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的意义建构与艺术呈现分析

2021-10-25 02:13刘兵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舞蹈创作

摘要:舞蹈作品呈现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内涵思想的一种特殊艺术,通过舞者肢体变化和身体在空间的自由流转,呈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实质。舞蹈作品取材于社会生活,鲜明刻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缩影,文本通过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分析,呈现出当下时代的主旋律,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

关键词:革命历史;舞蹈创作;意义建构;艺术分析

引言:

革命历史题材舞蹈是紧扣时代发展而生的,彰显了为时代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并不能将舞蹈作品一昧看成是逢迎政治的载体,只有保障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兼具政治性与艺术力量,才能表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才能让政治内容融为艺术表达中,而不再是形式化的口号,所以,其内容表现十分重要。

一、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的意识建构

(一)体现革命历史文化的人民性和包容性

革命历史题材舞蹈文化的根源在于人民性,而包容性是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发展的助力,二者的融合共同推动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人民群众服务为核心,为民众创作出优秀的、兼具政治性与艺术性的舞蹈作品,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让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继续发光发亮。从题材选择上,可以综合革命历史上的人物、事物、情节、地点等题材类型[1]。选择在我国有特定革命历史含义的事件、人物,并结合当下特定时期或者某一主题思想,建立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对话,以此引起民众的情感共鸣。比如: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在这历史长河中,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生活,还有中国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事业成长的进程,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这些都可以作为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内容选材,通过舞蹈艺术创造,展现党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从反抗压迫到自由强大,迎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二)革命历史题材舞蹈需要创新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在如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中,需要保持包容的品格,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影響力,在文化变化发展中夯实文化根基。革命历史题材舞蹈需要保持民族性和时代性,前者是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表现的形式问题;后者是作品表现的内容问题,要推动革命历史题材进一步发展,需要把握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也就是文化继承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层面分析:一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保留优秀的文化精神,将革命历史传统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内容保留并发扬广大,在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创作中围绕某一情感矛盾点凝聚红色文化主旋律,将其故事情节与作品政治内涵相连接,突出主题思想,使观者感受到革命工作者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奉献精神,引起情感的升华,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畏和缅怀;二是结合现代新思想,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立足于革命文化内容,进行民族文化创新,借鉴和吸收新的文化元素,既保留传统革命历史题材舞蹈的民族性内涵,又将其融入新的时代精神。革命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既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也需要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表现出更多符合现代时代发展的特征,在外来文化涌入的同时,需要坚守和传播中国价值观念,表现出具有我国文化精神和符合中国审美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舞蹈作品[2]。

二、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的艺术分析

(一)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精神信仰

结合近代革命历史的中国情况,中国经历着充满压迫与反抗、侵略与斗争,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有许许多多革命志士为了振华民族、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独立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活,他们展现出对革命的忠诚和对民族信仰的坚定,而他们这份饱满的革命热情和对自我牺牲与奉献的伟大精神号召着艺术工作创作者围绕革命历史为题材书写那段革命岁月,讴歌众多英雄儿女的光辉形象。如电影《英雄儿女》、京剧《智取威虎山》等。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至今也成为无数国民的文化记忆。还有具有革命历史精神的现代经典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围绕海南岛,塑造了吴清华、洪常青等人物形象,内容讲述的是一位普通农家少女如何奋起反抗,经历成长与历练,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的故事。《红色娘子军》这部原创芭蕾舞剧,一方面继承和传播了革命历史文化,展现革命战士英勇无畏、成为优秀的革命战士的民族革命精神;另一方面这部剧也进行了积极创新。其创新之处:一是在动作语汇上,以芭蕾中的足尖运用为表现核心,在技巧上融合了传统武术、戏曲等中国元素。如洪常青的跳跃、翻腾以及旋转踢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二是剧中能够体现出时代特征,舞蹈场景中为

女民兵加入大刀舞、枪舞等训练场景,不仅可以渲染舞蹈情感氛围,还可以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显现时代意义。所以说,这部《红色娘子军》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创作价值,其标志性的价值体现在这部剧带有鲜明的时代文化色彩。因这部剧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是作为样板戏之一进行广为传播,艺术上不可避免出现极端化和脸谱化的塑造。比如:对人物塑造性要求体现在高、大、全的英雄主义正面形象上,过多体现出女性的刚毅顽强,将女性男性化,忽视了对女性温柔娇媚的特质塑造。此外,在很多舞蹈场景设计上,也为了配合剧情变化,设计很多戏剧表演式的动作,忽视了舞蹈创作的自由和灵动。但是这并无妨碍《红色娘子军》仍然在当时以至后来利用剧中高涨、热忱的革命精神,影响着无数人。

(二)宏大视角的人文情怀

选择革命历史题材创编舞蹈,需要保持一份对革命历史文化的崇敬和尊重,从传统历史经验中汲取创作养分。比如:舞剧《红梅赞》,依托于文学作品《红岩》,生动展现了革命胜利前夕,重庆渣滓洞中革命志士的最后岁月。这部舞剧以史诗般的手法刻画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以饱满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塑造出了为革命胜利而自我牺牲的英雄群像。从创作手法来看,《红梅赞》采用了庞大的叙事手法,先将整个监狱背景置于观众眼前,并随着剧情的逐步推进,不断变化舞台场景,舞台中所有前、中、后空间位置都被广泛利用,观者如同身临其境,被眼前的场景包围着,并牵动着观众的情绪跟随纷繁变化的场景,从中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情绪。与此同时,这部作品细节场景的刻画做得也十分到位。比如:表现小萝卜头与蝴蝶嬉戏的舞蹈场景,以单纯质朴的孩童,表达对自由和光明的憧憬,并通过反衬的艺术手法彰显出革命的悲壮。此外,还有通过情侣间的缠绵双人舞,对比了家国之爱与小儿女之情,通过两者强烈的情感对比,将舞蹈表现空间置于舞台中、后、左右区域进行表演,让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双人舞蹈的深情和缠绵,也深刻体会到家国情怀的伟大与崇高,不同情感的交织下极富有舞台表现力,也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体验。

结语:

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创作具有展现不同时代精神价值的意义,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下所积淀下来的特定的文化和艺术成果,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与新中国建设的证明。所以,现代舞蹈艺术创作需要牢牢把握住革命历史题材,从中获取创作灵感,结合优秀作品从艺术表现形式分析,多元发展,创新进步。

参考文献:

[1]邓颖璇.上海歌舞团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0.

[2]孙家平.野草与春风的交响[D].山东艺术学院,2020.

作者简介:

姓名:刘兵,出生年月:(1982.09-),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西萍乡,学历:硕士,职称:讲师,毕业院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毕业专业:运动训练,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工作单位,萍乡学院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舞蹈创作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划分下的创作分析研究
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传播和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对预算管理演进的影响
建构主义下的高等数学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