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党安志,胡 宏
(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贵州 贵阳550081)
在生态文明时代,贵州省产业发展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我国首个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为原则,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区域发展战略被正式提出。贵州省作为国家正式批复的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腹地,是保障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产业发展势必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布局。今后一段时期是贵州省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势必会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矛盾不断加剧的时期。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是新时期贵州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模式的重要保障。
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经济发展增速较快。2018年贵州省GDP总量为1.48万亿元,全国排第25名,增速连续8年蝉联全国前3,是西南地区经济增速最快的省份之一。贵州省三次产业产值比值为14.6∶38.9∶46.5,总体呈现“三二一”产业结构,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之比为53.8∶18.4∶27.8,可见1/2以上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可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相对充足的本地劳动力。
近年来,贵州省在保持基础能源、优质烟酒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专注“大生态、大数据”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为引领,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出台的《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谋划布局了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未来一段时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和大数据平台的双重驱动作用、努力发展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是贵州省新一轮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课题构建了“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三位一体的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对本区域特定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以全省88个县(市、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展开定量分析,并通过整合分区、分维评价结果,识别各市(州)区域环境承载力的优势和短板,为后续产业布局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耦合评价和产业优化布局策略提供基础。
2.2.1 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相对较高
贵州省是我国水资源富集区,据调查,2017年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 937 m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075 m3/人),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总体不高,仅为9.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6%)。全省90%的地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属于中等及以上水平,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黔东南州和黔南州水资源最为丰富,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相对紧缺,产业布局需高度重视安排节水型产业。
2.2.2 耕地质量较差,适宜建设土地资源相对紧缺贵州省山地多平地少,2014年全省耕地面积为456.25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5.89%,但优质耕地面积仅占2%,耕地质量总体较差。全省适宜建设用地面积有89.32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6.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75%),决定了贵州省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走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其中,贵阳市的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占比最高为14.68%,对未来新增产业发展的承载空间相对较大,而黔东南州最低为2.54%,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压力最大。
2.2.3 煤炭、矿产、林业资源较为丰富,对能源、建材等特定产业发展的区域资源承载力较高
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锰矿、磷矿、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集中产区。其中,六盘水市、毕节市、贵阳市和遵义市的能源矿产资源较为富足,对基础能源、现代化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助推作用。在林业资源方面,2018年贵州省森林覆盖率高达5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3倍。其中,黔东南州、铜仁市、黔南州的森林覆盖率在贵州省位居前3,与林业相关产业(如建材制造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空间较大。
2.2.4 区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水资源承载力较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较低。从全国层面来看,贵州省区域资源承载力整体水平偏低。省内比较,贵阳市、黔南州和六盘水市的区域资源承载力相对较高。
2.3.1 生态本底总体较好,对传统制造业等相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承载力较低
贵州省生态本底总体较好,但全省土地胁迫指数平均得分为50.9分,在全国标准中属于胁迫度较高区(40~60分)。其中,六盘水市和毕节市土地胁迫最高(分别为65分和61.5分),在全国标准中属于高胁迫区;黔东南州土地胁迫最低(25.2分),属于一般胁迫区。土地胁迫指数较高及以上区域占全省国土空间的83%,产业发展布局面临较大空间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适宜开发的有限区域集中展开。
2.3.2 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环境压力小
2018年贵州省地级市空气AQI优良天数比重为97.8%(全国平均79.3%),主要河流断面优良水体比重为97.4%(全国平均71%)。全省污染负荷指数总体很低,但遵义市、六盘水市、贵阳市的主城区污染负荷指数较高,产业布局要对高污染企业加以控制。综合来看,贵州省环境压力小,产业发展的环境约束低。
2.3.3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按全国标准,贵州省生态环境承载力处于一般水平,但省内空间差异较大。黔西南州生态环境承载力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但生态本底较好,可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承载力。
2.3.4 区域社会经济承载力评价
(1)贵州省整体交通可达性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路网以贵阳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贵州省2016年高速路网密度为308.69 km/万km2,在全国排名第17位,与排名第一的上海(1 309.52 km/万km2)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贵州省内交通可达性较高的地区呈现出以贵阳市为中心节点、沿铁路干线延伸的“大”字型布局。其中,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和毕节市整体交通可达性相对较高,铜仁市和黔东南州的交通可达性相对较低。
(2)人口主要集聚在贵阳市、遵义市和六盘水市,其他地区人口主要集聚在区县行政中心。贵阳市、遵义市和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人口集聚度较高,是贵州省内人口转移的主要迁入区。除贵阳市外,各城市人口就业结构均呈现出一产占比偏高的情况,意味着大量劳动力资源仍集中在农业农村,可为后续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稳定来源。
(3)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以贵阳市和遵义市为中心的都市区,区域产业分工格局日益清晰。贵阳和遵义两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两市经济首位度高达45.92%。贵阳市、遵义市及安顺市的产业基础较强,正在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优质烟酒工业基地和西南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毕节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是贵州西部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正在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冶金和黄金工业基地。黔南州、黔东南州和铜仁市是贵州南部及东部生物、旅游及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正发展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磷化工、锰工业、钡化工、绿色食品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区。
(4)区域社会经济承载力综合评价。从地区分布来看,贵州省社会经济承载力西部优于东部。以贵阳市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圈经济基础好,发展速度快,是全省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发展的承载空间较大;以铜仁市、黔东南州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才集聚度不高,可承载的产业类型有限。
2.3.5 贵州省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通过评价贵州省区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对产业发展的承载水平,得到各市州区域环境承载力的三维评价结果,见表1,并利用聚类算法,将贵州省区域环境承载力分为以下4种模式。
表1 各市州区域环境承载力三维评价结果
第一种为“全面发展型”,主要特点是社会经济基础较强、水土资源禀赋较高,同时生态环境对传统产业的承载力也较大。贵阳市属于此类,产业布局应朝着“高、精、尖”方向发展。
第二种为“资源制约型”,主要特点是土地胁迫程度低,但土地资源匮乏且发挥着重要生态功能。黔东南州、安顺市和遵义市属于此类,产业布局应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注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三种为“经济基础薄弱型”,主要特点是生态本底较好、水土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黔南州和铜仁市属于此类,产业布局应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发挥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效益。
第四种为“生态脆弱型”,主要特点是能源矿产、水土资源禀赋较高,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但是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土地胁迫程度较高。毕节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属于此类,产业布局应注重生态环境修复,避免城镇化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对于第一产业,贵州省主打山地特色农业,有效利用了生态环境优良的天然优势。从产业分布的空间格局来看,全省农业主要分布在黔西北、黔东南等农业资源、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遵义市、毕节市、铜仁市和黔南州农业相对发达,有效结合了当地生态资源优势,使特色农业发展更具影响力。
对于第二产业,贵州省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这五大行业的区位熵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绝对的产业竞争优势。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遵义市等水资源丰富区域,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域,产业布局体现出鲜明的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导向性。
对于第三产业,依托丰富的山地风景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贵州省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增长。2017年全省共接待游客7.4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 116.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6%,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11%。
整体来看,贵州省优势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资源导向性,省内丰富的水资源、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资源等对全省产业空间布局发挥了直接的引导作用。
贵州省能源开发利用率过低,未能发挥能源开发能力的优势。2016年贵州省能源禀赋度为1.3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0.85),意味着贵州省在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产能过剩,远未发挥出本地区能源开发能力的优势。
贵州省国土开发强度较低,人均可利用建设面积较多。2016年贵州省国土开发强度为4.8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3%),位于全国第25名。全省人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249.49 m2/人,人均已建设用地面积为159.92 m2/人,尚有较大增长空间。按全国人均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的最大标准(105 m2/人和150.0 m2/人),在人口城镇化率不变的前提下,贵州省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还可承载约0.69倍现状的人口规模。
贵州省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低,严重滞后于工业化。2016年贵州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2%,在全国排第30名。全省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1.14,低于国际标准的下限值(1.4~2.5)。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不仅会直接抑制服务业市场需求,而且不利于人力资本提升,最终将严重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于能源资源,2017年贵州省万元GDP能耗为0.816 4 t标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对于水资源,2017年贵州省万元GDP水耗为76 m3/万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78 m3/万元)。但是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和农田灌溉亩均耗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和工业节水任重道远。对于土地资源,2018年贵州省地均GDP为840.45万元/k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4.51万元/km2),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很大。同时,各市(州)水平差异较大,其中,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良好的贵阳市和六盘水市土地利用效率位居全省前列,而黔东南州和黔南州的土地开发利用效率较低。
近年来,贵州省提出了“四型十五产”的绿色产业体系,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然而,生态文明时代贵州省发挥区域环境承载力优势的产业体系仍有待完善,基于产品链的价值链有待挖掘和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生态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亟须推进从基于核心资源的初级产品加工模式向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模式,再向“三资”(资源-资产-资本)驱动的价值链模式的升级。如贵州省茶园和多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已居全国第一,但产业发展仍停留在农产品的简单加工方面,价值挖掘、品牌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都还需进一步提升。
第二,产业跨界融合程度不高,亟须挖掘发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综合优势。以大数据产业为例,贵州省推动了以大数据产业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的战略部署,但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产业本身发展需要的科技和人力资源不足,如融合省内优势的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基础,拓展物联网等大数据产业应用市场,支撑大数据产业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战略定位。
贵州省虽拥有一批闻名海内外的优势产业,但仍存在资源环境禀赋利用不充分、产业发展潜力空间亟待挖掘等问题,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和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发展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高度融合。
对于农业,应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推动黔中盆地发展商品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农业,在黔北、黔西、黔东和黔南山地丘陵地区布局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稳步推进全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对于工业,应充分利用能源、矿产等资源优势,以延长产业链和高附加值加工为着力点,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化和集聚化水平,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产业生态体系。在高度依赖能源矿产资源的地区,如六盘水市和毕节市,应促进产业精细化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资源深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以自然资源为核心集聚的老工业基地向以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对于旅游业,应充分发挥贵州省独特山地自然景观、多彩民族文化、良好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大力创新山地旅游业态,把贵州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山地旅游区。在旅游资源相对富裕但交通可达性不高的地区,如黔东南州,应加强离散旅游资源点交通的便利性建设,与全省快速综合交通体系融合,实现精品旅游景点的“直连直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圈。
贵州省煤、电、烟、酒等优势产业大多已具备各自完整的、以单一“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链,但却尚未形成融合产品、服务、技术、制度等要素“多产品”“多业态”高度协作的产业体系格局,也未形成以生态资源为基础、打造生态资产、进而开展生态资本化运作的价值链体系。建议基于若干传统优势产业和行业,打造能够充分体现贵州特色、一二三产业联动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若干区域环境承载力与产业布局高度耦合的贵州样板。
以制酒行业为例,依托于当地优质的水资源环境,贵州省制酒行业闻名海内外。然而,即使像茅台这样的龙头企业,也很难做到全行业、全产业链覆盖,产品的品牌溢出效应明显不足。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形式与茅台类似,其产业综合运营模式值得借鉴,可口可乐公司不仅发展成全球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同时积极开发延伸产品,如电视电影、卡通玩偶等。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可口可乐公司总部更是发展了集休闲度假、餐饮、体验、购物等为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产业,该建设项目助力亚特兰大成为全美、甚至全世界的知名旅游城市。结合贵州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当地的制酒等行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品牌优势,不断拓宽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融合渠道,调动社会各行业资源,积极拓展产业价值链,集中力量打造一二三产业联动的特色化产业生态。
根据贵州省对十大千亿级产业的战略部署,综合评估了十大千亿级产业布局对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承载力,提出各重点产业的布局策略。
基础能源和基础材料产业对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需求较高,而对社会经济条件的要求相对中等,适宜布局在能源矿产资源较为富裕、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同时无需承担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如毕节市、六盘水市等地。
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和健康医药产业,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需求较低,而对社会经济条件的要求较高,适宜布局在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人才集聚度较高、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地区,如贵阳市、安顺市、遵义市等地。
现代化工、清洁高效电力、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和优质烟酒产业对特定资源的需求较为明显,适宜在原有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的原则,逐步引导产业空间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如在毕节市、六盘水市等地区,工业产业布局应突出绿色发展导向,引领高质量发展。
第一,严把产业准入关。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宏观,在具体产业落地时要统筹考虑大区域环境承载力和具体地块情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遵从贵州省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三线一单”中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把准入门槛。
第二,强化省级层面战略统筹。以生态大共享、经济大发展为核心思路,增强贵州省政府对产业准入和布局的宏观引领和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和落实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政策,坚持规划先行的产业发展布局策略,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拓展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全要素融合,支撑产业更长远发展。
第三,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设立生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贵州省生态文明产业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各类社会资本向符合全省产业政策的领域(如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等)倾斜,优化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