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娟
(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900)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系膜上动脉的血供突然中断,使肠道的血供急剧减少,进而引起肠壁缺血性改变、肠蠕动减慢、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等情况的一种疾病。肠系膜上动脉主干的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易于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生、发展非常迅速,且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给临床医师诊断此病增加了难度[1]。早期诊断和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2]。本文主要是探讨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效果。
选择2017 年9 月至2021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5 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标准,且经手术探查或动脉造影检查得到确诊;存在急性腹痛的症状;认知功能正常且自愿参与本研究。在这25 例患者中,有男性17 例,女性8 例;其年龄为35~79 岁,平均年龄为61.3 岁;其腹痛症状持续的时间为2~6 d,平均持续时间为3.9 d ;其中,存在全身多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有12 例,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患者分别有5 例、3 例、4 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后发病的患者有1 例。
1.2.1 检查方法 对25 例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方法是:采用16 排螺旋CT 扫描机对其进行检查,检查时均让其取脚先进体位(以利于注射对比剂和观察患者)。先对其进行全腹部CT 平扫,之后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为其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注射剂量为60~90 mL,注射速率为3~4 mL/s)。以腹主动脉为参考,设定阈值。采用智能追踪法进行扫描,将层厚、层间距均设为1.0 mm。延时50~60 s 后采集静脉期图像,延时120~180 s 后采集延时图像。扫描完毕后在后期工作站对CT 图像进行重建,重建的方式包括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 reorganiz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 reproduction,VR)等。
1.2.2 图像的分析与观察 本组病例均由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开独立阅片,当两位医师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讨论后得出一致结论。进行CT 平扫时重点观察肠系膜上动脉的密度有无增高、血管壁有无钙化等。进行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时重点观察肠系膜上动脉腔内及其分支血管腔内有无充盈缺损、血管周围有无渗出、肠壁有无水肿增厚或变薄、有无肠梗阻及腹腔积液等异常征象。以1 例65岁女性患者为例,其CT 图像见图1-5。
图1 为动脉期横轴位扫描显示的肠系膜上动脉腔内充盈缺损;图2 为MPR冠状位扫描显示的肠系膜上动脉腔内长约4 cm的充盈缺损;图3 为同一病人的矢状位扫描图像;图4 中的细箭头指示受累肠管水肿增厚,粗箭头指示腹腔积液;图5 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VR 图像
观察对25 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的结果。
对25 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的结果显示,其均存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栓子长度为2~6 cm,诊断的准确率为100%);其中存在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的患者有18例,病变累及远端分支血管的患者有7 例;其中存在部分肠壁增厚情况的患者有20 例,存在部分肠壁变薄情况的患者有1 例,存在肠壁积气情况的患者有4 例,存在肠梗阻情况的患者有8 例,存在腹腔积液情况的患者有23 例。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栓子多为心源性栓子,其次为血管源性栓子。脱落的栓子随血流阻塞责任血管,是导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生的主要原因。肠系膜上动脉的开口处宽大,且以锐角从腹主动脉上部发出并与之平行下行[3]。脱落的栓子很容易进入肠系膜上动脉血管腔内,造成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突然中断其对责任肠管的血液供应。随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时间的延长,肠管会发生一系列的缺血改变(如肠壁水肿、增厚或变薄、渗液、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肠出血、腹腔积液等),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上应及早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进行诊治,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4]。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突发性剧烈腹痛,继而出现腹泻、呕吐、血压骤降、面色苍白、体温下降等表现。此病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腹部体征[5],其病情易被误诊为其他腹部疾病,从而使其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对此病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可见其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和D-二聚体的水平增高,但这些实验室指标均无特异性,因而给临床上诊断此病造成了一定困难[6]。近年来多层螺旋CT 技术发展迅速,其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广泛。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技术具有扫描覆盖范围大、扫描速度快、图像显示清晰等优点,同时配合VR、MIP、MPR 等多种重建技术,可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并能明确肠管缺血的程度。Park 等[7]研究指出,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技术具有高效、快捷、无创等特点,可以检出肠系膜上动脉腔内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和(或)血管截断。目前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技术已基本取代了血管造影检查。由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部位、范围和栓塞时间不同,因此临床上很难对此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导致此病的误诊率极高。有报道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其病死率可超过50%[8]。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可排除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肠梗阻或肠穿孔,利用MPR 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及多方位重建技术可全方位评价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肠壁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同时还能全面地评估腹腔脏器及其周围的情况,进而可准确地诊断此病。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平扫很难明确诊断其病情,其CT 图像常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密度稍增高或呈等密度。而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可在动脉期直接观察到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腔内充盈缺损等征象(这是血栓形成最可靠、最直接的CT 征象)。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时,肠系膜上动脉完全栓塞可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腔内不强化或突然截断;肠系膜上动脉部分栓塞可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变细,呈不规则强化。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平扫的间接征象主要为受累肠壁水肿、增厚,小肠水肿一般表现为小肠肠壁厚度超过3 mm,大肠水肿一般表现为结肠肠壁厚度超过5 mm。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可清晰地观察水肿肠壁的三层结构(表现为肠黏膜层及浆膜层血供丰富、强化明显、水肿区无强化),且进行横断面扫描时可观察到典型的“靶征”样改变。另外,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还可观察到肠管扩张的程度,若肠腔内可见气液平面,则提示发生肠梗阻。通常情况下,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可见肠壁积气(引起肠壁积气的原因主要是产气菌侵入肠壁黏膜下层和静脉,当肠腔内压力增高、肠黏膜破溃时,气体易进入肠壁和静脉),小泡状或条状积气会出现在肠壁两层之间。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肠缺血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及腹膜炎体征。随着此病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其肠缺血的程度会逐步加重,导致其肠壁变薄呈纸样,此时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可见肠壁强化减弱,甚至不强化,病理表现为透壁性坏死[9]。有报道称,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可为临床上提供快速可靠的诊断信息及诊断依据,不仅能判断肠管的供血动脉是否栓塞,还可评价肠系膜脂肪、血管床和周围腹腔的情况,采用该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分别达到94%和95%[10]。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准确率较高。对此病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不仅能观察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部位和范围,还能观察其有无肠壁增厚、变薄、积气、肠梗阻、腹腔积液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