像那些令她畏惧的化学元素的符号。

在车上休息了一会,张含璋又开始找另外两位陌生人。这两位客户是金沙村的,是返程时要经过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还在,包裹在一片藕断丝连的野湖中。午后晴朗的天空映在野湖和稻田里,明晃晃的一片,金沙村一社像是镶进一面镜子中似的。离开大路,拐上小路,进了村子,张含璋的心忽然间揪得紧紧的。因为整个村子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人害怕。她将车停在开阔一点的地方,放眼一看,天高地远,陌野纵横,仿佛天地之间除了她,再没有别的活物……人都哪里去了呢?鸡鸭呢?猫狗呢?还有牛和羊呢?这些村庄的标配,都到哪里去了呢?

因为清澈下乡,张含璋特意穿了双平跟鞋,方便行路,脚也舒服。很多年不曾下乡,她对乡村已经失去了认知与判断。她只知道这几年在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眼前这个金沙村,白墙红瓦,颇有诗意。村道显然也新修不久,看着干净整洁。这些应该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成果之一。进了村,四周鸦雀无声,张含璋甚至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远远地,她看到一位老人扛着锹,踽踽独行,留给她一个模糊颓唐的背影,在午后明亮且慵懒的光线里,像老影片里渐渐拉远的慢镜头。虽然村庄看上去很新,张含璋却满满都是陈旧的感觉,她也说不清这种陈旧感从何而来。很多人家大门上都挂着一把锁,那些锁看上去有些锈,似乎很少用钥匙打开过。大门两边的红色春联,风吹雨淋,已经变成了灰白色,上联与下联已经辨不清字,只有横联还保留着淡淡的喜庆的红色,“好人相逢”四个字一眼可见。好人相逢,张含璋心头一暖、一热,想,她是一个好人吗?她会遇到另一个好人吗?横联没写惯常的“年年有余”或“春满乾坤”的这户人家有着怎样的一个主人呢?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村民吗?张含璋在心里想象着,猜测着。这样对陌生人的想象让她一上午的辛苦带来的沉重感都变轻了。张含璋嘘了口气,脚步也快了起来。看到一个院落的门虚掩着,一个女人背对着院门,坐在树荫里摘槐花。张含璋认不出来那是一棵什么树,也许是桑树吧。那女人把一枝子槐花一串一串捋下来,放在一盆清水里,看样子她是准備蒸槐花呢。这个季节正是吃蒸槐花的时候,面粉拌上槐花,蒸好后,根据口味不同,洒上清油、细盐或白糖,仿佛饮冰食玉,吃起来满口生香。看着金沙村的第二张背影,张含璋想,如果这女人一会儿让她坐下,留她喝一杯热茶,吃一碗槐花,她肯定会欢欢喜喜地吃一碗,与她说几句闲话再离开。想到这里,张含璋便上前敲门、问话。奇怪的是,那女人并不回头,对她的问询和敲门毫无反应。张含璋心里喔了一声,忽然醒悟过来,这摘槐花的女人,也许就是个聋哑人啊。她回转身,带着几分遗憾离开了那个无声无息的“背影”。

金沙村五社另一位客户叫莫随风。张含璋很喜欢这个名字,记起“珠玉随风,书香满纸”这样的雅句。也许是因为到了乡下的缘故,张含璋觉得自己的大脑特别清澈,平素填得满满的机械的脑壳,自然而然多了许多留白,可以让她装进许多与业务无关的东西。或者就是一片无解的莫名的空白。正是在无解与莫名的空白中,健忘的她很容易就想起来早年读过的那些诗。如今,她以及她的现实生活,离诗意太过遥远了。

时至今日,在乡村,人们依然很容易就忽略掉一个鲜活的女人的名字,而用丈夫的姓氏做她的前缀。没有人知道这个面色凝重,稍稍有些佝偻的中年女人叫莫随风,人们叫她王老三婆姨,或者就拿她的外号“大粗腰”呼唤她,而她也对这样的称呼心满意足,仿佛这就是人们对她最大的赏赐。莫随风那样一个清澈风雅的女子的名字,终其一生都被人遗忘,无人叫起,直到死的那天,这个名字才会被端端正正写在白纸上祭奠用……这个王老三婆姨,没有明显的个体特征,仿佛随便走进哪个村子,都稳稳妥妥地有这样一个年过半百、有些木讷的女人存在着。不知怎么,王老三婆姨见到张含璋,显得有些紧张,矢口否认她曾经买过保险,说张含璋是骗子。张含璋拿出那手中的“黑名单”,一番解释之后,王老三婆姨才说出实情。原来她与王老三是二婚,十几年前,她偷偷用私房钱买了三万的保险,保险单都在娘家姊妹手里呢,没敢放在自己身边。王老三婆姨这样说着,声音压得很低,不时看着窗外,像是担心隔墙有耳,担心她的秘密被旁人听了去。张含璋打量着这间临着村道的简易小商店,看着落满了灰尘的康师傅方便面的盒子,猜想她的小生意也是勉勉强强对付着。村子都空了,东西能卖给谁呢?张含璋告诉莫随风,她的保单何时到期,到哪里去领,需要带什么证件,到时给自己打电话她会协助办理满期领取,并在登记表上填好莫随风的联系电话。担心王老三婆姨记不住,张含璋就将自己的电话连同所需资料写在便利贴上交给她。这是今天清澈的五位客户中最有成效的一位,虽然人有些木讷,但是还好端端地活着,可触可感,在万千人海中,与她有些戒备地交流着。张含璋及时纠正了自己在莫随风与王老三婆姨这两个名字之间的狼奔豕突与长吁短叹,迅速恢复到职业面孔。她不动声色,收起自己,将自己折叠打包,装进深蓝色职业装里,彬彬有礼地与莫随风与王老三婆姨告别,开始了回家的路——天色真的已经不早了。而其实,在与莫随风与王老三婆姨告别时,她很想轻轻拥抱一下这个素昧平生的女人。

条条道路通歌兰。借着导航,听着《流浪的佛》那首藏歌,张含璋消化着一天奔波带来的疲惫,行驶在乡村小道上。本来,她想原路返回,去沙泉镇老火车站,吃一碗大名鼎鼎的黄家扁豆粉,然后再到那座清朝老堡子看看,但时间显然已是迟暮,已经来不及。

出乎意料的是,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村道上斜躺着一辆康巴斯,刚好将窄窄的村道堵住了。虽然村道上车辆不多,但两头也陆陆续续堵了十几辆车。司机没有大碍,正在路边打电话,等待救援拖车,看样子还要耽搁好一阵子。她只好跟着别的车辆,从小岔路上分流,拐到渠上走。歌兰小城地处宁夏平原上的引黄灌区,像这样不知名的渠,四通八达,随处可见,与秦渠、汉渠、唐徕渠、惠农渠等大名鼎鼎的古渠相比,根本没有存在感。这样的小渠窄窄的,渠里是满满的黄河水。张含璋开得胆战心惊,小心翼翼,脊背上出了一层汗。此时天色已经渐渐变暗了,渠边就是一片墓地,墓碑青森森地立在一边,晚风吹着,影影绰绰,仿佛一群亡者正在复活。她又紧张又惶恐。幸好那些沙枣花和槐花的暗香,给了她不可解释的镇静与安慰。

清澈第一天,大海捞针的张含璋只捞到了一根针。爱人老陈看她几天下来灰头土脸,就让她找村会计、找移动充值点试试。老陈虽是个蔫蔫的男人,言语不多,点子却多。他在各个乡镇上都待过,知道这几年土地流转,村会计手头上有全村人的电话。在移动充值点,用身份证号码,也可以查到手机号。这不啻是一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在濱河、东岗、西岗这几个乡镇,张含璋进村入户,就直接找村会计,说明来意。事关村民领钱的事,村会计很热心,也很配合,张含璋轻易就找到了很多失联已久的那些人。村庄土著人地分离的现象,已是常态。反倒是外来户,俨然成了这里新的主人。在歌兰乡下,很多村子都打造成了供港蔬菜基地,在供港蔬菜基地打工的,除了本地人,更多的是来自云贵川鄂的外地人。他们拖家带口,在这些空壳般的村庄租屋而居,使空瘪的乡村有了人声与烟火,一点一点变得饱满起来。从春天到秋天,他们在宁夏打工,到了冬天,就到南方打工,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如果不是下乡寻找陆凤英们,张含璋还不知道在歌兰小城,居然还有这样一群候鸟一族——张含璋眼中的波西米亚人。那些来自云贵高原的女人,多半还是家乡的打扮,戴着头帕,背着背篓,带着远方少数民族的色彩与气息。清澈工作推进到一个多月时,已经是七月酷暑时节,张含璋听说有一个贵州来的女人,背着两个月大的孩子去地里干活,怕孩子热着,就用纱巾盖着背篓。也不知是干活忘了孩子,还是怎么的,总之,等她发现时,孩子已经中暑,死在她的小背篓里了……村民还说,附近庄子有个女人,嫁得不好,就带着三岁的孩子回娘家住。娘家妈老了,自顾不暇,说话自然也没人听。几个兄弟也是各顾各,完全忽略她的难处。前些日子征地款下来了,做姐姐的也想分一点征地款,几个兄弟不同意,最后姐姐想不开,居然就在娘家门前,与孩子一起喝了敌敌畏死了。据说这几个弟弟,都是姐姐一手领大的,弄得姐姐自己连一天书也没念过。村民说,要是念过几天书,遇上这事,也不至于想不开了。一边填写客户信息,一边听人们说着好的或是不好的消息,张含璋一会儿是泥做的,一会儿是水做的,一会儿又是金属做的机器人。每每听到类似的消息,她都在各种频道中频频现身、逃避,用最短的时间调整自己。她是生活的见证者、旁观者与体验者,是他者的一部分,也是自己一直寻而不得的陌生人。面对生活,她无话可说,只能旁观并保持沉默。

移动充值点不像村会计这边那么好说话,很费了一番口舌,对方才肯帮张含璋查手机号。严格来说,这是违规的。但,张含璋又不是行骗,也就霸王硬上弓,好话说尽,总是管用的。移动充值点老板留着光头,有着一脸菩萨相,也有着一颗菩萨心,他说现在满世界都是跟着屁股要钱的,哪有大暑天辛辛苦苦找人来领钱的,还是找农民来领钱的?就凭这一点,他也愿意给张含璋帮这个忙呢。张含璋心里欢喜,就在这家店一次性充了五百块钱的话费。光头老板也礼尚往来,给了她十张洗车卡,说是他不方便到城里的洗车行洗车,张含璋就收下了。守着这一个移动充值点,张含璋查到了很多失联已久客户的联系方式,高效地为客户做了信息登记。其中有已经去世的,有离异的,有人户分离的,有已经残疾的,有到外地定居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天天变得老迈了。那些叫牛引儿、朱黑女、贾宝珠、胡捍卫……的陌生人,四海为家,像旷野中的蒲公英,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大富大贵的客户很少,更多客户,都在拿生命与时间换钱,供养自己的肉身。那些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挖地三尺也查不到的类似陆凤英的客户,她也只好放弃寻找,把“黑名单”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给公司,这不能不说是一点遗憾。但,也只好如此了。

在歌兰小城这四个乡镇中,她最喜欢滨河。一路向东,就到了古老的黄河边,河水静静流淌,天高地阔,大野苍茫,如果给她一匹白马,张含璋摇身一变就是李波小妹,就是“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的北朝奇女子——每时每刻,在张含璋心底,都盘踞潜伏着另一个自己,与裸露在他人眼中的保险公司的优秀客户经理,相映成双。

滨河与东岗,回族聚居较多,每到午后四点多,旷野中的清真寺里就响起邦克声,让她心里生出莫名的滋味。念書时,她悄悄喜欢过一个回族同学,因为民族不同,也就只是心里悄悄喜欢了一回,男同学并不知道。那男同学也不是很俊很高、能言善辩的那种男生,平平常常,甚至有些胆小,有些木讷,但他有一双羔羊般的眼睛,一想起他那双无辜又清澈的动物般的眼神,她对自己也生出一种动物感,就生出想流泪的冲动。很久以前,回汉通婚的很少,即便现在,回汉通婚也依然是小概率事件。年少的她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些无形的障碍,就落荒而逃了。张含璋记得,同桌索菲亚爱上了一个汉族小伙子,因为家里不同意,就跳了唐徕渠,溺水而亡。索菲亚性子刚烈,说一不二,她不像张含璋那样,一步一步在生活面前做妥协。她一直深深记得索菲亚,是索菲亚告诉她“顿亚”这个词的含义。比起别的乡镇,滨河这里的客户,似乎更具礼仪感,这是显而易见、具体可感的。清澈工作快到八月的时候,豆子已经收割,头戴白帽子的老人,和小小赤子,坐在临街的院门前摘豆子,简单、祥和,是滨河最常见的乡村小景。清澈已接近尾声,“黑名单”大部分已经置换成“白名单”——张含璋是如此戏称清澈客户的,完全是一种自我调侃。在滨河下乡的日子,她身心都已经很轻松了,但不知为什么,当她听着《秋水伊人》那首曲子,和“顿亚”这个词语时,忽然间就落泪了。因她觉得她苦苦寻找的每一个人,包括她自己,都过得又苦又美。

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八月底九月初,分公司做百日清澈工作总结的时候,张含璋的清澈率最高,获得“清澈达人”的荣誉称号。站在台上接受表彰时,张含璋的心还在旷野中,思绪还在沙泉、西岗、东岗和滨河那些乡镇间穿行。“萍水相逢百日间”。工作一归档,阅人无数的她,已记不清她苦苦寻找的那些陌生人姓甚名谁,也忘了她朝朝暮暮所走过的路,以及那些无人问津的事件和无人问津的感受。为期百天的大清澈,就像一些尘埃,被接下来的日子碾压过去,化为乌有。但她依然记得她第一个寻找的,让她的达成率定格在99%的,与早逝的姨妈同名同姓、寻而不得的陆凤英,她究竟在哪里呢?

责任编辑:胡汀潞

猜你喜欢
客户
筛选精准客户,放弃无效客户
因为细节失去的客户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向大客户要业绩
机会
机会
与客户这样沟通更有效
请问您怎么称呼
23
关于新客户的5个“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