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氧疗法促进新生儿脐部愈合的效果观察

2021-10-23 05:56:18李艳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残端脐部脐带

李艳梅

大量临床研究经验证实发现,新生儿脐部为一个比较感染的部位,对其他外界因素的刺激较为敏感,若在新生儿出之后,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则容易引起新生儿脐炎等疾病的发生发展[1]。报道指出[2],新生儿出生之后从断脐至脐带脱落前后,断脐会形成一个开放性创面,同时在脐带残端发生坏死及脱落的过程当中,多存在着炎性分泌物,容易因其周围皮肤受损。甚至脐带残端出现迟迟不落或者脱落的情况,并在外界摩擦及牵拉等刺激作用下引起残端渗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增加了脐部感染的发生率。因此,采取有效的脐部处理方法至关重要,可对脐部愈合采取促进作用。现我院对吹氧疗法促进新生儿脐部愈合的效果进行探讨,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足月活产新生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胎龄37~42周,平均(40.23±2.51)周,出生时体质量2 500~4 100 g,平均(3 325.68±145.31)g,Apgar评分8~10分,平均(9.34±0.54)分。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胎龄38~41周,平均(40.15±2.34)周,出生时体质量2 600~ 4 000 g,平均(3 293.34±140.23)g,Apgar评分8.5~9.5分,平均(9.20±0.24)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产妇均为初产妇,且具有正常的认知水平;新生儿胎龄在37~42周之间;Apgar评分8~10分;身长48~54 cm;由监护人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排除标准:早产儿及婴儿畸形;胎膜早破及孕晚期产前出血者。

1.2 方法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均给予气门芯对脐带进行结扎。在出生前2 d予以常规洗浴,后行消毒处理,利用脐带卷包扎[3]。对照组在新生儿出生后48 h,行脐部消毒处理后开放暴露,不包裹任何辅料。以后每日坚持常规消毒,直至自然脱落。观察组给予高流量吹氧疗法,操作方法:在新生儿出生后48~72 h后,后视脐带华通胶溶解情况行二次剪脐,不包任何辅料,对创面行消毒清洁之后,给予高流量吹氧治疗,氧气的流量为10~15 L/min,每日2次。两组连续进行14 d。与此同时,要求对两组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围绕脐部消毒展开。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新生儿脐周皮肤、脐带残端渗血、脐带残端溶解持续时间、脐窝皮肤覆盖愈合时间、不同时间下经皮胆红素水平、产妇及家属满意度。产妇及家属满意度采取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价,满分为10分,得分在8~10分为非常满意,得分在5~7分为比较满意,≤4分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及比较满意之和作为满意度。高胆红素血症的评价方法:第1 d≥102.6μmol/L、第2 d≥153.9μmol/L、第3 d≥205.2μmol/L、第30 d≥220.59μmol/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脐周皮肤、脐带残端渗血、脐带残端溶解持续时间及脐窝皮肤覆盖愈合时间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脐周皮肤完好患者比例、脐带残端无渗血患者比例、脐带残端溶解持续时间≤10 d患者比例、脐窝皮肤覆盖时间≤10 d患者比例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脐周皮肤、脐带残端渗血、脐带残端溶解持续时间及脐窝皮肤覆盖愈合时间对比[例(%)]

2.2 两组不同时间下经皮胆红素水平对比

两组第2 d、第3 d及第30 d的经皮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第1 d,第3 d的经皮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第2 d,第30 d经皮胆红素水平较低,仍高于第1 d,但两组第1 d、第2 d、第3 d及第30 d的经皮胆红素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下经皮胆红素水平对比(μmol/L, ±s)

表2 两组不同时间下经皮胆红素水平对比(μmol/L, ±s)

组别 例数 第1 d 第2 d 第3 d 第30 d对照组 40 78.54±28.56 142.58±37.62 172.89±37.01 118.61±50.24观察组 40 77.93±30.28 135.89±36.99 178.66±35.23 125.67±49.56 t值 - 0.093 0.802 0.714 0.633 P值 - 0.926 0.425 0.477 0.529

2.3两组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正常情况之下,新生儿在出生之后的脐部均需要经过一次断脐,在断脐之后,脐带的残端可经过一系列的湿润、干燥、瘢痕、结痂、脱落、逐渐干枯等变化,最终覆盖周围皮肤形成脐窝[4]。不过研究资料显示,若脐带较粗尤其是存在着脐带水肿,华通胶质过多,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溶解时间,脐窝周围皮肤也较为潮湿,可对脱落速度带来不良影响,增加了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5-6]。

由于新生儿脐带的断面为一个创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致病菌进入新生儿脐部的发生风险,此时脐带在脱落过程当中则会分泌出过多的胶质,因此,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至关重要[7-8]。既往临床工作中新生儿的脐带未经二次剪脐,这就使得脐带残端残留的体积较大,对脐窝产生的局部不良刺激也较大,导致残端残留物也积聚较多[9]。本次研究中所采取的高流量吹氧疗法作用于脐带残端创面,使得局部处于高浓度的氧气状态,能够对耐氧致病菌的生长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高流量吹氧疗法的治疗能够通过更多的供氧,有效的改善脐带创面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还可帮助脐周营养及血氧得到充分的补充,更快的促进创面的愈合[10]。另外,高流量吹氧疗法可形成一个轻微按摩的作用,更快的加速了脐带周围组织血流的加速愈合,有效改善了血液循环[11]。

本次研究则是利用了吹氧疗法的原理,通过利用未湿化的高流量氧气直接吹于脐带的残端,从而保证局部处于一个较高氧气浓度的状态,以此通过对局部厌氧菌的生长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效的促进愈合,最终达到降低感染发生风险的目的。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脐周皮肤完好患者比例、脐带残端无渗血患者比例、脐带残端溶解持续时间≤10 d患者比例、脐窝皮肤覆盖时间≤10 d患者比例较高,提示吹氧疗法的应用更好的促进了脐周的愈合,皮肤完好度更好,清洁度更好,更好的改善了局部微环境,加快了愈合的进程。有临床资料显示[12],新生儿感染的发生被认为是引起新生儿期死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感染通常能对肝活力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导致肝细胞无法与胆红素更好的结合,同时并发高胆红素血症。因此,对肝胆红素血症的水平进行观察及判断,在预测新生儿感染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在新生儿出生之后的胆红素水平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及发展的过程[13]。结合本次结果显示,两组第1 d、第2 d、第3 d及第30 d的经皮胆红素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吹氧疗法相比于其他方法而言并不会增加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潜在危险性。在对比满意度时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较高,提示吹氧疗法的应用更加容易被接受认可,拉近了产妇及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新生儿出院之后仍然需要注意加强日常清洁[14]。

综上所述,吹氧疗法能够有效的促进新生儿脐周愈合,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表现更好,在今后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观察的时间,以更好的探讨吹氧疗法临床优势性。

猜你喜欢
残端脐部脐带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对胎儿有影响吗
健康博览(2019年10期)2019-12-02 04:48:51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脐部清洁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新生儿的脐带怎么护理
脐带绕颈怎么办
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渗血情况的影响
全胃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漏的诊治体会
腹部外科(2014年5期)2014-04-18 01:59:19