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海晏栗毓美

2021-10-26 10:07本刊专稿陈琛
文化产业 2021年27期
关键词:浑源县汉白玉美的

本刊专稿 陈琛

大同市浑源县是晋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浑源县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其境内拥有多处历史遗迹,而栗毓美墓就是其中之一。

栗毓美墓坐落于浑源城东北角,距离浑源县城东约1.5公里处,面对恒山,北依浑河,总面积约7740平方米。当地人也称栗毓美墓为“栗家坟”,它在1965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又在2006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栗毓美是清朝著名的水利专家,历任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他在任期间,曾深入治水一线,经过研究实践,他开创了抛砖筑坝法,这在当时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巨大,是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的重要贡献。老百姓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每逢水患便去祭祀。

栗毓美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字含辉,是今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他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从此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道光初年,黄河流经河南境内泛滥成灾,当时清廷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水患一直持续。道光十五年,栗毓美就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治理事宜。到任后,栗毓美便着手调查管辖下的河流情况。当时黄河下游河道两岸均有不少滩地,河南河段河滩很大,每次遇到秋天大汛,涨潮的河水便将河滩周围全部淹没,将滩面冲成许多串沟,首尾与大河相通,往往分溜成河,冲刷大堤,让堤坝摇摇欲坠,随时有决堤的风险。

针对这种局面,栗毓美经过一系列走访调查研究,决定首先对这些危险的滩面串沟进行整治。为了深入了解一线情况,他不顾危险,多次专程搭着小船前往黄河南北两岸。在调研期间,他发现黄河北岸的串沟积水很深,而串沟尾部已与大河连接起来,十分危险;堤下又没有任何防护工程,石堤南北全是水,也不能取土筑坝。而且筑坝的原料造价昂贵,且供应渠道不顺畅,不敢大量使用。“盖豫省情形与江南不同,产石只济源、巩县,采运维艰。”“因购石不易,埽段越深越多,经费仍未能节省。”“且石性滑,入水流转。”……

取土筑坝的困难实在是一个大麻烦,但这难不倒栗毓美,在这种情况下,栗毓美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出一个抛砖筑坝的办法。

当时正值宁陵沿堤村庄刚遭水淹,栗毓美在走访调查时发现残旧砖墙在久经风雨及泥沙浸泡后仍然坚固。这让栗毓美对砖的坚固度和防水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认为砖与石相仿,“砖性涩,入土即粘”“砖得水更坚,抛成砖坝,一经淤泥,即已凝结”,用砖筑坝“排远溜势,水维顿缓”,效果应更好。

当时的有利条件较多,在水患频发的地段有许多被水冲坏的砖房,废砖很多,而且在大堤两边烧砖的窑也有很多,于是栗毓美便决定将这些能利用起来的条件都利用起来,治水效果显著。

1835年,栗毓美任河东河道总督,这年秋天,黄河北岸原武、阳武(今原阳县境)约30多里的堤坝出现严重险情,由于情势危急,栗毓美亲自带人到工地指挥抢险。也就是在这时,栗毓美将曾在宁陵试验的“抛砖筑坝”法施用于此,栗毓美先派人大量收购当地民砖,以砖坝抢护,经过40多天的奋战,堤坝最终化险为夷。自此,人们认识到了抛砖筑坝的巨大作用。

抛砖筑坝的成功,使栗毓美大受鼓舞,他高兴地上书道光帝,介绍抛砖筑坝的成功经验,并建议“多置窑座,烧造大砖,以备工用”。同时,他建议将部分备防秸石经费,改办砖块,在沿河各险工处抛筑。

道光帝在看完栗毓美的奏疏后十分高兴,但就在栗毓美试图推广的时候,却遭到了朝中一些官员的反对,这些官员认为抛砖不如修埽,购砖不如购石;夯土筑坝的方法沿用了几百年,现在用新方法实在不妥。

面对阻拦,栗毓美再次上书道光帝进行反驳,栗毓美道:镶埽虽是古之成法,但并非一劳永逸之计。由于是陡立,故易激水涨而决口。同时埽料——秸秆易腐朽,不能经久且靡费钱粮。石虽可于水中筑坝,但石性滑,入水易于流转。且河南石料质较嫩,烈日晒则酥损,不耐久贮。砖则不同,其坝为坦坡状,水遇坡则无力,砖与土相胶结成一块,可经久不坏。砖价也低于石价,节省费用。道光十八年,黄河猛涨为数十年所未有,皆赖砖坝抵御得力,大河才得以安然!

经过栗毓美的据理力争,终于在道光十九年,也就是1839年,道光帝批准了制砖修堤的建议,并同意在全国进行推广。

栗毓美的治理新方法,不仅起到了防止河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且节省了一百三十余万两河工经费银。

栗毓美恪尽职守,爱民如子,很受当地人民爱戴。在他五年任职期间,河东一带地区很少发生水灾。

1840年年初,栗毓美巡工郑州胡家屯,因劳累过度,在晚饭期间忽然病倒,并于当晚不幸逝世。关于栗毓美病逝,林则徐为其所撰墓志铭中也有记载:二月十七日巡工至郑州胡家屯,多食感奇疾,眴厥漏加子遽卒。栗毓美去逝后,道光皇帝向近臣说:“栗毓美办事实心,连年节省帑金数十万,一旦病故,诚为可惜。”

后来,栗毓美的灵柩从河南北上运往山西时,沿途群众挥泪相送,千里不绝。他去世后,好友林则徐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如今,两篇祭文碑刻都保存良好。为了纪念他,后人在河南的一些地方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称其为“栗大王”。

为了表彰栗毓美的功劳,道光帝下令在栗毓美老家即山西浑源城为他建造陵墓,这便是现存浑源县城内由皇家敕建的栗毓美墓。这座全部用巨型汉白玉构件雕刻的规模可观的陵墓,成为流传后世的珍贵文物。

栗毓美墓建筑肃穆壮观,布局对称严谨,其中的汉白玉石刻是清陵石刻中的上品。研究清陵的专家学者,将栗毓美墓列为清朝陵墓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栗毓美墓整体呈“品”字形,由陵前建筑、前院、后园、护院四部分组成。

来到栗毓美墓,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广场,穿过这个小广场后,就看到大门,大门名为“南启门”,为砖碹结构,重檐起脊,檐、脊皆为砖制,光滑平整。门首镌刻“栗氏佳城”,笔法苍劲有力,意为栗毓美安葬之地。整座大门庄严肃穆,朴实齐整。

在门前东西两侧,各自耸立着两座碑亭,亭内有高达5米多的汉白玉巨碑,碑头盖双龙帽,雕工精妙;碑基刻江海浪,随风汹涌;两个底座,负碑卧波,昂首南天,别有情趣,其中碑座以莲花、梅花、菊花、牡丹为图案,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左碑刻神道,右碑勒圣旨,汤金钊敬书。两碑书法,笔力雄健,结体方正,而且刀工精湛,令人称奇道绝。

穿过大门,进入前院,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雕栏石桥,这座桥名为“延泽桥”。桥畔,松柏斗翠,群芳争艳。走过延泽桥后,是一座巍峨壮观的汉白玉牌坊,一旁有栩栩如生的麒磷兽,之后有三个石门,石门上各自有三组词,左为“崇祀名宦”,右为“崇祀乡贤”,中间则为“谕赐祭奠”,亭下则刻着“宫太保河东道河总督栗恭勤公茔”,且还有皇帝赐给栗毓美的一幅对联,上联“伟绩著宣防传列名臣,瑶阙星辉分昂毕”,下联“巍阶尊保傅神安永宅,玉华云气护松楸”。

走过前院,就来到后院,后院和前院被一道墙隔开,这道墙有三个门可以通往后院,通往后院的路有一条砖铺的砖道,道路两旁有一些石像,其中包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石马,石刻文武人像各二对,这些石刻造型别致,栩栩如生。

穿过砖道,来到后院,院中有一处名叫“永怀亭”的小亭,该亭全部用汉白玉砌筑,亭内所有物事,包括桌椅板凳,都是用汉白玉雕刻的,不可谓不精致。在这座亭子向北不远处,就是巨大的墓丘了。栗毓美就葬在这里。

圆墓前有一些松树和柏树,而在圆墓里则有一块墓碑,碑上刻着林则徐为栗毓美撰写的墓志铭。

栗毓美生前是林则徐的好友,两人平日里都十分敬重对方。在栗毓美去世后,林则徐十分惋惜,他在两千余字的墓志中,对栗毓美的生平业绩详加介绍,由衷赞叹,寄托了对这位贤达的无限哀思。

墓旁稍北,左右距墓台各15米,分立两块石碑:左为后土,右刻阡记。右碑图文并茂,备载陵墓建设、缘由、结构布局及墓葬规则,是研究清代墓葬和清陵建筑的珍贵资料,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在我国的治河史上,栗毓美不愧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治河专家。

至今,许多关于栗毓美治河的生动故事,仍然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猜你喜欢
浑源县汉白玉美的
北京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
浑源县:绿色防控减污染 有机旱作促增收
天降白玉 宝藏兴业——四川宝兴汉白玉掠影
千年黄芪花开正浓——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打造特色产业品出“道地”药茶滋味
四川汉白玉石材商会成立
四川宝兴网络招商推出汉白玉产业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浑源县“图书下乡”考察报告
浑源县:扶贫推广地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