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

2021-10-25 01:20禤祖军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以《小水滴的诉说》教学为例,论述实践性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策略,建议教师通过课前热身实践,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情感;课中认知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课后再实践,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27-02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课程。课标强调该门课程的活动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过程,注重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实现学生知、行、意、信、行的转化,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目的。

《小水滴的诉说》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其主要讲述人类的生命之源——水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被污染、被浪费的现实情况,课程目标是呼吁学生爱护水资源,培养学生掌握节约用水的生活技能,形成节约水用的意识。本文以《小水滴的诉说》教学为例,详细阐述实践性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與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一、课前热身实践,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放在第一位,为学生开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品德,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要求,针对性地设计课前热身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资料、体验和感受社会生活等,以丰富感性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一课前,笔者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专门设计了社会实践调查表格(如表1),让学生自由分组合作,通过网上搜索和书籍查阅等方式完成填写。

在这个课前热身实践活动中,学生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从中他们看到水资源被污染、被浪费的现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了兴趣,为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课中认知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塑造学生品行的学科,但是这个学科目标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比较难实现。尤其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教条式的教学比较刻板、沉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而实践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互动情境中有效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在《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是“人人都要爱惜水”的意识,而教材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小水滴”化身为会诉说的小伙伴。笔者立足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旨在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化体验、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一)在对话互动中提炼观点

正式开始新课教学时,笔者戴上“小水滴”手偶,化身为“小水滴”,与学生展开一场关于“水”的对话。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师:我就是你们的朋友“小水滴”,你对我有什么印象?你和你的家人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我呢?

生1:“小水滴”你好,听说我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离不开你。

生2: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地方,比如刷牙、洗澡、洗脸、洗手都离不开你。

生3:妈妈洗衣服、洗碗、洗菜时会用到你。

生4:爸爸在洗车时会用到你。

……

师:你们在教室里能找到我的身影吗?

生5:我的水壶里有你。

生6:窗户旁的绿植有你。

师:除了家里,你们还知道在哪里能看到我呢?请大家讨论一下,然后积极发言。

……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互动,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出了结论: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水、人人都需要用水。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图示(如图1),方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水、理解水的重要和珍贵。

(二)在多媒体教学中传递意识

“水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人人都要爱惜水”是《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体现的道德意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通过口述的方式传递这方面的信息,这样的方式单一、形象性不足,难以取得良好的传递效果。对此,教师可以考虑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水滴的诉说》教学中播放有关地球水资源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稀缺情况和被污染现状。对视频中一些水资源数据,笔者另外插入一节微课进行解析。微课展示了一个实验:量杯1中100毫升的水代表地球水资源总量,量杯2中3毫升的水代表3%淡水资源,滴管中的一滴水就代表不到1%的可饮用水量。清晰的多媒体镜头,让学生对三种水资源产生强烈的对比,同时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意识:因为可饮用水量稀少,所以人们必须要节约用水。

(三)在质疑辨析活动中实现道德内化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辨析就是辨别分析问题。教师要把生活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观念通过情境还原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分析、纠错,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内化为素养、转化为品行。在《小水滴的诉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两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辨析,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图2)

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进行质疑辨析,让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意识,再让这些意识内化在学生的道德修养中、体现在学生节约用水的行动中。(如图3)

三、课后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我国教育家、教育理论家鲁洁教授说过:“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要以生活世界为归宿。”可见,进行了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再实践行为才是其道德学习的归宿。

例如,学习了《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之后,学生已经有了节约用水的意识,但还不知道具体如何做才能节约用水,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行动的指导,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进行再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如笔者在授课结束后,拿起一杯水让学生思考:“这杯清水是刚刚让大家观察的,现在应该怎么处理才体现节约用水理念呢?”学生实践的做法体现了他们学习这节课的道德所得,笔者将学生所提的做法绘制成图示(如图4)。

此外,笔者还让学生在课后请教爸爸妈妈节约用水的方法,收集节约用水的妙招,并制作《节约用水手册》与同学进行分享(如图5)。学生通过在生活中不断进行节约用水的实践,总结节约用水的体会与经验,让节约用水、珍惜水源的认知转化成自身优良的道德品质。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实践为载体,通过课前热身实践、课中认知实践、课后生活实践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节约用水意识,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

【作者简介】禤祖军(1969— ),男,壮族,广西防城港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担任防城港市防城区第二小学副校长职务,主要从事学校教学管理、数学教学、思政课教学等研究工作。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实践性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反思
三环渗透三段交互三实体验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