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是新时代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心理育人形式。其常态化开展以建构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落实机制为保证,开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常态化 机制建构
一、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常态化开展的机制建构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经济而有效的育人形式,能够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最大化和全员化,其常态化开展需要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落实机制等制度支持。
(一)团体心理辅导组织机制
学校应构建以年级为单位,以院系为阵地,以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核心,以学校为领导的四位一体组织机制,积极发挥关键部门关键人员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教育作用,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整体教育方案和活动行事历,认真呵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助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具体做法是:由分管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由“中心”负责学校整体方案的设计和活动的督导,由教务处将此项活动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由系部专职辅导员负责组织开展和落实。“中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自我发展需求和外界的刺激干扰,制定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内容涵盖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科学思维、职业心理、婚恋态度、潜能开发、求职择业等,重视个人全面、健康而均衡的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保障机制
团体心理辅导的常态化开展需要专业人员、标准化场地、专门课程和专项资金的全方位保障。首先是专业人员保障。学校层面,必须储备5-8名专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共同参与制定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整体教学方案,并帮助院系辅导员制定详实的活动方案,指导系部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全程参与记录活动过程,评价方案的执行情况,为下一年度修订学校整体教学方案做好积累和准备。系部层面,至少培养4名有能力从事专业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员。辅导员经过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培训,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考取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使每一位辅导员有能力负责一个年级的团体心理辅导任务,更好地完成院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二是标准化场地保障。学校的每栋教学楼至少安排一间60-80平米的标准化教室,按照心理辅导的要求布置教室,将其建成院系团体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活动营造舒适、温馨、优雅的环境,同时能起到使人情绪稳定、放松和愉悦的作用。三是课程保障。学校增设一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将其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以课程形式出现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是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常态化开展的重要保障。最后是资金保障。辅导员所从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按辅导人数的多少计入课时工作量;因开展活动所需而购买的各种道具和材料需要实报实销;加大对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着实提高辅导员服务学生的能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落实机制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落实是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心”的鼎力督导下,在教务处的通力支持下,由系部辅导员全力落实。“中心”要根据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整体方案安排,协同教务处制定各年级各学期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表,由系部辅导员具体制定详实的活动安排。辅导员围绕活动主题规划团体活动方案、团体整体目标、团体性质、团体领导者、团体督导、团体规模、团体对象、团体时间和地点、理论依据等。其中,团体活动方案包括单元数量、活动流程以及每一单元的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材料、活动场地、活动顺序、交流分享和注意事项等。
其中,团体心理辅导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活动主题的安排。具体主题由“中心”协同教务处以课程形式安排,内容如下:大一上学期,新生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包括新环境、新同学、新课程,以便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生活,拟安排课程主题为“走进新生活”;大一下学期,为解决高中和大学学习方法的差异带来的困惑,拟安排课程主题为“学习方法改善”;大二上学期,学生面临成长带来的各种烦恼,有的自卑、有的自恋、有的困惑、有的焦虑,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拟安排课程主题为“发现独特的我”;大二下学期,为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亲密关系,拟安排课程主题为“知心知爱”;大三上学期,同学们开始了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这一现实困惑,拟安排课程主题为“我的生涯我做主”;大三下学期,为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拟安排课程主题为“行行出状元”;大四上学期,是备战各种考试的关键时期,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习压力带来的焦虑,拟安排课程主题为“时间管理”,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利用时间;大四下学期是大学生身份即将结束的时期,如何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母校、留恋母校的学子情,又能促使学生积极阳光自信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拟安排课程主题为“心的起航”,让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带着憧憬和期待,开始新生活。
院系辅导员要按照课程主题要求,制定有创意的活动方案,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带领团队成员积极探寻自我,充分掘发个人的心理潜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团体心理辅导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落实机制的常态化运行下,经过大学四年级八个学期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即知情意行能力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有能力消解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挫折,奠定全面、健康、均衡发展的心理基础,为开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提供重要的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3.
作者簡介:孙桂林,(1972—),女,汉族,内蒙古河套学院教师,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讯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我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NJSZ1906);2020年河套学院宣传部思政研究项目“我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HSZ20002);2020年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理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HTXYSZY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