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

2021-10-26 03:48林腾珠陈艺惠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例数风险管理护理人员

林腾珠 陈艺惠

1.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九医院急诊科,福建漳州363000;2.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九医院健康管理科,福建漳州363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1]发生时,因为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闭塞,会造成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和缺氧性损伤。AMI发病急、病情凶险。临床研究显示[2],如果抢救不及时,AMI患者在1 h内死亡率甚至可高达40%~50%。因此,实施及时有效的急诊救治和护理措施对于改善AMI患者的预后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制订相应的应变策略和科学管理来将风险减至最低的过程[3]。临床研究表明[4-5],通过积极防范护理风险,能够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通过在急诊科收治的AMI患者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抽样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九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AMI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6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9±6.4)岁;吸烟史(吸烟时间≥5年)37例,糖尿病史46例,高血压史42例,高脂血症病史67例。另简单随机抽样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5±6.2)岁;吸烟史(吸烟时间≥5年)35例,糖尿病史44例,高血压史45例,高脂血症病史65例。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订的AMI诊断标准[6];②均为首次发作急性AMI;③所有AMI患者均在发病后12 h内入院;④神志清楚,未存在精神类严重疾病;⑤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合并有严重感染;②存在认知障碍,以及语言表达不清而不能配合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包括及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情况、院内抢救转运和转科交接诊疗等。

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急诊科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以及护士骨干组成。针对AMI急诊救治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性问题进行探讨评估,并制订相应的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护理操作规范。②完善风险预防机制:针对AMI急诊救治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性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急诊科的具体情况制订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制度,根据AMI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制订相应的风险防控应急预案。③注重加强护士综合业务能力:定期组织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安全教育和专业培训,强化急诊护理人员对AMI急诊救治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的认知。针对性和系统性强化护士的风险评估能力和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针对专科急重患者的抢救业务技能。④严格执行风险预警机制:急诊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流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对就诊的AMI患者都要进行迅速和详细的入院护理评估。规范重点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要树立严谨的工作责任意识,力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⑤加化急诊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强调主动服务意识,同就诊患者及家属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避免由于沟通不当而导致的护患纠纷。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急救护理效果:包括分诊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及住院时间;(2)预后情况[7]:①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为患者经急诊抢救后患者相关症状改善并转运至相关科室接受下一步治疗;抢救失败为经急诊抢救后,患者病情未改善或者死亡),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人数/总患者数×100%;②AMI复发率(AMI复发为患者第一次AMI发作后1个月内再次发生AMI),AMI复发率=AMI复发患者例数/总例数×100%;③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患者例数/总例数×100%;(3)患者满意程度:采用自制的入院患者满意情况问卷进行调查[8]。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护理效果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的试验组AMI患者分诊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护理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护理效果比较()

组别 n分诊时间(min) 急诊救治时间(min)住院时间(d)对照组 80 3.28±0.51 45.47±7.29 15.72±3.20试验组 80 1.36±0.47 36.83±6.64 13.58±2.87 t值 5.826 5.397 3. 654 P值 0.005 0.007 0.016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的试验组AMI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抢救成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的试验组AMI患者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临床医学模式的发展给医疗护理模式带来了重大挑战。急诊护理是整个护理医疗领域中非常重要也尤为特殊的一部分。常规护理模式下,其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均存在较多缺陷。而大多数临床风险直接源自医疗系统的缺陷和不足。为应对这些挑战,护理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9-10]。护理风险是指在从事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潜在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护理风险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护理风险管理是通过预先评估并及时发现临床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寻求对应的处理方式和防范措施,并建立一个管理体系来减少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最终达到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护理,促进患者康复,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的目的。

AMI是一个具有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的心血管急症,其临床起病急、病情进展迅猛、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心衰甚至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受病情影响,AMI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多处于躁动不安状态,救治配合难度大;且AMI病情的变化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因而对护理的质量和效率也要求更高,因此AMI患者急诊救护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11]。本研究将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应用于AMI患者的急诊救治中。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风险管理后,试验组中AMI患者分诊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试验组AMI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12-13]:急诊护士具备扎实的专科护理知识及熟练的抢救护理技能,并针对AMI患者及其并发症开展护理风险评估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例如通过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并对患者的病情动态发展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和预判,提前或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改变了在以往传统急诊护理中一味按照医嘱来执行护理操作的被动性,转变为在医嘱处置前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工作,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防止AMI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研究数据显示[14],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是导致护患纠纷的重要原因。在AMI患者急诊护理工作中,由于病情往往危重,紧张和焦急的心情始终贯彻患者及家属的心里,因而普遍存在对护理质量期望和要求高的心理[15]。本研究显示,实施风险管理的试验组AMI患者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提示急诊医士应针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进行耐心而积极的沟通,就患者护理情况多进行交流,消除潜在风险隐患,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医院急诊护理的认可度。

综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可以有效缩短AMI患者分诊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AMI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避免护理人员因医疗操作差错导致的医疗隐患,值得推广应用。虽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着诸多优点,但是本研究中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还存在地域局限,样本量小,未进行多中心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和同期对照研究,并对本研究结果继续验证,以便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急诊护理风险防控体系,切实满足临床急诊护理工作的需要。

猜你喜欢
例数风险管理护理人员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