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旭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哈尔滨莫斯科商场坐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秋林地区红军街与满洲里街交汇处,红博广场北侧,北临哈尔滨火车站,南与黑龙江省人大和哈尔滨少年宫相对,东与哈尔滨秋林商场为中心的商业区比邻,地处哈尔滨公交枢纽重要地带,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舍使用。
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整体建筑采用砖砌体结构,外墙为米黄色,根部50公分为白色,立面窗口上部有弧形过梁,全部窗扇数量呈奇数,穹顶呈暗红色,局部有塔状造型,建筑整体采用流畅曲线的墙墩、窗洞和隆起的方扁形穹顶,从外部形态上曲线华美的形态和丰腴的天际线,颇具19世纪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是一座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这种风格和形态且年限久远的建筑,在当前哈尔滨乃至东北地区已为数不多,其浓郁的俄式特点和独具的欧洲风情,已然成为北国冰城一处靓丽的风景,具有良好的视觉观感和科学考证价值。该建筑于2005年1月31日被公布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
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共为3层结构,其中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11685平方米,建筑平面为凹形,由左右各一翼、中部一翼的3个标准单元以及连接左右翼与中部标准单元的两个转角单元组合构成,每个标准段均为五开间,每个开间和联系体均单独设门,形成13个单开间和2个双开间的店面。
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是伴随中东铁路修建的产物。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建而成的我国境内最长的铁路,是20世纪早期工业化进程的实物见证。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干线途经地和南部支线起点地,其重要战略地位推进哈尔滨从古老村镇迅速发展成具有“东方小巴黎”“北方俄罗斯”之称的城市,保存至今的索菲亚教堂、秋林公司、中央大街以及格瓦斯、列巴都记忆着中东铁路修建时的喧闹。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随着俄军撤离,人口骤然减少,俄国工商业在中国东北部遭到了重创,俄国政府为摆脱遇到的困境,更是为保住这剩下的东北北部势力范围得以更好的经营, 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振兴工商业经济。1906 年,中东铁路当局先入为主,抢夺商机,在与哈尔滨火车站遥遥相对、地理位置极佳的圣·尼古拉教堂广场西侧,建造了哈尔滨最早的大型商业建筑——莫斯科商场。
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建成于1908年,以各门店组合而成的商场形式修建,作为经营布匹、搪瓷等百货的商场使用,同时设有电报局、邮局等通讯机构。1920年以后,在苏联中东铁路局的一批俄罗斯学者倡议在哈尔滨建立研究机构和文物陈列所,并经过中国当局地方政府批准,于1922年10月成立了以中国地方官员为主的东省文物研究所(即今黑龙江省博物馆),并在现址举办成立大会,对外首次开放,首任会长为东省铁路督办、博士王景春,副会长为李绍庚、A.C 梅谢尔斯基;1923年中,东省文物研究会利用哈尔滨莫斯科商场的局部作为展厅。1923 年10月,中东铁路普育中学在莫斯科商场内创办(今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前身)。1929年改称为东省特别区研究会 ,会长为张国忱;1931年改称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所,所长为周守一,副所长为魏绍周;1932年由当时伪满洲国接管改称伪北满特别区文物研究所,所长为梁禹襄,副所长为福岛一郎;1936年改称伪滨江省立文物研究所;1937年改称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院长为直木伦太郎,主事为福岛一郎;1945年改称哈尔滨地质博物馆;1946年日本投降后再次由俄国人接管,改称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设运输经济陈列馆,馆长为B.H热尔纳科夫;1950年改称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所;1951年我国在俄国人手中正式开始接管,改称松江省科学博物馆,馆长为薛绶宸,副馆长为B.H热尔纳科夫;1953年改称松江省博物馆,同年黑龙江省博物馆筹备处成立;1954年随着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松江省博物馆与黑龙江省博物馆筹备处合并,8月10 正式定名始称黑龙江省博物馆,沿用至今,首任馆长为薛绶宸,副馆长为B.H热尔纳科夫。1986年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被哈尔滨市政府列入一类保护建筑。
1899年,沙皇俄国以建立“黄色俄罗斯附属国”的构想,在哈尔滨开始实施了建城规划。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就是中东铁路早期在哈尔滨建造的建筑物之一,是沙皇控制远东的对外侵略政策的产物,也是东亚近代历史的见证。19世纪80年代产生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到19世纪末已通过法国传播到俄国,成为20世纪初俄国建筑界的一种新潮设计,出现在哈尔滨近代建筑中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是中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这种中国特有的宝贵的建筑样式,是中国建筑史上宝贵财富,也是中东铁路早期在哈尔滨建造的建筑物之一,是东亚近代历史的见证,在哈尔滨近代建筑和东亚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栋建筑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仍然保存完好,在哈尔滨近代建筑中已寥寥无几。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显得更为典型,它为研究哈尔滨近代历史、近代建筑以及对于继承发展哈尔滨保护建筑文脉,繁荣哈尔滨建筑创作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同时对探讨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考察和总结中国近代建筑通史,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地处黑龙江省南部,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市辖区7区、12县(市),市区面积1660平方公里,总人口954.3万人。近年来,哈尔滨以冰雪文化为核心,贯彻“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注重多元文化融合,塑造了特色品牌文化,每年举办的国际冰雪节、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等活动,已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名片,尤其建设太阳岛风景名胜区、金源文化旅游开发区等重点项目,放大了旅游品牌效应,吸引带动大批参观人流。而且,黑龙江省的版图形似天鹅,而位于黑龙江省南部的哈尔滨则有“天鹅项下明珠”之称,这座城市里蕴含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有近百所颇具欧陆风光和异国风情的近代欧式建筑驰名中外,素有“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之称。哈尔滨莫斯科商场位于哈尔滨市的城市中心,地处繁华商圈,紧邻哈尔滨火车站,人流量巨大。同时,其目前使用单位——黑龙江省博物馆是AAA级旅游景区,更吸引大批游客至此参观。
如今,哈尔滨莫斯科商场的使用单位是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文物事业机构。建立初期,其前身东省文物研究会,主要服务于中东铁路经营与发展,业务工作范围遍及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业务工作内容也涉及地方物产、地质、民俗风物、考古等诸多方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现代化博物馆事业的管理方式与工作方法,成为首批省级综合性博物馆。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黑龙江省博物馆一直承担着全省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自然标本的保护、发掘、征集、采集以及研究、陈列、社会宣教等工作,经过八十余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积累,现有各类藏品21万余件,文物藏品丰硕,科研研究突出,为文博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保护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可以说就是守护文物安全、助力文化发展。
大部分百年保护建筑本体在经年累月的气候、环境影响下,基础、主体、屋面等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基础结构的沉降、位移、霉变和风化直接降低了房屋结构的受力强度,使建筑物随时存在坍塌的风险,墙体脱落、歪移、破碎可以使房屋承载力下降,而且会影响保护建筑的整体外观和造型,门窗、装饰线角的缺失、破损、糟朽也极大降低了房屋细部的精细化程度。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保护建筑的屋面、木质支撑梁体及局部屋架纵墙横墙连接处、出入口及人流通道处的红砖女儿墙体、承重墙门窗洞口处等结构部位存在病害问题,并有渗漏水返潮等问题,或可危及文物建筑本体安全。该建筑具体病害表现,一是多处门窗间墙最小宽度小于0.8m,在洞口处有斜向裂缝,建筑因雨水侵蚀及冻融现象造成外墙、勒脚外墙、出入口及人流通道处的女儿墙的红砖出现粉化、酥碱、抹灰层掉落脱落等现象,并有持续严重迹象。二是铁皮屋面呈现局部点状穿孔和片状腐蚀,屋面铁皮脱落,铁皮之间的焊接部位锈腐蚀现象格外明显严重;屋面层的防腐涂料脱落;屋面防水卷材出现龟裂老化变形,阻防水失效;屋面排水出现不畅,雨雪后局部有积水存留,反漏渗漏明显。三是木屋架部分木结构构件出现斜裂缝、糟朽变形、大部分木构件可见雨水渗漏痕迹,木质构件结构强度不足。四是墙体外侧落水管残坏破损严重,木窗扇糟朽变形,开启扇灵活度不足,个别玻璃有破损。五是建筑各楼层的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承载力略有不足。
根据相应安全性及抗震性鉴定的鉴定结论,一是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建筑整体安全性等级评定为C级,即整体安全性显著不满足要求,少数构件需要采取措施。二是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抗震要求,应对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三是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文物建筑外立面重点保护部位可评定为严重损坏,屋面重点保护部位可评定为严重损坏。
最主要成因是自然环境因素。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的坐落地——北国冰城哈尔滨,地处松嫩平原东端,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地势从东南缓缓向西北倾斜,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151米。环境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夏季短,春季风大,年平均气候3.5度,最冷月(1月)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8度,因此有“冰城”之称,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7度,年降水量533毫米,无霜期135天。哈尔滨地区冬季漫长,气候严寒,雪霜期较多,建筑长期经受严酷的自然环境风雪侵蚀下受冻融循环影响。冻融循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也是严寒地区建筑冻害的主要作用形式。再者,屋面铁皮已到达寿命期,年久失修,出现大面积锈蚀穿孔现象,锈蚀由点状向片状发展,并逐渐增多,产生病害。支撑梁体为木质结构,由于屋面防渗漏失效,导致木质构件浸水变形。同时,受人为因素影响,保护建筑的管理单位技术力量和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保护建筑在出现问题时未能得到及时、妥善地处理,致使病害不断积累、加剧,从而造成循环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