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影像记录的时代,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壮丽画卷:自然风光之美、诗意栖居之美、民族风情之美……带孩子置身于浩如烟海的古诗中,就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的灿烂文化。
我们将在本栏目中用简单有趣的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提供带孩子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让孩子扎下中国根,在孩子的内心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
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美与智慧,精致与壮观,都应该成为孩子童年體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丝绸之路是一项很特别的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这一次,让我们跟随《十月少年文学》的执行主编冷林蔚老师的脚步,从唐朝边塞诗来看丝绸之路的魅力,同时也为父母提供帮助孩子学习古诗的一种视角和方法。
丝绸之路与唐代边塞诗
与繁荣强盛、奋发昂扬的时代风气相适应,唐代的文人们也大都具备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代风气与文人精神推动了一种诗歌题材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那就是边塞诗,其中有许多名作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传诵。
唐代的边塞诗之所以获得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唐代本身国力强盛,疆域广大,边境上其实一直有战争发生。当时驻守边塞的很多将领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愿意招募文人在手下工作,所以去边疆军队中工作对于一些出身贫寒的文人来说,也不失为一条求取功名的良好途径。第二是唐代漫游之风盛行,有条件的文人都会时不时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风光秀丽的江南和景观雄奇的塞北都是他们的首选之地。唐代很多著名诗人都去边疆亲身体验过,所以能够创作出很多优秀的边塞诗。
但是边地苦寒,风景萧瑟,文人士子们远离故乡在外求取功名,难免会让人有思乡之情;而唐代后期军队风气日渐腐败,将领荒淫奢侈,士兵朝不保夕,过多的战争也给普通士兵和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所以唐代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往往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是想要追求建功立业而产生的豪迈与自信,另一方面是有感于功业难成、现实黑暗而产生的悲凉与失望。时而明朗高亢,时而忧郁低沉,这种复合的情感存在于很多唐代边塞诗中。
和孩子一起听唐代流行
歌曲—《凉州词》的故事
我们常说唐代是一个诗歌的朝代,诗歌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让我们暂时穿越回开元年间的长安城……
这是一个下雪天,三位很有名的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个旗亭里喝酒,旗亭就是挂着旗子的酒楼。三人正喝酒聊天的时候,从外面进来十几个乐师和歌女,他们坐下来一边喝酒,一边弹琴唱歌。
大家要知道唐代时候的诗歌是可以演唱的,尤其是七言绝句,本身就有现成的曲谱可以相合,当时只要有诗人写了特别好的诗,就会立刻被当作流行歌曲传唱,王维的《渭城曲》就是一个例子。那边一帮歌女乐师们开始唱歌,这边的三位诗人就开始打赌,说看看他们唱谁的诗歌最多谁就赢。
第一首唱的诗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首唱的诗是“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这是高适的诗。第三首又唱了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这时候王之涣又生气又着急,就赌气说:“唱你们诗歌的这几位都不懂得欣赏真正的阳春白雪,看看那边最漂亮的那个歌女,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甘拜下风!”
大家都盯着那个歌女,只见她清清嗓子开口唱了起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果然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三个人都开怀大笑起来。
这是一个特别能体现盛唐气质的故事,充满了对文学的热情和对才华的肯定,那种特别欢快豪放,充满文学热情的社会风气,令人无限神往。故事中的三位诗人都特别优秀,而最后王之涣凭借这首《凉州词》获胜,可见当时人们对这首诗的认可,《凉州词》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流量之作了。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丝绸之路对唐诗题材的开拓
唐代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异国的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带来了中原地带没有的动物、植物、矿产、器物等,还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服饰、音乐、美术、宗教等,一时间“胡酒”“胡姬”“胡帽”“胡乐”成为长安的时尚,这些内容都在唐诗中有所体现。所以说丝绸之路带来的物产与文化交流丰富了唐诗创作的内容,开拓了唐诗的题材和风格。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王翰的这首《凉州词》中,诗人用了葡萄酒、夜光杯、琵琶、战马等富有边塞意味的意象,来烘托边塞和沙场的气氛。如果我们了解一下丝绸之路上的物产交流就会知道,葡萄酒、夜光杯、琵琶、战马这4样东西原本都是西域特产,都是汉唐以来经由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地区的。给孩子讲清楚这一点,孩子就能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对社会生活和文学的影响,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色。
本栏目在上一期中,为大家介绍了丝绸之路上有代表性的乐器。其实唐诗中关于乐器的描写也有很多,根据记载可知,唐代乐器有雅部和胡部的区别,雅部大多是中原传统乐器,胡部大多是少数民族传入的乐器,其中来自西域的有羌笛、横吹、琵琶、胡琴、腰鼓、胡笳、五弦钹等,这些乐器在诗歌中出现频率很高,尤其是羌笛和琵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专门写了长诗《琵琶行》,其中对音乐有着极为精妙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种细致的描写一定是建立在整个社会对琵琶这一乐器和演奏十分熟悉的基础上的。
历史的有趣之处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而父母陪孩子多了解一些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就能让孩子对这条铺满灿烂文化的路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文学意义上的“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凉州词》中的名句,其实从汉代开始,在许多古诗词以及历史书籍中都经常出现“玉门关”这个地名。如《后汉书·班超传》:“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李白的诗歌《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我们可以再来读一首能与王之涣《凉州词》相媲美的边塞诗《从军行》。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把这首诗与《凉州词》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除了都写了“玉门关”,两位诗人还不约而同地都写了“白云/长云”和“孤城”,这基本是唐代边塞诗的标配。不过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上来说,王昌龄的这首还是更加豪迈一些,突出了爱国将士们英勇奋战的气概。
早在汉代丝绸之路刚刚开启之时,玉门关就是大汉帝国的西部关口。汉武帝时期修建酒泉至玉门之间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从此以后,玉门关与另外一座著名的关隘阳关,便成了国境线的代表,成了中原之地与西域的分界线。无论是商旅还是军队,往返于中原和西域之间时都必须经过这两处关隘,它们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军事重镇。所以人们才会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说法。
历经2000年的风霜雨雪,玉门关如今早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一座方方的土墩遗址,也就是今天甘肃省敦煌市的小方盘城遗址。2014年,玉门关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里距离敦煌市区大约90公里,四周依然是茫茫的戈壁与荒漠,我们可以在这里默默驻足,诵读诗句,感受一下唐诗中苍茫的意境。
给爸爸妈妈的
“台词本”
在唐诗中,“玉门关”“阳关”“楼兰”“居延”等地名,一般都具有双重的含义,在诗人的笔下,它们不仅仅是具有地理意义的具体地点,同时也是边塞、西域的代称;另外它们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存留在人们的心间,无论什么朝代的人来读,都会唤起一种苍凉、豪迈的情感。
给爸爸妈妈的“台词本”
为什么王翰的这首诗也叫《凉州词》呢?这是因为在唐代,随着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加深,有一批音乐从西域传过来,经过与中原音乐的融合,成為当时的流行乐曲,这批曲子是用地名来命名的,比如说《伊州》《甘州》《凉州》等。为《凉州》这个曲调所作的词就都可以叫《凉州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唐代诗人都有题为《凉州词》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