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喜
摘 要:目的 探讨对小肝癌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中应用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月烟台市奇山医院收治的100例小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研究组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之前进行超声造影,对比分析组间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术中实时残留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残留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研究组肝功能指标[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热、肝区疼痛、肝功能一过性异常及胸腔积液等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小肝癌患者来说,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中,超声造影的应用可减少病灶残留,减轻对肝功能的影响,避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超声造影;经皮肝穿射频消融;肝肿瘤;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0-0163-03
小肝癌指的是肝细胞癌中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 cm,或2个癌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 cm的肝癌。这一疾病不仅起病隐匿,而且典型症状不足,通常因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而导致[1]。小肝癌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胀痛、钝痛症状,同时伴随乏力、消瘦和黄疸等症状。临床中,针对这一疾病,多采取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因受到发病部位、病灶数量、大小等多种因素影响,多数患者无法實施手术治疗[2]。小肝癌患者可实施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属于局部消融技术[3]。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中,以往研究更多注重消融后实施超声造影,对消融是否完全进行评价,而在消融前实施超声造影,可以判断肿瘤边界及其空间解剖关系,为消融疗效提升有益[4]。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月烟台市奇山医院收治的100例小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0~75岁,均值(59.79±6.12)岁。研究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5~76岁,均值(55.5±6.2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肿瘤直径在5 cm以下,未发生血管侵犯,无远处转移现象。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对造影剂过敏、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通过射频消融治疗仪(美国 RADIONICS 公司 Cool-tipRFSystem)治疗,配合使用单极射频消融针,功率控制在150~200 W,以肿瘤直径为准确定针尖有效长度。提前制订策略进针,先深后浅,待针尖有效消融区到达适合位置之后进行消融,若病灶范围大于消融针有效范围,则在一点消融结束后,针尖后退1 cm,继续进行消融。
研究组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之前进行超声造影,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利浦公司 EPIQ7)进行超声造影,探头频率设置为3.0~5.5 MHz,以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作为超声造影剂,剂量为2.4 mL,经肘静脉弹丸式注入,对肿瘤中造影剂实时灌注表现进行观察。对病灶边界、内部微血管、空间方位与周围组织关系进行确定,之后实施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具体操作与对照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
(1)术中实时病灶残留:经超声造影发现动脉期瘤体周围有快速高增强区。(2)术后1个月病灶残留:经增强CT发现瘤体周围有高增强区。(3)肝功能指标:包括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在术后2周测定。(4)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涉及到发热、肝区疼痛、肝功能一过性异常、胸腔积液等,在术后2周观察。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灶残留情况对比
从病灶残留情况分析,研究组术中实时残留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残留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
从肝功能指标分析,术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研究组ALT、AS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分析,研究组发热、肝区疼痛、肝功能一过性异常及胸腔积液等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小肝癌属于常见恶性肿瘤疾病,在肝癌患者中,小肝癌占比为83.9%~92.3%。在肝癌治疗中,局部消融治疗是重要方式。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属于微创局部消融方式,在肝癌患者非手术治疗中应用广泛[5]。但由于肝癌患者肿瘤部分血流灌注多或临近大血管,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热沉效应,对肿瘤凝固产生影响,同时也对瘤体血液供应阻断产生影响,无法使肿瘤完全消融,容易出现残留问题。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的关键在于灭活肿瘤,且尽量避免对正常肝组织产生损伤[6]。为使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则需要在消融之前对病灶边界、内部微血管状况、空间方位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等信息进行确定,并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后对消融进行实时观察,这样才能使消融效果提升。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之前,通过超声造影的方式对肿瘤情况进行判断,超声造影剂可透过毛细血管网,将肿瘤内部微血管供应情况显示出来,还可以通过超声造影对肿瘤病灶与附近大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进而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前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消融方案,确定进针路径,控制好进针深度,对消融时间进行合理调整。使单纯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所产生的热沉效应等不足之处得到弥补,使肿瘤尽可能消融[7]。本次研究中,超声造影后实施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术中实时病灶残留率低于单纯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同时在肝功能指标上优于单纯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单纯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可见在小肝癌患者实施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前,超声造影的应用可减少术中实时残留,使肝功能受到的影响减轻,降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术后恢复有利。
综上所述,对于小肝癌患者来说,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中,超声造影的应用可减少病灶残留,减轻对肝功能的影响,避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具备显著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柱,乔安意,王翀,等.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7,34(10):1058-1063.
[2]李成,罗培,郑红.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8,29(3):346-348.
[3]马履翔,张雪松.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患者疗效及预后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1):125-128.
[4]吴林霖,施一翔,刘敬禹,等.超声引导与CT引导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12):1162-1166.
[5]陈金山,马文起.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7):68.
[6]徐娟,赵晔,付晓丹,等.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2):55-58,59.
[7]邱泽成,陈斌,李柳生,等.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直径≤3 cm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9,22(9):70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