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垠 丁梦云
(中共肥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安徽 肥东 231000)
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综合性地情书,而地情又是有鲜明个性和特质的,如何把握和凸显一个地方的基本特色,是地方志工作者着重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地方志书复姓“地方”。因此,一部志书是否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不仅是新编地方志的一项基本要求,而且也是衡量其质量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2016年7月,安徽省地方志成果评奖,中共肥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纂的近300万字的二轮《肥东县志》荣获特等奖。本文就二轮《肥东县志(1986—2005)》(以下简称《肥东县志》)十年的修志实践,在存史的坚实基础上,从彰显地方特色以资政育人的角度,作一次理论回顾。
地方特色,是一个地方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集中表现,为此地所特有或为各地所共有而此地在时间、空间量度占有特殊地位。二轮《肥东县志》尽力彰显地方特色,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肥东是个百余万人口大县,也是人才大县,人物大县。古代人物卓有影响,近代现代人物尤为突出。国家政要、军事精英、科技名流、艺术大家、经济强者、英雄模范,数不胜数。包拯以为官清正、执法如山的一代诤臣而妇孺皆知,名满天下。元代儒将余阙治军严明,善诗能文,被《元史》誉为元末第一“死节之臣”。吴复追随朱元璋战功卓著,为大明江山建立不世之功,被追封为“黔国公”。李鸿章组建淮军,支撑晚清将倾大厦40年。淮军10万之众,肥东籍官兵3 万,将领近200名。王亚樵组织“斧头党”,为10万安徽劳工争取合法权益,更以抗日反蒋著称。
人物迭出,于今尤盛。成都电子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刘盛纲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是中国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学科领军人物。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沈荣骏中将是中国航天测控网的主要奠基人。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温光春中将曾代表中国军队迎接港、澳回归祖国;红军时期即参加革命曾任国务委员的张劲夫,在主持中国科学院日常工作的11个年头里,组织、参与研制、发射“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国家的工业建设,为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建设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军内肥东籍人士将星璀璨,辉耀华夏。有徐承云等3位中将和戴正华等13位少将。
首轮志书入传人物仅45人,甚至像包拯、余阙、吴复、李鸿章这样的国史上有传的历史人物都未入志。鉴于首轮修志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人文精神,因而在二轮修志时强化人文性。二轮《肥东县志》人物篇,在“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指导下,为充分发挥志书资治教化育人的功能,采纳了众人的意见,尤其是主编最终拿方案、做决定,这也正符合后来省里统一规定的县区级人物入志标准,将地方干部划到副县处,军队干部划到团级副职,知识分子划到副高级、硕士生,劳模先进划到省级,并发现一个增补一个。
到正式出版时,“人物篇”长达318页,以3章16节45万余字的篇幅,收录了肥东人物4879人。其中,人物传略83人,人物简介174人,人物表录4532人。范围涉及党政军界、经济、教育科技卫生界以及英雄模范、能工巧匠、港澳台及旅外人物。收录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记述之翔实、信息之密集,无论与1990年版《肥东县志》相比,还是与合肥乃至全省兄弟市区县或外省市同级志书相比较,收录人物都是比较多的。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肥东许多先贤的人文情怀,英模的先进事迹和能工巧匠的艺术成就,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宗祠、家谱是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二轮《肥东县志》在社会生活篇下设“姓氏宗祠家谱”一章,分设姓氏、宗祠、家谱3节。在“姓氏”节下,详细记述县内姓氏人口数及分布情况。姓氏不仅是公民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还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县内有271个姓氏,对王、张、李、陈、刘、杨、吴、黄、许、周在县内排名前10位大姓家族的来源、人口状况、所占比例、集中居住地等进行简要记述,对排名前150位姓氏列表记载。家庭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细胞,而姓氏是家庭联系纽带,是人们纵向、横向社会关系的标识,记好一地姓氏分布情况,可以增强人们的家族亲情观念和集体意识;也有利于依据姓氏和名字来区别不同的人,厘清相互关系,方便于社会交往的开展,利于身份管理的有序进行。
2007年9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清末民初年间遍布于肥东城乡角落的祠堂约在500座左右,时存62座。穿过岁月的风尘,撩开神秘的面纱,肥东祠堂裹挟着历史的文明,闪烁着人文的灵光,向人们展示它的无穷魅力。其构筑宏丽、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肥东人民所重视。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座。《肥东县志》对其中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21座古祠的坐落地点、修建时间、建筑式样、建筑面积、几进几开间、发脉地及保存现况,均逐一作了翔实记述,并配上照片,让人们一睹她的风采。对全县39姓62座宗祠列表记述。
明清以来,县内民众有纂修家谱的传统。《肥东县志》对74姓183部家谱的谱牒名称、修谱时间、修谱次数、装订册书、郡望名称、堂号、姓氏来源、领修人及宗祠所在地,编者也都不吝笔墨,一一作了记述。
为彰显肥东文化底蕴,志书极力展示肥东县域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一是选择收录能够体现肥东厚重历史的宗祠、家谱的谱序、碑记,以及诗、词、文、赋、楹联、题词、小说、散文、寓言、名家书画等。如收录唐宋以来古典诗词110首,古典楹联130副,碑记21篇、谱序4篇。其中有欧阳修、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孙中山等名人所做的谱序、碑记,这些谱序、碑记或骈或散,亦庄亦谐,均为首次面世,弥足珍贵。又如艺文篇,以3章11节18万余字的篇幅,选录宋至民国县人撰著出版的著作31种,1949年至2005年县人撰著出版的著作211种。辑存有唐至民国期间的诗、词、歌、赋、楹联300余首(篇),散文、寓言24篇,小说4篇。其中包括包拯遗下的奏议10卷,余阙留下的诗文集20卷,李鸿章家族留下的奏议、函稿、诗草、词抄、图说等1000余卷,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和资料价值。
二是列表收录题词字画。县内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和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两馆建立30多年来,注重收藏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帅题词和书画名流字画。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收藏600多幅,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收藏300多幅。作品中,有乔石、刘华清等2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有徐向前、聂荣臻、粟裕等150多位元帅、将军的题词,有李德生、李葆华、张劲夫等历届安徽省委书记的题词,有舒同、赖少其、郭公达等众多书画名流作品。内容丰富,概括力强,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着每位领导和书画大师对抗日战争和渡江战役伟大胜利的讴歌、赞美,对瑶岗、褚老圩的挚爱、景仰之情。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极具欣赏、收藏价值。
三是设立丛谈。第一章包公文化,分设包公传略、包拯遗迹、包拯戏文、包拯后裔、包拯传说5节。第二章淮军与肥东,分设淮军诞生、肥东淮军人物、淮军建筑遗存3节。第三章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渡江战役总前委在瑶岗,分设调兵江北、进驻瑶岗、精心组织、横渡长江、横槊赋诗、离开瑶岗6节。第四章人文重地六家畈吴氏家族,分设聚族而居、耕读传家、小镇风情3节。这种“丛谈”的设置,直陈事迹,首尾完整,内容真实,既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肥东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又具有较强的史料性和著述性;不仅弥补了前志的不足,而且彰显了肥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是设立专记。如文化章中的专记《大邵洋蛇灯》,民族宗教章中的专记《肥东满族的由来》,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肥东的地方特色。梅森对《肥东县志》评论道:“随文附的专记也起到辅助记述,拓展分类束缚,具有可读性的作用。作用是保持门类事物记述的连贯性、综述性、完整性的同时,对典型事物、关联事物展开叙述,给读者以全貌、过程和亮点。”
五是详记方言。县志中还有一项凸显地方特色是对肥东方言的介绍。编纂者在前志的基础上增加了方言习俗的内容,使古老的合肥话接上了时代的气息。方言包括“语音”部分的“肥东话”独特的23个声母、44个韵母,“肥东话与普通话音韵差异比较”,辅之以“肥东话与普通话声母比较一览表”“肥东话与普通话韵母比较一览表”“肥东话与普通话声调比较一览表”“肥东话与普通话合音比较一览表”。在第二节《方言词汇》部分,搜罗了近800个独特的称谓、生活、自然、时令、动植物、方位、用具等方面的“肥东土语”。
肥东是传统的“工匠之乡”“建筑之乡”。早在清末民初,本地就有成千上万的人下南京、上上海务工经商,较多的是从事建筑业。20世纪80年代初,肥东外出的建筑工匠就达8万余人,1989年被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为首批“全国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县”,1997年又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安徽省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县”。
2005年,全县建筑劳务人员已达15.5万余人,有3500多个建筑公司、建筑队伍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400多个城市。全县赴亚、欧、非30多个国家的劳务人员多达3000余人,占全省出国建筑劳务人员的2/3,充分体现了肥东建筑业发展上独有的不同经历。为展示肥东建筑之乡风貌,《肥东县志》特设建筑篇,用建筑队伍、建筑施工、建筑管理3章12节5.2万字予以记述。毋庸置疑,这对肥东建筑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安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文学研究所专家陈友冰指出:“一部方志自身的特色无疑是最重要的,它是这部方志的什么?生命力所在。历史的现代的著名方志,无论是南宋淳熙年间的《四明志》、康熙年间的《卯洞司志》,还是今日的《大槐树志》,无不以彰显自身特色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者的重视。《肥东县志》亦是一部突显地方特色的县志。”
传统史志学认为,“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冀祥德认为,做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就是以“中国之志”资政辅治、纪录传承“中国之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方志的资政功能。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2014年4月19日,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志书的资政功能是服务于现实的最为直接的功能,其资政功能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导思想上具有鲜明的资政立场。《资治通鉴》之所以成为政治人物书桌案头的资政参考书,就是因为旗帜鲜明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史记》的“太史公曰”,更为后世著作者提供了一个史家志人直接出面论是非的范例。二轮《肥东县志》中的这些议论,对文章来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引领和吸引;对地方志编纂者来说,是一篇典范的文本。
资政,为执政者提供治理国家和地方的经验借鉴。史志资政,就是让史志资源发挥资政作用。志书也是一种著作,而不是单纯的资料汇编,它也应该体现出著作者的是非立场、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肥东县志》编纂者站在为党立言的政治立场上,态度鲜明、名正言顺地为有政绩的人和有功之臣树碑立传,为好人好事歌功颂德。重要的是不浮夸,不粉饰,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也不必刻意避讳对一些重大事故和决策失误的揭露和批判,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警醒后人,免蹈覆辙。
二是内容上呈现丰富的资政案例。“中共肥东县委章”下设“重大决策节”,“政府章”下设“施政纪要节”。在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领导和组织全县进行各项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显示了党的执政能力在不断提高,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还通过大事、要事、新事记述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特色工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编纂者将建筑业作为肥东一枝独秀的特色从工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剥离出来,单独成篇,以这种特殊的编纂体例来凸显建筑业在肥东的各行各业中重要地位以及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还专门介绍肥东建筑业由小到大、由个体到上规模上档次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中提到肥东县委、县政府出台的《进一步加快肥东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资质管理、质量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举措。使人们了解,肥东的建筑业的突飞猛进是有深层原因的。它与县级领导班子导向明确、重点扶持和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分不开的。编纂者将肥东建筑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迅猛发展,与县委县政府按照党的方针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鼓励科学规划管理联系起来,这就即突显地方特色又体现了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
三是信息上蕴含丰富的资政元素。志书不仅呈现丰富的资政案例,也有大量的资政元素。志书中所记述的资源、环境、人文、地理等翔实而权威的地情资料,为县及乡镇政府非遗申报、古镇古村落上报等提供史实资料支撑。
总之,对于志书的资政功能,不能不求甚解地对待,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唯我独尊,必须以科学、认真的态度来进行分析研判。科学探究志书的资政功能,在实践中深化和拓展志书的资政功能,既有助于消除对志书资政功能的认知偏颇,也能极大地提高志书编纂者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志书编纂者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心,这对新时期推动志书事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所谓地方志的育人功能,是指地方志对人们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使其思想和行为上得到提升。地方志书要想编写得好,必须见物见人,充分反映人民群众伟大的历史作用。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的家族》中所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一部好的地方志,必定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人文之作。
一是人民方志写人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体现“人民的方志写人民”,编纂者是颇费心思谋划的。
县志中有大量的内容是关于民风、民俗的记载。肥东属于移民县,95%的人口均为明清时期的外地移民,因而形成了南北并立而包容的民风民俗。南方人崇文,北方人尚武,而南北兼容、位于江淮之间的肥东人便有了既崇文又尚武的秉性。
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得明白:一是“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表”三章各设“英模人物”“港澳台及旅外人物”二节,人物表中设“能人巧匠”目,从而使英模人物、“能人巧匠”的地位突出展现,肥东人民与港澳台及旅外人物的亲情得到真切地反映。二是加强以事系人,尽可能把所系之人的作为和业绩贡献记述的具体明白,而不是仅系人名和职务。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如山王乡退伍军人温广权、养殖专业户梁信乾和韩新权、美籍侨胞吴世珊和吴世玮、香港同胞沈炳麟、台湾同胞刘延翰、台商王永庆、香港同胞陈廷骅,名医余俊川、葛仙洲等人物的事迹贡献在《肥东县志》中得到充分表现,使读者感到可信、可获、可学。
《肥东县志》记述肥东人物5000多人,每位人物都是一部教科书,对于教育子孙后代,将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巨大的作用。
《肥东县志》坚持以人为本,在通篇行文之中,常常以事系人,突出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人物”篇收录4789名人物入志,这是其他县志难以达到的,并专辟“能工巧匠”一栏,为民间诗人费志林、鼓词艺人程存武、种植能人高育武、理发师关敬高等38位民间能工巧匠列表,记述主要事迹。他们都是生产、工作在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肥东县志》将优秀的普通劳动者载入史册,处处显示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体现出县志编纂者以人为本、以和谐为美的高尚情怀。
王广才说:《肥东县志》其中有一点是值得特别提及的,就是对能工巧匠的用墨。此处1.2万字,范围包括文化、书法、武术、美食、名医、缝纫、理发、养殖、建筑诸类,涉及39人。除姓名、出生、文化、籍贯,就是近300字的事迹摘要。之前笔者未曾看到其他志书中对能工巧匠事迹的介绍,《肥东县志》的实践可以说是开创之举、智慧之举、远见之举。记工匠事迹才能显示出蕴于其中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过去曾一度暗淡失落。而在2016年开春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又把“工匠精神”纳入其中,引起代表热烈反响。肥东方志人此前的作为与之后的趋势不谋而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弘扬传统、倡导卓越的作用,意义不可小觑。大众层面、草根群体中的“精英”,即使列表,笔者也倾向要有“事迹简介”,这就是“详主略次”中的“主”,包含着诸多“黄金”信息,值得精心作为。
颜小忠说:《肥东县志》“因为收录了能工巧匠、县内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硕士以上学位的普通人物,这就拉近了志书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增强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激励普通百姓的爱乡爱国之情。应该说,这也是肥东志昭示育人之道的一个成功的探索,值得其他志书借鉴和学习。”
二是记述民俗接地气。中国传统文化对民风民俗一向十分重视。《礼记· 曲礼上》中有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唐代诗人王维的《早入荥阳界》一诗中也有“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的佳句。编纂者在志书中也浓墨重彩地记述了乡风民俗,如包拯家训、六家畈吴氏家风等,一个地方的民俗,对当地社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道德精神力量。一个社会要和谐美好,弘扬优良家风不可或缺。志书中还记述近十万字的地方方言,对于人们关注家乡,热爱家乡也是一种潜在的作用。
《肥东县志》编纂者的爱乡之情还体现在各个分志的字里行间,如民俗的记述,充满了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民众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客方式等,甚至骂笑,都让人感到亲切,仿佛生活在他们中间一样,如果不是热爱这片土地和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不会观察得这样细微,也不会描写得如此生动传神。
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中最不易被征服的是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中最难改变的是语言文字。以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为例,他可以改变汉族建立的政治体制、行政区划、官衔制度,甚至可以让汉人剃发留辫子,穿旗袍、马蹄袖,但就是改变不了汉族文字。就连作诗也喜欢卖弄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从俗从众,自己的“御制诗”立碑时,一面是满文,另一面则是汉字。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方言土语,就没有汉语言。而汉语言正是汉族文化的最稳定最持久部分,它是形成一元主体、多元格局并为各族所认同的中华文化——儒文化体系的骨架和基石。而中华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有着牢固凝聚力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中华民族不会被征服,中国不会像苏联和南斯拉夫那样“解体”的原因所在,这也是编纂者不惜大费周章、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原因,即古人所说的“其言也微,其旨也宏”的意义所在。
县志记述全县51座宗祠并附上21座古祠照片后,在全县反响很大。祠堂“讲孝义、尚勤俭、重廉耻”,其中蕴涵的德政、忠孝文化,展现了肥东官风的纯正和民风的淳朴。通过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引领营造出党风优、政风清、民风淳、家风正的社会新风尚,从而有效地推动地方经济振兴。素有“江南祠堂看徽州,江北祠堂看肥东”之说,二轮《肥东县志》列表记述肥东家谱174部,此后全县每年有姓氏纂修八到十部,亦掀起修谱热。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宗族既是一个可以借此了解自己祖先生活方式、内容及意义的重要话题和途径,也是一种为当下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圈子提供注解的历史文化资源。史志专家史五一博士指出:“《肥东县志》浓墨重彩地记述这一块内容,意在凸显:在当代宗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客观认识宗族的社会文化功能,在现代文明秩序中纠正其偏离,秉承其家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的千秋家国梦。其意义不容小觑。”
安徽大学林衍经教授认为,“宗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宗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批判地继承这份遗产,弘扬这个传统,必须先摸清“家底”,进行研究,志书中记载的这些内容,正是为进行这一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其价值显而易见。”通过这类详尽资料,不仅体现出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凝聚民间的乡里亲情和对故乡的归属感。
三是方志成果全民共享。“建好”地情馆,更要“用好”地情馆。地情馆往往能够带动一镇一村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受众面的扩大、社会认知度的提高,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光添彩,让地情文化“惠民、乐民、富民”落到实处。目前,县域内已建12座乡贤馆(村史馆),许多资料均来自二轮《肥东县志》。
县教体局按照省市教体部门要求,编写地方教材,他们以此为蓝本,以方志办为主要协作单位,编写出《肥东人文与地理》等一套四本地方教材,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县内各中小学供教学使用,反响很好。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依据二轮《肥东县志》联袂编写一套五本《乡风文化系列丛书》。时任省方志办主任朱文根说“肥东县编纂《肥东民谣》《肥东节日》《肥东风物》《肥东谜语》《肥东民歌》,这都是从地方志这座金矿里开采出来的新产品”。县文联以二轮《肥东县志》为蓝本,编写出一套两本《肥东乡风文化丛书》(《肥东史话》《趣谈肥东人生礼仪》)。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以二轮《肥东县志》为蓝本,通过采访调查,撰写出一部文学作品《走进肥东祠堂》,记述肥东38座新老祠堂,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万册,深受欢迎。县地方志办公室自身以二轮《肥东县志》为蓝本,拓宽编写出《包公故里·魅力肥东》系列丛书三本(《肥东人物》《肥东县级机构沿革》《肥东地情概览》),被省地方志办公室和省方志学会评为省地情书一等奖。多个乡镇又以二轮《肥东县志》为蓝本,编纂出版了乡镇地情书籍,如撮镇镇政府编撰的《悠悠古镇情》和长临河镇政府编撰的《古镇长临河名人荟萃》。
肥东方志人发挥专注投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确理解和执行中指组的指导意见,同时从方志大家章学诚理论中汲取营养,在形式和内容上,把续补纠创统筹得恰到好处。
通过对二轮《肥东县志》进行计量分析可知,志书蕴含有大量的资政、育人的功能,而渐呈增长之趋势。随着乡镇志的编纂和即将开展的三轮省、市、县志编纂,作为方志人,须在修志过程中着墨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强化存史、资政、育人等功能,在实践中落实好“修志为民”。尤其是首轮志书忽视资政功能的发挥,今后要在工作中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借鉴。修志过程中,要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县域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进一步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添砖加瓦。
注释:
①肥东县志(1986—2005)文论集[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135.
②肥东县志(1986—2005)文论集[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82.
③杨宗气.明嘉靖《山西通志·序》,国家图书馆善本收藏。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18—119页。
⑤肥东县志(1986—2005)文论集[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52.
⑥肥东县志(1986—2005)文论集[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154.
⑦肥东县志(1986—2005)文论集[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59.
⑧肥东县志(1986—2005)文论集[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