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教育叙事

2021-10-25 01:20陈启显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语文

陈启显

摘要:语文教学要“备教材”,根据文体特点,明确教学目标,也要“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提出合适的发展要求。教学中,切实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支架,才能“从扶到放”,真正发展他们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乡下人家;教育叙事

前言:《乡下人家》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陈醉云先生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画面,呈现出瓜藤满架、鲜花轮绽、雨后春笋等六幅自然、祥和的农家画面,展现了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赞扬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扮自己家园、装点生活的美好品质。笔者在教学中与《乡下人家》教学有几次接触,每一次接触,都让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悟:抓文体特点,明确目标

《乡下人家》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重在抒发作者感受,散文教学的核心是对散文情感的关照,教学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情感体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情感和文本情感融合的过程。摸清文体特点,才能把握课堂设计的主动格局,笔者当时用分析文章内容代替了情感的理解、感悟。这是传授型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是知识的灌输,缺少情感的熏陶及实践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并没有“一课一得”。第一次与《乡下人家》的亲密接触让笔者明白,教学目标确定要合理,在教学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他们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二、思:以学生为主体,提供支架

《乡下人家》所在的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主题编排。除《乡下人家》之外,还有《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和向往。《乡下人家》课后以及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结合主题相应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训练。整个单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乡村生活,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学习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结合所处单元和前后文的联系,笔者确定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田园组诗导入,感受乡下人家的特点;(2)初步感知,游览乡下人家;(3)感受第一、二自然段景物的独特、迷人:(4)小练笔,升华情感。模拟上课结束,胡老师直接点出:这份设计,将是一节高耗低效的课。胡老师的点评一语中的,模拟上课前,笔者在本班试教了一次,感觉到深深的乏力。初步感知,游览乡下人家”中的“为乡下风景图起名”,这个环节是“高耗低能”的集中体现。虽然笔者提供了用“什么东西怎么样”概括画面的方法,但在引导学生思考概括方面提供的指导不够,学生耗费了大量时间。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学生。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正式上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必要。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概括画面名称对于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降低难度,给他们学习语文“搭好梯子”,引导他们品读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缺少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所以学生表现出不知如何下手、开口,整个课堂很“安静”。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笔者应该运用“活”的、“生活化”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不仅要上好一堂语文课,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种阅读策略,融会贯通掌握一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如何让学生“活”起来?如何切实引导学生提升能力?这些问题萦绕在笔者的心头。

三、得:从扶到放,发展能力

针对学习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降低难度,分步教学。

1.品词品句,顺学而导

学习《乡下人家》第一自然段瓜藤时,笔者布置任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瓜藤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展示的,在原文旁做好笔记再交流——

生1:我好像看到了藤开花了,花又落了。然后结出了瓜,有青的,红的。是活的。师:你注意到了两个变化,瓜藤生命变化和瓜的色彩变化的过程。

生2:藤有了生命力,会攀藤架,会爬上屋檐。从“攀”“爬”我好像看到了瓜藤在一步步往上爬,这是拟人手法。

师:你抓住了动词,得出了拟人手法。

从学生回答的“是活的”到“这是拟人手法”,抓住学生回答未详尽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从说感受到说方法,为其他学生提供发言的方向,把回答说清楚说具体。

当同学们找到瓜、藤、叶和石狮子、大旗杆的对比,笔者出示两方对比图和句式:

当瓜在__,石狮子蹲在高楼门前。

当藤在__,两根大旗杆竖在高楼门前。

当叶在__,石狮子__。

当__在__,两根大旗杆。

生:当瓜在晒太阳,石狮子蹲在高楼门前。当……(学生投来求助的眼神)

师:你用上了拟人手法,那藤、叶等也能当成人来写了。

生:当瓜躺在藤架上看星星的时候,石狮子蹲在高楼门前。当藤在大口大口喝水,两根大旗杆竖在高楼门前。当叶迎着朝阳跳舞,石狮子连动都不能动。当花在互相比美,两根大旗杆光秃秃的。

不止画面活了,学生也活了,争先恐后地举手。笔者待学生发言之后,顺势而导:“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味,富有活力。从“品读字词句,敢想象”的环节中,我们感受到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给画面起名“瓜藤满架”。

利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抓住生成性资源,顺学而导,以读促悟。课堂上及时迁移学习方法,用“品词句,敢想象”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二、三自然段鲜花和春笋图,完成学习单第二题“我会为以下画面起名”。

2.迁移内化,教而得法

我们要注重评价学习结果,这是对课堂所学知识、方法的巩固,更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小练笔以及课后的作业等可以作为学习结果的评价对象。

笔者设计小练笔: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一写校园里的景物,用上空间顺序或者时间顺序,把景物写生动,并且安排了两个开头提示“(时间顺序)春天到了,教學楼前的桂花树__”“(空间顺序)我们的教学楼被各种植物包围着。__”。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挑选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写景物。点评环节出示标准:(1)字迹工整,句子通顺;(2)运用空间顺序等方法;(3)运用积累的美词佳句,从不同角度出发明确小练笔的要求,指引方向。

学生的发展存在阶段性和顺序性,教学时要循序渐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存在个别差异性,这需要我们因材施教,防止“一刀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关注个体学生。实践证明,为学生提供攀爬的“梯子”,学生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一篇课文都需要我们去熟读,任何一个课堂都值得反复咀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断的实践和反思,笔者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饶凌杰.引“美文”活水,得“课堂”清涟——简析《乡下人家》[J].北方文学,2019(03):174-175.

[2]余爱萍.最美“乡下人家”——《乡下人家》校本研修课教育叙事[J].小学教学参考,2016(18):22-23.

猜你喜欢
语文
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