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一块硬骨头”的现实,提出借势运力,通过阅读助力、学科整合、细节指导、赏评结合等方式让习作走入学生的心田,成为常态的一种表达方式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助力 学科整合 自改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116-02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究其原因,原先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对习作这一板块,只有内容的设置,缺乏习作的系统指导,导致教师无从下手,时常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而今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就弥补了这个不足,不仅每册教材有一个习作单元的教学编排,更是在每个单元课文中蕴含着与习作相关的方法、选材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解决了习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方法“借势运力”,带领学生在习作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让习作表达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成为一种自我抒发的需要。
一、阅读助力,习得方法
《蜜蜂》是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更是一篇描述实验的典范佳作。它按照实验对象、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的顺序来写,给予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而本单元的习作题目就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教材要求学生不仅要写清楚小实验的过程,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的心情、实验中有趣的发现。因此,本课教学还承担着习作指导的任务。在教学时,笔者除了讲清实验的步骤,更多的时间则花在如何写好实验过程中有趣的发现与心理活动上,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习作的难点,突破这一点,那么完成本单元的习作就轻而易举了。
为此,在教学探究实验过程中,在帮助学生厘清实验步骤后,笔者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后半段:“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然后,问学生:“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回答:“写的是作者的观察和想法。”笔者适时地加以总结:“在记录一次实验时,不仅要写清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更要在习作中写出自己有趣的发现和心理的变化,这样就能让读者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笔者结合板书编了一段口诀:实验要素别漏掉,有序表达很重要,一步一步写清楚,写出发现和感受,实验精彩又有趣。
二、学科整合,获得体验
学生只有真切体验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为了让学生“有米下锅”,有话可说,笔者事先询问科学课教师三年级科学下册里有没有人人可以参与的实验。科学课教师当场就给笔者提供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内容。经过斟酌,考虑到安全性问题,笔者选定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实验——热气球升空了。笔者和科学课教师商量,让他利用一节科学课,指导学生做这个实验,而笔者也参与其中,亲历实验全过程。
学生一听说上实验课,兴致高涨。在科学课教师的有序组织下,每一小组的学生都非常积极,点燃蜡烛—手握塑料袋—塑料袋升空,奇迹就在一瞬间发生了。教室上空顿时布满了缓缓上升的“热气球”,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在科学课教师的讲解下,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脸上呈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铃声已响,但学生探究实验的热情并未停止。这节课不仅带给学生一次真切的实验体验,而且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与神奇。而这样的课堂注定让学生难忘。
三、细节指导,写出精彩
体验解决了学生习作材料缺失的问题,但要真正写得精彩,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本次习作最难写的是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及心理变化,光靠教师口头讲授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实验过程中,笔者不仅是个参与者,更是个记录者。笔者用高清手机拍下了一个又一个实验的精彩瞬间,将精彩永远定格在照片中。上课伊始,在音乐声中,笔者缓缓地展示一个个精彩瞬间,学生看了都禁不住惊叫起来。学生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涌动的思绪如泉水喷涌而出。笔者出示了一张图片,上面是实验刚开始的点燃蜡烛环节,个个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被蜡烛点燃的塑料袋,然后微笑着问学生:“当时你们为什么那么紧张?表情为什么那么严肃?你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其中一名男生说:“当时,我的心怦怦直跳,担心这个实验做不成功。”另一名女生則说:“我心里好兴奋,终于可以通过亲手实验来验证热气球是怎么升起来的,好激动啊!”“虽然大家的心情不一样,但是老师可以感受到你们心里的那份期待和喜悦。如果大家能适时地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将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与你们一起感受这实验的魅力。”
就这样,在一张张照片的呈现过程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原来在实验过程中,有趣的发现和心理变化,是可以为文章增色的呀!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当学生静下心来,用笔来记录实验过程时,教室里只传来刷刷的写字声,学生已完全沉浸在习作的快乐之中了。
有一名学生是这样描写实验时的变化的:当蜡烛点燃后,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塑料袋:一秒、两秒、三秒……啊!塑料袋鼓起来了,越鼓越大。哇!塑料袋鼓得像个皮球!三、二、一,放!热气球缓缓地升起来了!我们组的同学一边拍手,一边惊叫起来:“升起来了!升起来了!”那自豪之情响彻教室,令人振奋。该生在描写时,不仅关注了有趣的变化,更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心理变化,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四、赏评结合,提升能力
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最终还要落在自改能力上。学生只有不断地对习作进行自我修改,在写中改,在改中写,才能真正解开习作奥秘,掌握习作方法,提升习作能力。因此,笔者把习作讲评与修改作为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花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和修改习作的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一是以赏为主,导中悟法,提升欣赏能力。当学生初次完成习作后,笔者选取好、中、差三类习作,在班上进行赏析点评。针对班内出现的共性问题,笔者选择了一名中等生的习作呈现在大屏幕上:
首先,笔者请一名学生读一读这篇习作,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习作哪些方面写得比较成功?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以改进?
学生经过交流探讨,都一致认为实验名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写得很清楚,很有条理,写清楚了实验中的有趣发现,但漏写了实验的准备工作,在实验过程中如能写一写实验时的心情变化,那就更精彩了。笔者适时启发和引导:“如果请你来改,你会在哪儿添加心情描写呢?”其中一名学生说:“我认为该同学的作文中可以增加如下内容‘只见原先瘪瘪的塑料袋慢慢地大了起来,像鼓起的气球一样。我的心情也随之紧张起来:这塑料袋真会飞起来吗?就在我半信半疑之时,那个塑料袋竟然脱离了邹晨凯的手,悠悠然地向着教室上空飞去。我睁大了眼睛,叫了起来:啊!真是神奇极了!”
经过这么一个细致的赏评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及修改方法,为后面的自改作文做好了铺垫。
二是观照要求,自我修改,提升自改能力。在集体赏评环节结束后,笔者针对每次习作要求,以“闯关挑战”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修改的热情。竞技型的修改促使学生热情高涨,大大提高了修改习作的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实效。结合本次实验习作,笔者拟写了“闯关口诀”:一颗星——实验过程写清楚;二颗星——心情发现添趣味;三颗星——语言精准丰内容。口诀似的闯关题,不仅好记而且也是写好作文的诀窍所在。在口诀的引导下,学生逐一校对自己的习作,并针对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修改,使习作更形象、更有趣、更吸引人。
三是互评互改,取长补短,提升习作水平。在教师修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互改。每名学生选择一篇好的或差的习作进行交换评改。这样做,可以取长补短,互为学习,共同进步。最后,让学生再读自己的习作,审视存在的问题,进行再一次的修改。經过两轮修改,学生的习作水平整体有了质的飞跃。正是应了那句话:“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教师只要坚持这么做,就能让学生的习作能力有飞速的提升。
让习作成为学生心灵释放的栖息地,让习作成为与自我对话的家园,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动脑,对教材进行合理开发,努力建构一个开放、立体、生动的习作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悟方法、习能力、促提升,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自由表达方式。
【作者简介】蔡秀娣(1971— ),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硕放实验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小学习作教学研究。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